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朱生平简介

Mar15

杨朱生平简介

时间:2022/03/15 16:03 | 分类:历史人物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杨朱(公元前 440-360 年,又名杨丑或杨楚)是中国战国时期生活和写作的享乐主义哲学家。人们对他的生平知之甚少,但他的作品通过谴责他的思想的伟大儒家哲学家孟子(公元前 372-289 年)以及墨家哲学家墨体(公元前 470-391 年)的著作得以幸存提倡不顾社会地位的普世爱情,是颠覆性的和危险的。

杨朱最初是一位道教老师,他放弃了自己的信仰和立场,追求享乐主义,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道教无助于减轻他所看到的周围人类的痛苦。战国时期(公元前 481-221 年)是中国古代一个持续纷争的时期,七国相互争夺霸权,直到秦国击败其他国家并建立了秦朝。(公元前 221-206 年)。杨朱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早期,当时没有一个州可以比其他州获得优势,但似乎相信下一次攻击,然后是下一次,当所有这些运动所做的就是增加已经庞大的数量时,就会改变这种动态死人的。这些独立国家为统治而奋斗的人民的生命被认为是可以牺牲的,一个本已短暂的个人生命可能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理由被缩短甚至更短。

因此,杨朱拒绝再参与疯狂,投身于享乐主义。他在他认为不言而喻的四个核心真理的平台上发展了他的哲学:

人生苦不堪言,无药可救

没有上帝,没有来世,除了物质世界什么都没有

恶人与义人,生死平等,无罚无赏

追求快乐是对生活唯一恰当的回应,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杨朱致力于自己的事业,按照他的四个享乐主义原则过自己的生活。

杨朱似乎已经意识到,传说中的道教创始人老子(公元前 500 年)在了解到他的努力并没有改变人们的心,而墨体也未能实现同样的目标后,便将自己从中国流放了. 因此,他全身心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按照这四个原则过自己的生活。

尽管动机和灵感可能不同,但杨朱的哲学可与其他享乐主义体系相媲美,例如印度的查瓦卡学派、昔兰尼的阿里斯蒂普斯(公元前 435-356 年)和伊壁鸠鲁(公元前 341-270 年)的那些希腊。_ 秦始皇石黄帝(公元前221-210年)上台后,凡是不符合他严格法制主义的书籍,他都会焚烧,其中就有杨朱的著作。他的哲学只能通过其他试图反驳他的四项原则和诋毁他的教义的人的作品来保存。

信念与论据

是什么促使杨朱放弃道教尊位,转而接受享乐主义的原因尚不得而知,但根据孟子引用的他的作品的片段,他已经开始拒绝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视为荒谬的幻想,没有任何最终结果。意义。他似乎得出的结论是,这些价值观鼓励了战国时代的无尽苦难,这些价值观声称他们没有合法性,只会将人们困在战争、贫困和死亡的循环中。他指出,相信所谓的“正确行为”并没有导致人们表现良好,祈祷和祈求更高的权力也不会带来任何东西,只会带来痛苦和悲伤的延续。历史学家威尔杜兰特总结了杨朱的基本哲学:

生活充满了痛苦[因此]它的主要目的是快乐。没有神……也没有来世;男人是盲目的自然力量的无助傀儡,这些力量造就了他们,赋予了他们未经选择的祖先和不可剥夺的性格。聪明的人会毫无怨言地接受这个命运,但不会被孔子和墨子关于德行、博爱、美名的胡说八道所愚弄:道德是聪明人对愚人的欺骗;普遍的爱是孩子们的错觉,他们不知道构成生命法则的普遍仇恨;一个好名字是一个死后的小玩意,为它付出如此高昂代价的傻瓜无法享受。(679)

杨朱引用四大伟人和两个最坏的人,认为有德的生活是没有好处的,而享乐的生活,无论一个人的名声多么卑鄙,都是唯一有意义的生活。他研究了史前中国夏朝(约公元前 2070-1600 年)著名的英雄国王舜和禹的生活,他们是美德的典范,以及另外两位圣人周公和孔子的生活,以及将他们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恶棍相提并论,即纣王(也称为“桀”,夏朝末代皇帝)和商朝末代皇帝周新(公元前 1600-1046 年)。

