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唐人街”这些称呼,真跟唐朝有关吗?专家解析“大唐盛世”对后世影响到底有多深

Jan0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李渊,字叔德,出身于北朝关陇贵族,母亲是隋炀帝生母的姐姐,七岁袭封唐国公。西元六一七年他率众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西元六一八年五月称帝,国号唐。

唐人街

唐朝的国号显然与李渊曾经受封的“唐国公”有关,但是,他受封的称号为什么与“唐”有关,另外,“唐”这个名称还有什么别的意味。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从多种古代文献中去探究了解的。

“唐”最初的两个含义

先说“唐”这个字吧。“唐”除了地域名称,本身最基本的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大话、空话;另一个则是从大话空话演变而来,就是指“大”或者“空”,也可以指“虚”。

“大话、空话”显然含有贬义,意思并不好。想必唐朝开国的统治集团也非常清楚这一点,因此,不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唐”来做王朝的名称。

“大”的意思不必说,它可能是“唐”成为王朝名称的一个理由。因为,后世还往往把唐朝称作“大唐”,既显示出天朝疆域、气势的宏大,也可以标榜朝廷的宏图与气度。而“空”和“虚”的意思就比较费解了。因为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空虚、空泛等意思。但是,古人说过:虚而多受。

现在我们也有一种说法叫作“虚怀若谷”。这些意思都有很好的内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因为“虚、空”等含义而被选作王朝名称,大体上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玄奘取经和唐的文化盛世

唐朝时期与外族、外国的社会文化交往也是这方面一个很好的佐证。表明唐朝虽然强盛,但是也具有包容接纳的气度。比如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的明清小说《西游记》,里面有一位肩负使命,率三名僧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从西天取得真经的高僧,他就是大家口耳相传的佛门高僧,三藏法师“唐僧”。而他的原型,正是唐朝的文化使者,汉传佛教史上一名最伟大的译经师——玄奘。

玄奘十三岁出家,西元六二九年从长安启程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到达史称天竺的古印度。随后在那里拜谒圣迹,寻访名贤,诚心求教,探求真经,最后于西元 ... 五年回到长安。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梵文原本经书达六百五十七部,然后与弟子在十年间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另外,他还着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亲身经历的一百多个国家及传闻中的几十个国家的山川、风物和习俗等,为异域文化进入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然,探究“唐”的来历,还有一种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从地域名称以及唐朝皇室的姓氏“李”入手。

“唐”与李渊家族的渊源

前面刚刚提到过,李渊曾经受封“唐国公”。那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唐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才有的?它背后又有哪些有关的故事与人物?

根据史书记载,殷商和周朝都有称为“唐”的诸侯国,地址就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只是后来改成了“晋国”。

而且,有关周朝时唐国分封的事情,历史上还有一段叫作“桐叶封弟”的传说。这个故事的大意是在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时,有一天成王把一片撕成“玉圭”形状的梧桐叶给了身边的弟弟叔虞,并且跟叔虞说:“以后我要把唐国封给你。”等叔虞走后,周公问成王:“你打算什么时候把唐国封给叔虞啊?”没想到成王说:“我只是和弟弟逗着玩呢。”谁知道周公听了成王的话,立刻严肃起来,他板起面孔对成王说:“天子无戏言。你说出来的话就是承诺,所以必须做到。”成王怏怏地接受了周公的批评。但是等他长大后,他才渐渐体会到了周公是在教他做人的道理。于是,他果然兑现当初的玩笑话,真的把唐国封给弟弟叔虞了。因此,叔虞后来也才有了“唐叔虞”这种称呼。

但是,这些还不是“唐国”最初的源头。按照《孔子家语》《左传》等文献引《尚书.夏书》的例子,其中有“维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这样的句子。其中“陶唐”指的是上古时期尧帝的封号,因为尧帝先被封在“陶”,就是今天山东省定陶县一带,后来又迁到唐。而“冀方”根据多方考证,结论是指《尚书.夏书.禹贡》篇里提到的“冀州”;再引证古代大型地理学著作《括地志》等,有人认为“冀方”指的就是位于现在山西省境内的临汾市翼城县。

