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元,建窑瓷器的发展脉络

Oct0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宋元,建窑瓷器的发展脉络

  建窑发展的整体脉络为:兴于晚唐五代,盛于宋代,衰于元,清代尚一度残余。

  晚唐五代时期

  晚唐五代时期,是建窑的初创阶段,烧制工艺水平不高,产品质量较为粗糙,以烧制青釉为主,酱釉次之。所烧器型种类较多,有壶、罐、碗、碟、盏、盒、碾船(碾制茶粉)等。器型特征与同时期的浙江越窑一致或相似,说明此时期的建窑以仿制越窑为主,尚未发展出自己的特有瓷器。此时的建窑可能有不少来自于越窑的制陶工匠和技师。

晚唐—五代 青釉碾船

  这一时期,建窑的胎骨一般呈灰色或灰白色,瓷土淘洗也不够精细,胎体中含颗粒杂质较多,表面手感较为粗糙。部分瓷器的釉层厚薄不均,烧成温度偏低,胎釉结合松脆,釉水常剥落。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酱釉器的釉层中闪现青绿的色彩,开始出现了宋代兔毫窑变效果的端倪。另外,这一时期的碗、碟为敞口、撇口或花形口,底为实或圈足。

晚唐—五代 青釉华口碟

  五代时期至北宋初年

  五代时期至北宋初年,是建窑的兴起期,开始烧制黑釉碗,烧制工艺改进了早期的叠烧法,采用漏斗形匣钵、正置仰烧法。这一时期的黑釉碗,胎骨呈灰或灰褐色,胎体轻薄,釉呈浅黑或酱黑色,釉层厚度均匀;并且以薄胎薄釉、浅腹内底隆起为显著特征,与宋代风行的建盏厚胎厚釉形制相区别,但已开创了建盏的先声。

  另外,有一种不常见的、建阳当地称为“厚唇盏”的器型。这种盏,胎质致密,釉水匀质、温润,明显优于初创时期,同时器型与典型建盏完全不同,且为实底足。实底足应是沿承于唐末,故而推测厚唇盏应是建窑兴起期的早期作品,大致为五代末。

五代—北宋初 匣钵装烧黑釉碗

五代—北宋初 茶叶末盏 盏底有隆起为其典型特征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建窑的鼎盛时期,窑场规模宏大,标准的黑釉瓷器大量烧成,器型以碗(盏)为大宗,称为建盏文化的独特标志。此外,还有少量灯盏、杯、钵等器物。

  这一时期的建窑,将黑釉瓷器的生产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名震海内,无论胎釉、造型、花纹都开辟了实用功能与艺术欣赏的崭新天地。在此前,黑釉瓷尽管以其朴素无华的釉色、实用的造型,散步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盏的魅力之处,就在于其铁氧化物结晶的窑变花纹,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温与气氛变化,呈现出各种自然奇特的花纹,所谓“一窑出万彩”。归纳起来,可大致划分为黑釉、兔毫釉、鹧鸪斑釉(油滴釉)、曜变釉及杂色釉五种。

  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

堆积如山的建窑残件

  南宋晚期,建窑进入了衰落期。虽然此时仍以黑釉建盏为主,但是开始出现了青白瓷产品,说明此时建盏的市场开始萎缩,窑厂做了经营方向的调整。由于两宋发展出极其成熟、高超的工艺水平,即便一百八十度大调转,开始青白瓷的生产,但这一时期的青白瓷器质量非常高,胎体轻薄,胎质洁白细密,釉水青润淡雅,有玉质感。

  元代早期以后

兔毫盏

  元代早期以后,建窑废止,其原因主要宋代团茶、点茶品饮法以及统治阶层审美品味转变所致

  直至清代,在一处窑址上发现青花瓷器,与本省清代晚期的德化窑风格相似,是建窑元代衰落五百年后的尾声。

兔毫盏

油滴盏

南宋 刻花青白釉碗

南宋元末 印花青白釉碗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WWW.lishixinzhi.Com)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