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有关的风景的历史传说

Feb28

邢台有关的风景的历史传说

时间:2020/02/28 05:41 | 分类:文史百科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周公和桃花女的传说

原生地:邢台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

影响:由此产生北方汉族婚俗

相传很久以前,七里河岸边住着一个叫周公的高人,周公得了天书,犹如神助,百算百准,从不失手,天大的事情也难不倒他,他的名气更大了。

桃花女得了地书,能解能破,比周公更厉害。

石坡村有个石老婆婆,儿子外出三年没有回家,快到母子俩约定的时间了,毫无音信,她就找周公占吉凶,周公对石婆婆说:“你儿子于某年某月某日将魂落异乡路途,见不到他了。

”石婆婆伤心极了,哭哭啼啼着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对石婆婆说:“婆婆不要伤心,你儿子还有救,你快回去……”如此这般交代了一番。

石婆婆就拿了儿子原先穿过的鞋子,上房拍着房檐,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门头,喊道“儿啊,快回来!”迷信说法,孩子叫魂,传说是桃花女留下的习俗。

石婆婆的儿子在外经商三年,惦念家中老母,记着回家的日期,急匆匆上路,日夜兼程。

这天遇上下大雨,慌忙钻进一破砖窑避雨,忽听有人喊他穿鞋,好象是母亲的声音,赶紧出窑查看。

他刚钻出窑道,砖窑轰然坍塌,总算捡了一条性命。

儿子回家,石婆婆万分高兴,找到周公,说他算的不准,周公大惊失色,知道是桃花女从中作梗,对桃花女更加痛恨。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周公和桃花女虽然是冤家,经彭祖撮合,居然成就了一门亲事。

彭祖本是普通人,得益于桃花女使法,延年益寿,活了八百岁,还发明了羹汤,成了“调羹”的始祖。

桃花女对彭祖有恩,彭祖自然不敢怠慢,卖劲地往返于周、尹两家。

周公娶桃花女,既恨又爱,爱的是桃花女美丽无双,恨的是她的能耐比自己大,于是想设计害死她。

桃花女当然知道周公的花花肠子,于是半推半就,答应了亲事,想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动周公,尽解前嫌。

周公故意选择了黑道日,到结婚这天,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大摆筵席,远近的百姓知道周公和桃花女结为良缘,都来贺喜。

一时高朋满座,喜气洋洋,周公好不得意。

在新娘到来之前,他使用法术,在门里暗藏了白马精,门旁放了缠红线的秫秸杆,预备了马精的草料,静候桃花女,一旦桃花女进门,立刻放马过去,马踏桃花女。

按常理,新娘过门这天,穿红衣,着红鞋,可这天桃花女偏偏着黄鞋,黄道破黑道,破了周公的第一计。

桃花女坐双轿,大轿套小轿,巫婆抄起缠红线的秫秸杆拍打大轿,丝毫损伤不了桃花女。

撤掉大轿,桃花女叫人在过道红毡上放了马鞍,才从小轿里钻出来,跨过马鞍,把白马精压在鞍底下,掏出怀里的照妖镜,破了周公的巫术,铡好的马料没喂了马,却撒了桃花女一头,周公一惊,那是人头不是马头呢,无奈只好服了桃花女。

桃花女进门后,就像现实的两口子经常拌嘴吵架一样,周公处处设计陷害她,都被桃花女识破。

周公终于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动,成为一对恩爱夫妻,给世人留下一段完美浪漫的爱情佳话,后来尘缘已了,凡期已至,真武大帝将二人收回,又给世人留下永远的悬念和幻想。

桃花女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久远,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杂剧。

明清小说更是大为描述渲染。

小说描述真武大帝在雪山修炼时,用戒刀剖腹洗肠,因失血昏厥,将戒刀弃置一边,后来这戒刀修炼成阳体,刀套修炼成阴体,阳体下凡投胎在商朝周姓王侯,后世称周公,阴体下凡投胎做了尹太公的女儿,因前缘旧癖,喜欢桃花,人称桃花女。

二人在人间做了一番名扬天下的事业,最后被真武大帝重心收回,做了身边的金童玉女。

故事虽然荒诞离奇,却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从历史记载来看,周公率军东征,到过邢台,应该确定不疑。

周公第四子分封在邢台,那么民间称呼周公四子的后裔世袭为周公,也不见怪,邢台作为殷商故都,是殷商的后方供应基地,王宫贵族聚集也是必然的。

周灭殷商后,周公正确对待殷商贵族和遗民,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议,深得周武王的赞许。