这样看来,唐国的历史首先要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尧帝;其次是唐国的所在地从古代沿革下来,基本上属于山西境内。这与李渊太原起兵以及他承袭“唐国公”这些历史,似乎就都找到了串联在一起的脉络。

下面,我们再来看唐朝皇家姓氏“李”的来源。

从我国远古历史探究家族、种姓根源,有时候你会发觉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随着从比较分散的枝枝脉脉不断汇入更大的支系,你常常会发现,不仅这些脉理让人感叹、着迷,而且随着支脉的不断汇集、合并,你还会惊觉,现实中离得如此遥远、似乎毫不相干的人,原来竟然拥有同一个祖先!其中最具喜感的,可能莫过于某些人的外公与祖父,一个天南,一个地北,但是却被你发现他们五百年前原来是一家!那这些人的父母可就真的应了“五百年前的回眸,只是为了今生的聚首”这句美妙的预言了。

铺垫这段话,其实真正的意图是,我们发现李氏先祖与秦始皇同出“嬴”姓,而且与晋朝的皇族司马氏也都是五帝之一高阳颛顼的后裔。当然,我们也明白,参天大树本来就源自同一颗种子,具有相同的根基与主干,只是枝干之间,还会不断长出新的枝条。那么,李姓的支脉在颛顼之后是怎样发展的呢?

根据历史文献,到唐尧时期,颛顼部落已经发展成八个氏族,其中一个氏族的首领叫“皋陶”,他是尧帝时掌管刑狱讼事的“大理官”,他的后人也多以司法事务为业。于是,这一支脉的族人逐渐就把职业当成了姓氏,取姓“理”。后来,到殷商晚期,有一位名叫“理征”的大臣,他由于正直敢言,得罪了昏庸无道的商纣王,结果招来 ... 身之祸。他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年幼的儿子“理利贞”在逃亡途中,因为靠树上的李子充饥活命,而且也由于隐姓埋名的避害需要,所以就把姓氏改成了“李”。

由此可见,李氏先祖最初就是在尧帝的封地唐国为官,而且代代相传。因此,可以推想,李氏与“唐”自古就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理利贞”的后人之中,有大名鼎鼎的道家创始人老子。因为老子姓李,所以才开始有了李氏,也就是说老子是“李”姓的实际始祖。

看起来李氏一族还颇有些文化渊源,也难怪唐朝的文化盛景至今还让我们万众仰慕,不仅“唐诗”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种非常鲜明的意象和标志,此外还有唐三彩、唐服等一大批能够充分代表盛唐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标志,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对人类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

与此同时,到今天为止,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华夏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或海峡对岸,他们扎根异乡或中国之外,与我们却仍然血浓于水,心意相通。他们身在大陆之外,遥望家园,常常把故乡称作“唐山”,例如林清玄《故乡的水土》:“妈妈还告诉我,这是我们闽南人的传统,祖先从唐山过台湾省时,人人都带着一些故乡的泥土。”再比如秦牧的《黄金海岸.五十年的沧桑》:“南军北军总在打仗,唐山总没有个安宁的日子。”

遍布世界的唐人街

而且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他们在当地就生活聚居在称作“唐人街”的地区或街区,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海外散珠。

“唐人街”的历史已经积淀了数百年。早在1673年,清朝文人纳兰性德(注:清朝著名政治人物、词人、学者。是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的儿子,少年时便以才华横溢着称,写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就曾在《渌水亭杂识》里写道:“日本,唐时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谓之'大唐街',今且长十里矣。”

至一八七二年,清朝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也写过:“ 金山(指旧金山)为各国贸易总汇之区,中国广东人来此贸易者,不下数万。行店房宇,悉租自洋人,因而外国人呼之为'唐人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