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国有什么伟大的雕塑呢?

Jan16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朱序

中国伟大的石窟雕塑是祖国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是举世闻名的雕塑艺术瑰宝。中国优秀的民间雕刻,包括木、竹、玉、牙和民间泥彩塑,都是祖国雕塑艺术的一颗颗珍珠,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其它的陵墓石雕,尤以墓室俑塑,也是祖国雕塑艺术中的奇葩,在富有民族传统的艺术成就中占有很高的地位。这浩瀚无边,散聚于祖国大地的古代雕塑艺术,是现在仍能见到的我国数千年来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遗产。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不少的文化艺术是被湮没了,而硬质材料的雕刻作品却长久地留存下来,成为艺术遗产中的至宝。它可说是一部珍贵的“石头书”。可是对于这样一份宝贵的遗产,过去却很少有人作系统的考察发掘,并深入探索,更没有人下工夫去细心整理,把它写成一部中国雕塑艺术史。王子云教授,早年留学法国学习雕塑,归国后任教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四十年代初,曾从事美术考古工作,不断地接触到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雕塑,从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兼之在多年的美术史研究和教学中,愈益感到需要深入考察,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长期实践,眼看很多沉睡在祖国大地的雕塑艺术有待发掘整理,而且尚有未为人们发现的珍奇,必须亲自去勘查补遗,做前人未作的工作。因而有感于编写一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的必要。

1940年王教授为了打开河西走廊和敦煌莫高窟这一东方艺术宝库以及西北地区古代雕刻艺术珍藏的奥秘,特组织了一个西北古代艺术文物考察团,得到当时教育部的同意,向祖国的大西北进军。在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考察古代的文物艺术,这还是第一次。经过四年的艰苦工作,初步取得了成果,特别是对伟大祖国的雕塑艺术宝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更加强了编写中国古代雕塑史的决心和信心。

新中国建国后,在党的关怀支持下,他曾走遍祖国各地,凡是有石窟、摩崖,庙宇造像和陵墓雕刻的地方,几无不有他的足迹,并且深入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如今,他虽已是八十高龄,仍不怕辛苦,坚持工作,这种为了学术事业的忘我精神,令人敬仰!

王教授凭着他那惊人的毅力,写出了几十万言并附有很多作品图片的中国雕塑艺术史巨著,不曾要一位助手,亲自翻阅文献资料。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写作中,不论酷暑严冬,终日伏案;甚至废寝忘餐,就在星期天也不稍休息。呵!是谁驱使着他产生这顽强的意志,是谁驱使他写下这伟大的篇章,是为了祖国四化的需要,是祖国优秀的雕塑艺术遗产感动了他,同时也是我国美术史界和广大雕塑工作者的迫切要求。

《中国雕塑艺术史》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是从原始社会开始,使我们了解到早在五六千年之前,中国雕塑艺术已有了萌芽期的发展;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雕塑艺术,写出了商、周和春秋时代青铜器雕塑铸造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水平;第三章,中国封建社会初期——战国和秦的雕塑艺术,重点突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伟大成就。近年来发现的秦始皇陵前兵马俑坑出土的大型陶塑,如同真人真马大小的军阵和战车,不啻是秦军统一中国的军容写照。所有的人和马都是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誉,被认为是东方艺术珍奇,可与埃及金字塔等世界奇迹相提并论。王教授久居西安,对西北文物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对于这批秦陵兵马俑雕塑有很高的评价;在第四章中国封建社会前期——两汉时代的雕塑艺术中,着重提到西汉著名雕刻霍去病墓石雕群和东汉墓室浮雕艺术。霍去病墓石雕群,虽数量不多,但在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上,却是极为突出的。东汉墓室浮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我国古代雕刻中,可与西汉多见的瓦当纹饰同为建筑装饰雕刻中的珍异和瑰宝;第五章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雕塑中,重点论述了陵墓雕塑,佛教雕塑、特别是石窟雕塑的成就。石窟造像,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题材内容与东汉墓室浮雕同样丰富,但多数运用更富有艺术性的圆雕形式,充分显示了中国佛教雕塑的富丽多彩,在雕塑史的第六章中,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期的隋、唐雕塑艺术放射出绚烂的光彩。书中对这一章的编目,十分细致,内容也完备丰富。更可贵的是遗在粤西桂林的唐代摩崖造像也得以编入这部雕塑史中;在第七章宋、辽、金雕塑艺术中,对中国雕塑艺术,继唐代之后进一步走向世俗的发展,作了符合于历史规律的沦述,有重点地对北宋时代的帝陵石雕群、太原晋祠圣母殿姿态各异的侍女彩塑、陕北宋代石窟雕像和四川大足宝顶山摩崖群像雕刻,尤其是后者所表现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使人感到亲切,从而认识到宋代雕塑在现实生活中广泛的摄取题材的艺术创作手法,并且阐明了中国雕塑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到宋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雕塑史的最后一章,第八章,是元、明、清三代的雕塑。这一章重点论述的是具有蒙族豪放性格的元代墓俑雕塑,它比之丰富多彩的盛唐墓俑虽有逊色,但却进一步反映了元代的时代精神气质。在明清雕塑中,除陵墓雕塑和少量的宗教雕塑外,着重谈到富有民族民间色彩的建筑装饰雕刻和工艺美术雕刻以及民间小品泥彩塑,这是受到广大人民喜爱、而被称为祖国雕塑艺术遗产中的一枝奇花,值得我们珍视。

