明清瓷器上婴戏图的艺术特色

Oct09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清瓷器上婴戏图的艺术特色

  婴戏图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在明清时期的瓷器上达到了一个创作高峰,其在构图、造型、设色、用笔等方面亦发生了一系列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对这一变化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侧面了解明清时期瓷画艺术风格的演变,对于我们在现代瓷画中婴戏图的创作也大有裨益,有利于我们将这一传统装饰题材传承发扬。

  一、婴戏图的发展溯源

  婴戏图是以儿童游戏为题材的装饰图案,萌芽于战国时期,以后又大量运用于玉器、漆器、陶瓷和织绣等工艺美术品中。婴戏图的内容大多是描绘孩童天真活泼、逗人喜爱,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情景。婴戏图寄托了人们对孩童的无限关爱与期望,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祝愿。这种题材早在唐代长沙窑、宋代磁州窑和景德镇窑的瓷器上就已出现。然而,到明中期以后,瓷器上的“婴戏图”才开始活跃,确切地说,是到了明中期的宣德、特别时正德、嘉靖时期才开始风行,并一直盛行到清代。

  二、明清瓷器上婴戏图的艺术特色

  1、明代瓷器上的婴戏图

  从明代中期开始,瓷器上的婴戏图大量增加,这在景德镇瓷器,特别是青花瓷器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各式婴孩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儿童形象生动活泼,稚趣可爱。关于青花瓷上的婴戏图,《饮流斋说瓷》中有所记载:“绘小儿游戏之画亦自明始,谓之耍娃娃”,具体表现“有五子,有八子,有九子,有十六子,有百子。百子之制,道光时尤为盛行”。故宫博物院所藏“万历青花婴戏图圆盒(高11.3厘米,口径20.3厘米,足径16.2厘米),盖面主题纹饰为开光婴戏图,绘有16个童子在庭院内扮师教学、放风筝、骑竹马等嬉戏玩耍的场面。周围环饰云龙赶珠、花卉、杂宝纹等。青花色泽纯正,浓丽清艳,纹饰构图繁而有序,神酣笔畅。

  此外,在斗彩、五彩等品类瓷器的瓷画中婴戏图也有大量的表现。“嘉靖斗彩婴戏图杯”(高4.9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2.8厘米),杯身饰《五子嬉戏图》,刻画了孩童们在郊外相嬉的情景,一童奔跑拉拽风筝,一童在旁观望,另三童在做斗草游戏。笔法朴实而简逸,强调线条的变化与节奏,孩童的头部笔线圆中有方,顿挫有节,疾速之中求沉稳,豪放之中有法度,色彩的阴暗过渡自然,表现出孩童天真烂漫的神韵,意趣无穷。

  概括而言,明宣德之前多为庭院婴戏,人物较为写实,笔法工整。宣德之后则多绘郊外婴戏,人物较为抽象,笔法简练,但神韵逼真。嘉靖开始,孩童的头部通常表现得硕大,后脑凸出,头发撮成一束,五官描绘生动传神,衣着却寥寥几笔,且孩童周围和器体各部位都用花草、山石或栏杆添满。嘉靖后期开始,婴戏图出现中国画构图式的人物,具有以少胜多,以简去繁,以写代描,以形写神,以物抒情的中国写意画的境界,注重画面的动姿,追求构图的神韵,画面中既有以局部特征来突出神态的,也有以全身动态来表现孩童的活跃。

   

  2、清代瓷器上的婴戏图

  艺术随时代而嬗变,不同时代的艺术有不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婴戏图发展到清代,已在瓷器装饰题材中占有了很大比重,尤其是乾隆以后,婴孩之多,场面之大远胜于前代。

  清代,不仅大量出现釉下青花婴戏图,而且出现了粉彩、珐琅彩婴戏图。值得重视的是,与明代婴戏图的变形夸张不同,清代瓷器上的婴戏图以写实画法为主,用笔工整,形态比例准确,形象描绘相当精细。“乾隆珐琅彩黄地花卉开光婴戏图瓶”(高16.1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4.5厘米),通体施黄彩为地,上以各色料彩满绘西洋缠枝花卉,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所绘两个孩童手提花灯前行,其中身着红衫的孩童与另一孩童回眸相视,形象生动,画法写实,神韵逼真,线条精细,设色精丽,富有乾隆时期所特有的中西合壁的风格。

  清代婴戏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即为“百子婴戏图”的盛行,“百子图”象征家业兴旺,富贵满堂,是中国“多子多福”传统思想的体现。“百子”只是一个概数,代表很多的意思,并非一定要画满一百个孩子。“百子婴戏图”的瓷器,大多为满地装饰,描绘数十个至百个孩童在室外(郊外)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的场景,将孩童幼稚憨厚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通过形象的塑造、景色的渲染、布局的构思,强化了“天人合一”的美学旨趣和文化底蕴。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粉彩霁蓝描金婴戏图灯笼瓶”(高35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11厘米),是“百子婴戏图”的典型作品,瓶外部上下绘霁蓝描金如意花叶纹。主题纹饰为婴戏社火场景,数十个孩童在小桥流水,村舍古树的映衬下嬉戏,充分表现出孩童们天真活泼,自由自在的情景。孩童的神态、动作形象刻画各不相同,整个画面布局有聚有散,错落有致,色彩搭配和谐,浑然一体,景物描绘相当细致。好一幅精彩绝伦的工笔画,让人不得不惊叹作者对画笔的驾驭功力。

  三、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文化背景

  笔者认为,婴戏图的盛行主要源于两类思想意识。第一是源于中国浓厚的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的民俗情结,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子登科、五婴冠、麒馘送子、多子多福的图案,成为工艺美术中常见的装饰图案。第二是源于道家“无为、自然”的精神以及其所衍生的“童心说”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兴起,道家追求简逸淡雅,质朴纯真的风尚,婴戏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道家认为,婴儿最纯真朴实、无思无嗔,清心寡欲,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象征,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代表。到了明代中期,心学崛起并风靡一时,心学继承了道家思想的精髓,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提出“以自然为宗”的修养目标、为学宗旨,有着浓厚的平民感 ... 彩,讲求“真性”、“真修”。其中颇有代表性的是李贽的“童心学”,李贽认为,人的初心本是纯真美好的,主张超脱,回归自然。他的思想体现了返朴归真、纯任自然的道家精神。笔者认为,正是当时社会对人的“本性”和“童心”的推崇,使得从这一时期开始,瓷器上的“婴戏”题材逢时而发,大大增加。

  四、结语

  婴戏图作为我国传统的装饰题材,不仅是一种艺术发展的结晶,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然纯真的美好愿望。婴戏图在明清时期的瓷器上的达到了一个创作高峰,其在构图、造型、设色、用笔等方面亦产生了一系列的发展演变,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特色。对这一变化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侧面了解明清时期瓷画艺术风格的演变,对于我们在现代瓷画中的婴戏图的创作和把握也大有裨益,有利于我们将这一传统装饰题材传承发扬。

  来源:上海工艺美术  编辑:古语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