通过对这六位人物生活的仔细比较和对比,杨朱得出结论,与其关心别人或如何记住自己,不如为自己的快乐而生活。杜兰特引用杨朱的结论:

这四位圣人,在他们的一生中,没有一天的快乐。自从他们死后,他们的名声将持续千古。但那种名声是没有一个在乎真实的人会选择的。庆祝他们——他们不知道。奖励他们——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声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棵树的树干或一块土。反之,杰却是积累了几代人的财富……他放纵了他的眼睛和耳朵让他享受的乐趣;他执行了他想到的任何事情。在所有凡人中,从来没有一个人的生活像他这样奢侈和消散。周辛积累了几代人的财富……他在他的所有宫殿里放纵自己的感情,他在漫漫长夜中放纵了他的欲望,他从不因礼义而苦恼。这两个反派,在他们的一生中,都有满足自己欲望的快乐。自从他们死后,他们就有了愚蠢和暴虐的恶名。但享受的现实是任何名声都无法给予的。责备他们——他们不知道。赞美他们——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恶名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棵树的树干或一块土。(680-681)

即便如此,杨朱也不认为应该效仿桀骜和周欣的恶行,只是不顾别人的看法,追求享乐。他会得到希腊哲学的享乐主义者、古利奈人的阿里斯蒂普斯和伊壁鸠鲁的赞同,因为与他们一样,他相信快乐不一定只是追求身体上的满足,而只是追求对自己和自己最好的东西。利益。

和伊壁鸠鲁一样,杨朱认为看书或在树林里散步就像喝太多酒一样令人愉悦,各种形式的享受都值得追求。人是动物,动物是出于私利,人也应该如此。然而,与此同时,他谴责那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当权者,认为在行使权力时应谨慎行事。从本质上讲,通过接受权力地位,一个人追求自己的快乐,现在必须通过负责任地行使权力来“付出”代价。他认为 ... 中那些将个人欲望置于人民公正统治之上的人是卑鄙的。

希腊享乐主义和印度查瓦卡

苏格拉底的前学生、昔兰尼的阿里斯蒂普斯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的观点与杨朱的观点非常相似。在苏格拉底于公元前 399 年被雅典人处决后,阿里斯蒂普斯可能已经发展了他的享乐主义观点,尽管这一点尚不清楚。然而,他从他的主人那里学到的关于终极真理和道德的一切,在他来到锡拉丘兹的狄奥尼修斯一世的宫廷生活时都被抛弃了(lc 432-367 BCE)在那里他担任顾问,但大部分时间都在以狄奥尼修斯一世为代价沉迷于各种感官享乐。在阿里斯蒂普斯看来,对于君主的不负责任行为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做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宫廷职位中受益,在可以拥有的情况下从中获得可以得到的东西。

阿里斯蒂普斯最出名的是他的短语“我拥有,我不拥有”,他的意思是他可以从事令人愉悦的追求,而无需那些通过依恋来定义他的快乐。享乐的对象没有最终的意义;他们的追求和享受——无论多么短暂——才是最重要的。在谈到与他上床的 ... 时,据说他曾评论说他有她,她没有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任何目的而享受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努力实现的最高目标,而其他人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障碍或帮助。

这种观点与杨朱的观点非常吻合,孟子将他的哲学描述为伪装成一种“哲学”的自私,杨朱试图将人变成野兽,不顾礼节或相互。伊壁鸠鲁的享乐主义与杨朱的享乐主义并不十分吻合,因为与流行的思想相反,伊壁鸠鲁并不鼓励一种不顾后果或不顾他人感受的追求快乐的生活。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最高的善,但应该谨慎而适度地追求快乐,这样一个人才能尽可能地保持健康并享受生活。

然而,与杨朱的思想非常相似的是来自印度的一种名为 Charvaka 的哲学学派,该学派被认为是由一位 Braspati c 建立的。公元前600年。对布拉斯帕蒂的生平一无所知,但他的哲学是对他所认为的有组织的宗教暴政的反应,通过这种暴政,祭司阶级以牺牲和降低下层阶级的贫困为代价而变得富有。布拉斯帕蒂和杨朱一样,声称没有上帝,宗教是强者剥削弱者的发明,生活中的终极美好是追求快乐。