王子云教授这部《中国雕塑艺术史》曾历时十数载,沤心沥血,备尝艰辛。书中运用辩证唯物沦和历史唯物论观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去粗存精,对于新中国的雕塑发展必能起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积极作用。全书纲目分明,既突出重点,又普遍介绍,力求全面;不仅重视大型巨制的石窟、陵墓造像,同时也不偏废民间喜闻乐见的一般雕塑。全书四十余万字,附图七百余幅,是一部较为完整而又图文并茂的史书,它为中国文化艺术史、美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较系统地介绍宣扬了祖国光辉灿烂、具有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雕刻艺术遗产。而祖国正在史无前例地建设 ... 、实现四化、提倡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今天, ... 同志于最近批准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在全国重点城市进行雕塑建设的建议》并责成有关部门逐步实施。城市雕塑是一代文明的象征,在罗马,在巴黎,人们在街市广场上到处可见到许许多多的雕像,它不仅美化了城市,更能以潜移默化的教育鼓舞青少年和一般群众。因为在城市、广场、公园以至其它公众建筑的空地上,树立起各种优美的雕像,则可窥见这个国家的文化高低,以至民族的风情,爱好。而在我国则对于城市雕刻建设一向重视不够,有的是用象征式的碑石文字以代替人物形象。尽管我国古代雕塑举世闻名,但却与今天的城市建设很不相称。中央有见及此,要发挥雕塑这一艺术武器在 ... 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既可歌颂革命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反映时代精神,鼓舞教育群众,培养新的道德情操,又可美化生活环境,装饰城市面貌,使国际旅游人士对我国文明有一个新的感受。

但是我国城市雕塑建设,必须是具有我国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内容与形式统一、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并反映时代精神的雕塑作品。这部《中国雕塑艺术史》正好给我们提供借鉴祖国雕塑优秀传统的好资料,它还给广大从事美术史教育和研究的好教材,对于文史研究以至古代人民生活的了解,都将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每一个国家或每一个朝代的文化艺术成就的高低,正反映了这个国家或朝代的兴衰隆替。我国雕塑艺术光辉灿烂的成就,是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们应引以为自豪,并应使它起到增进人民爱国主义的教育作用。

这里有必要着重谈谈我国现代雕塑在创新的道路上必须接受、继承民族传统的问题。我个人在从事大专院校雕塑专业教学四十余年的经历中,深深感到我国现阶段美术学校的雕塑教学过分仿效外国。表面上是“洋为中用”,实际是照搬照抄。因为中国过去的美术教学体系,是摹仿西洋,新中国建国后,曾经搬用苏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虽然具有循序渐进的科学 ... 的优点,但却没有形成一套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的教学体制,既没有把中国民族民间雕塑的学习和创作 ... 运用到教学中来,没有把民间师傅带徒弟的传艺 ... 进行整理以丰富教学;更没有对于古代各类雕塑中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有系统地观摩、研究,使学习者通过直观教学,认识到祖国雕塑艺术的独特面貌和各个时代的不同风格。因而既谈不上什么“古为今用”,也说不上什么继承、发扬祖国雕塑艺术的民族优秀传统。以上问题之所以形成,主要原因之一,是缺少一·部有系统、有分析、并运用马列主义观点编写的中国雕塑史以及应有的作品图片作为教学上的学习参考,以致在需要进行民族民间的雕塑传统教学时,无所依据;与此相反,由于过去所受全盘西化的雕塑教育,所乐道者是希腊、罗马或法国巴黎,所尊崇者是米开朗琪罗、罗丹等人的名作,而对于祖国的杰出作品,如可以与巴尔戴农的骑士浮雕媲美的唐昭陵六骏或远远胜过伯尔埃动物雕刻的顺陵石狮以及其它各时代灿若繁星的优秀雕塑作品,则竟一无所知或所知不多,这就严重阻碍了在雕塑教学中接受传统和发扬传统。记得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任教中南美专和广州美术学院时期,因为感于继承民族雕塑传统的必要,曾在课程中增设临摩中国古代雕塑和民间雕塑课,并举办中国雕塑讲座,运用幻灯图片讲解中国古代雕塑的民族传统和造型风格及其创作 ... 等,同时选出各时代的代表作品的放大照片长期陈列,以资观摩研究;间或组织外出参观,带领学生去云岗、龙门各地以及广州民间美术陈列馆和佛山祖庙、石湾陶瓷厂等处进行现场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祖国雕塑艺术的丰富多姿,加强了他们的感性知识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引导在雕塑习作和创作上表现出既继承传统而又有所创新的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新风格。这是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一点点经验之谈,特写出以供从事这一方面研究者的参考,并以就教于本书著者王子云教授。

最后应说明:这篇序文是在王教授的鼓励下写出的。因为早在四十多年前的国立杭州艺专时代,我还是雕塑系的一名学生,在与王教授的日常接触中,已经知道王老师对于祖国雕塑遗产非常重视;近年因常有书信往来,他著作中国雕塑史,也常向我探询广西崖画和桂林窟龛造像的分布情况;又因我从毕业后一直不曾离开过雕塑教学岗位,所以很想我能把在教课中对如何接受传统以发展新中国的雕塑艺术等方面提供自己的见解,并用写序的形式刊在他的著作中。约请好友同道为自己的著作写序,以前虽是常有的事,可是由于我平时对遗产研究机会不多,以致序虽写出,但对于先生的希望和要求,一定有很大距离,为此特向王教授和雕塑艺术史的广大读者致以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