周武王采纳周公的建议,命令释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关押的殷商贵族,打开商纣王设在沙丘台的的钱库和钜桥的粮仓,赈济饥饿的商民,以此稳定殷地的民心。

沙丘台在今天邢台市的广宗县境。

这个传说附会在商周,和历史较贴近,脱离了纯神话,具有一定可信度。

尹是古老的姓氏,殷商的后代以封邑名“尹”作为姓氏,周朝时尹氏子孙的封地一直在尹这个地方。

大桃花村边的地名碑刻写道:相传,很早以前,有一女子,姓尹,善于会卦,闻名当地,人称桃花女,此女死后遂将村名改为桃花村。

2、千手观音(三皇姑)修行的传说

原生地:邢台南和县瓦砾岗和白雀庵

影响:由此引发了国人对中国的女性观音菩萨的崇拜

相传白雀庵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坐北朝南,庙内供奉“千手千眼”菩萨,为兴林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人称“三皇姑”。

妙善喜欢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为尼,因妙庄王逼迫其还俗,而火烧白雀庵,致使数百名尼姑身亡,妙善于是乘白虎远走苍岩山修行,后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疮,需用亲生女儿的手和眼作药引子,三皇姑便舍出自己的手和眼为父王治病。

妙庄王病愈后,想把三皇姑封为全手全眼菩萨,为其建造庙宇,更塑金身,由于过分激动,竟说成“千手千眼”。

妙庄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龙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传达圣旨给修筑者,于是建造庙宇时就给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许多手眼,手里又长眼,即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萨。

庵院香火旺盛,特别是农历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两个庙会,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会期长达15天左右。

1988年9月,河北省佛教协会将其定为“河北省南和县白雀庵女道场”。

三皇姑的传说早在隋朝时期,就变得人人皆知,《搜神记》二十卷,视观音为神。

略记曰:“妙庄王有三女,长妙音,次妙缘,三妙善,妙善即观音大士。

王令赘婿不从,逐之御花园,居之白雀寺,苦以搬运,极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

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毁于焰,大士无恙如初。

命暂之,刀三折;命缢以白练,忽黑风遮天,一白虎背之去。

至尸多林,青衣童侍立,遂历地府,过奈河桥,救诸苦难。

还魂再至尸多林,遇一耆硕,指香山修行。

后,庄王病急,剜目断臂救之,尔时道成。

空中现千手眼,故曰: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3、张果老成道传说

原生地:邢台广宗张果寨和邢台县张果老山

影响:成为八仙之一

张果老,道教八仙之一,本名张果。

据《唐书》记载,确有其人。

本是广宗一道人,因民间相传逐为神仙。

常往来中条山中,自言生于尧时,有长生不老之法。

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的丈夫)不时征召他,都被他婉拒了。

武则天也召他出山,张果老就在庙前装死,时值盛夏,不一会,他的身体腐烂发臭。

武则天听后,只好作罢。

但不久就有人在恒山的山中再次见到他。

唐玄宗数次召见他,求长生不老之法。

唐玄宗见到张果老老态龙钟。

就问:「先生是得道之人,为何发疏齿落,老态龙钟 ? 」张果老说:「衰朽之岁,也没有什么道术可依慿,所以才变成现在的样子,实在令人羞愧。

不过今天如果把这些疏发残齿拔去,不就可以长出新的出来吗 ? 」于是便在殿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玄宗有点害怕,忙叫人扶张果老去休息。

一会而张果老回殿,果然容颜一新,青鬓皓齿。

于是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都争相拜偈,求教返老还童的秘诀,但都被他拒绝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猎,捕获一头大鹿,此鹿与寻常的鹿相比,稍有差异。

厨师刚要开刀宰鹿,张果老看见了,就连忙阻止,说「这是仙鹿,已经有一千多岁了,当初汉武帝狩猎时,我曾跟随其后,汉武帝虽然捕获了此鹿,但后来把它放生了。

」玄宗说:「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时迁境异,你这么知道他就是你说的那头鹿呢 ? 」张果老说:「武帝放生时,用铜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标志。

」于是玄宗命人查检。

果然有一个二吋大小的铜牌,只是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

玄宗又问:「汉武帝狩猎是哪年 ? 到现在已经有多少年了 ? 」张果老说:「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