Charvaka 与杨朱的哲学一样,拒绝任何关于超自然实体的存在、宗教思想和实践的功效的主张,以及任何并非来自个人对任何特定现象的直接感知的关于真理的主张。查瓦卡声称,生命是短暂的,在没有任何更高权力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唯一义务就是对自己和自己的享受。杨朱会完全同意这个设想。

对苦难和自私的回应

布拉斯帕蒂的哲学很可能是为了回应他目睹的上层阶级以牺牲已经遭受苦难的人而致富的苦难而发展起来的,而杨朱的观点几乎肯定是由这种观察形成的。他指出,他的社会所谓的“美德”是多么毫无意义,而且无论人们如何努力,没有什么能改变人性的基本自私,从而为他放弃道家原则的中国哲学辩解了。

杨朱可能一直试图用他们实际上做了但不承认的事情来面对人们:完全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生活。

一方面,杨朱的哲学可以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如果你不能打败他们,就加入他们”,因为他非常明显的自私只是对别人一直在从事但隐藏起来的诚实表达在“正当行为”和所谓“礼貌社会”的外表之下。与其继续在他眼中的文明社会的游戏中扮演角色,杨朱可能一直试图通过向周围的人展示他们自己每天实际所做的事情来面对他周围的人的真相,但不会承认:完全为自己的快乐而生活,不为他人考虑。

相反,他放弃道教而转向享乐主义,可能只是因为他意识到他教书一事无成,因为人们从未改变,从未改变,也永远不会改变。他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为他人服务的哲学家。老子只引用了中国历史上的几位哲学家流放自己,因为他再也无法忍受中国 ... 的谎言和无能,以及由此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杨朱似乎只是选择了自己的 ... 来处理同样程度的人类愚蠢和痛苦。与杨朱同时代的诗人屈原(公元前 340-278 年),在战国惨烈的背景下,终生为他人创造美,不愿再忍受人性的残酷。墨体、孟子终其一生致力于改变人心,最终放弃了将暴君化为哲人、将罪人化为圣人的努力。

结论

杨朱并没有延续智者的传统,试图提升自私的傻瓜的心灵,而是完全放弃了教育,完全追求自己的利益。他明白生命是短暂的,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一个人应该尽可能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就像希腊和罗马的斯多葛主义者一样,杨朱认为死亡是生命的自然组成部分,没有什么可怕的,因为一个人以后不会再经历任何事情。然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儒家原则所规定的和大多数人所实践的可接受的行为不一致。孟子严厉批评杨朱的哲学,以及墨体的哲学,称其通过引入激进思想来破坏社会。孟子写道:

杨的原则是“为己”——不承认君主的主张。莫的原则是“平等相爱”,不承认父亲的特殊感情。既不认王也不认父,就是野兽的状态。如果他们的原则不被阻止,而孔子的原则被提出,他们的妄语就会迷惑人民,堵塞仁义之道。(杜兰特,682)

孟子及其追随者在杨朱生前成功地诋毁了杨朱的哲学。随着秦朝的兴起,始皇下令焚毁一切不符合他个人哲学和历史观的书籍,杨朱的著作就在其中。他生于何地,如何死去,不为人知,仅存其哲学的片断,但他清楚地给人留下了足够的印象,即孟子这样的人物认为他是一种被压制的危险。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乎完全是由于孟子对杨朱享乐主义哲学的谴责,才得以保存下来,以激励其他人走上同样的道路。

参考书目

Baird, F. & Heimbeck RS哲学经典:亚洲哲学。劳特利奇,2005。

Baird,FE哲学经典:古代哲学。劳特利奇,2010。

Diogenes Laertius & Miller, J. & Mensch, P.著名哲学家的生平。牛津大学出版社,2018 年。

Durrant, W.我们的东方遗产。西蒙与舒斯特,2010。

Koller,JM亚洲哲学。普伦蒂斯·霍尔,2007。

Mautner, T.企鹅哲学词典。企鹅图书,2005 年。

Scarre, C. & Fagan, BM古代文明。皮尔逊/普伦蒂斯大厅,2011 年。

Stutley, M. & Stutley, J. Harper 的印度教词典。哈珀和罗,1977 年。

Suzuki, DT中国早期哲学简史。多伦多大学图书馆,2011 年。

Waley, A.中国古代的三种思维方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