」唐玄宗命人核对,果然无误。

唐玄宗后来御赐邢州五峰山做为张果老的道场,并为他建「栖霞观」,即今日邢台张果老山,今山上仍存栖霞观和记载此事的唐代古碑,张果老回山后,据说邢州城人还时常能见到他来城里卖韭菜或做其他事,常有如张果老试赵州桥奇仙之事传闻,邢州百姓多有上山求原烧香者,香火旺盛,几年后,不见其踪影,据说张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骑着一头白毛驴,日能行万里,当然这驴子也是一匹「神驴」,据说不骑的时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来,放在皮囊里。

后来每逢邢州大旱,州官必来张果老山剃发求雨,据说每求必应。

4、和合二仙传说

原生地:任县、内邱县寒山一带

影响:成为中国喜神,江苏寒山寺名扬天下

任县双蓬头村在唐朝前称双凤村,是因地形得名的。

到了唐朝贞观年间,此村出了“哼哈”二仙,从不梳头,村名也以双蓬头传开来,沿用至今。

据传,当时留垒村有一名孤儿叫石德,家庭贫穷,给地主放牛拾柴火。

偏巧,正南三里的双蓬头村也有一位与石德命运相同的孤儿,叫寒山。

他们俩经常一块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亲如兄弟。

那时,这一带是大陆泽南端,经常发大水,河流纵横,长满荷花。

寒山石德吃不饱,饿了就挖莲藕、摘莲子、捉青蛙,然后高兴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

每当他们开怀大笑时,就会刮起一阵旋风,聚来一堆柴火。

他们用柴火把那些东西烧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来。

地主觉得此事稀奇,很想看个究竟,就带着几个人向他俩走来。

他俩以为地主又来打他们了,于是就拿起莲蓬、白藕和青蛙,向东南方向跑走。

他俩越跑越快,脚下竟升起一朵彩云,载着他们上天去了。

家乡的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他俩跑过的小路称作“神仙路”,并为他们修庙塑像,称“荷蛤二仙”。

又因他们常在一块开怀大笑,所以又称他们为“哈哈二仙”。

“哈哈二仙”究竟跑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他们一跑跑到了浙江天台寒岩国清寺。

国清寺高僧丰干禅师收留了他们,把石德改名为“拾得”,并编了故事,说是从寒荒的山野拾来一对和合娃娃僧。

和合的本义,系指《周礼·地官》“使媒求妇,和合二姓”之句,意思是作媒求亲,将两姓男女,撮合在一起,和睦生活。

谁知“和合二仙”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与福寿等神,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已大大超出婚姻和合的意义。

以后,二人又辗转来到苏州西枫桥镇妙利普明塔院。

寒山当了寺院住持、拾得为寺僧以后,此寺就更名为寒山寺。

唐朝天宝年间,张继赶考落第,夜宿枫桥寺,写出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一诗,更使寒山寺名扬天下。

寒山无山,寒山有寺。

寺虽不大,但钟声飘洋过海传异域;高僧虽少,但信徒异常崇拜。

甚至传说拾得去了日本,在日本盖了拾得寺,与苏州寒山寺遥相呼应。

“和合二仙”如泣如诉的兄弟情深,使多少游子肝肠寸断。

“和合二仙”的传说,越传越神。

有人说他们是文殊、普贤下凡,所以经常眉开眼笑,至今已成为民间的笑神、福神、喜神、吉祥神。

两个胖胖的仙童,一个红缎绿裤,手举一朵绽放的荷花;一个绿缎红裤,手捧一圆斋盒。

两人都头梳丫髻,嬉笑颜开,活泼可爱。

正是:和气乃众合,合心则事合。

世人能和合,快活乐如何?

寒山拾得行为疯癫,似僧似道,似仙似隐,或隐卧洞窟,或飘逸山颠,独吟山林,满口呢喃,没有一点人间烟火气。

卖疯僧呆,故弄玄虚,相对言笑,互相拥抱,笑做一团,和谐好合,亲热无比,包含祥机,近仙杂儒,颇有灵光。

寒山的诗,描绘林泉景色,讥讽世态炎凉,警励流俗,既能反映社会生活真实,又隐含着超尘脱俗,有空灵感。

寒山其诗,直追陶渊明,睥睨千古,虽是白话诗,看似平淡,明白浅露,但针砭时弊,一针见血。

清《四库全书》有寒山子诗集二卷,丰干拾得各一卷。

他们被誉为“诗菩萨”、“诗僧”。

一般读书人常常仿效拟和赠唱。

康有为吟诗赞道:“钟声已渡海云东,冷尽寒山古寺风。

勿使丰干又饶舌,化人再去不空空。

”胡适也对寒山的诗推崇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