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被称为和尚皇帝,他又是怎样靠佛教制度治国的

Dec2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太祖朱元璋,即洪武皇帝,是在反抗元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中夺取帝位的,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农民出身的开国皇帝。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被后人戏称为「和尚皇帝」呢?他又是怎样靠佛教制度治国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朱元璋少年时代曾经出家为僧。朱元璋的贫苦身世和小行童的经历很有传奇色彩。他的祖籍本在沛县(今江苏沛县),祖父辈由于家贫,全家一再迁徙,最后定居濠州(今安徽风阳)。因为出身穷苦,他幼年时连正式的名字都没有,家人就叫他重八。至于元璋之名,那是后来起的。朱元璋从小给地主放牛,在饥寒的煎熬中长大7岁那年,濠州一带早灾、灾、藏疫接踵而来,半年之间,朱元障的父母兄长相继死去,他穷得办不了丧事,靠邻居给了一块地才把亲人埋葬了。朱元璋孤苦伶仃,为求生计,进皇觉寺当了和尚。谁知做和尚才50天,该寺的住持和尚以荒年乏食为由,遣散僧众。朱元璋只得带上木鱼、瓦钵游方化缘,实际是以行童的身份到处乞讨。他先到合肥,再到固始,信阳,又折而向北到汝州(今河南临汝)、陈州(今河刚准阳),往东经鹿邑、毫州(今安徽亳县) ,到颖州(个安徽阜阳)。一路上风餐露宿,饱尝了人世的艰难。后来,朱元璋在《皇陵碑》的碑文中,生动地记录了他这段辛酸的经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读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倘。西风鹤唤,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

朱元璋作为一个乞讨化缘的小和尚,经历了三年多的漂泊生活。这期间, 他熟悉了淮西一带的山形地势,风土人情,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社会知识,锻炼了意志和体力。至正八年(1348年),他回到皇觉寺,开始「立志勤学」,读书交友。据《天满玉牒》载: (朱元璋)还于皇觉寺。久之,见有红衣道士在寺西北,言这李中有好人。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后,被道士称为「好人」。这或许是后人为当了皇帝的朱元璋树碑立传。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发了震撼全国的红巾军起义。第二年,仍在皇觉寺当和尚的朱元璋,收到了小时的穷伙伴汤和从濠州城捎来的一封信,信里讲天下大乱,在乡间也不能自保,自称已投奔在郭子兴手下,希望朱元璋「速从征,共成大业」。朱元璋见信后犹豫不决。几天后,师兄告诉他,有人要告发他和红巾军勾通往来书信的事,让他逃走。恰在这时,元军把皇觉寺烧了个精光,朱元璋也已无处存身,于是卜了一卦,得了个吉字,便去濠州投奔郭子兴了。走出佛寺,投身起义,这是朱元璋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第二:朱元璋喜欢办水陆道场,意图就是以此为刚刚建立的大明王朝祈福,是以佛教独特的方式直接为朱明王朝服务的。在这里不需要任何深奥精致的义理,连经典也只要有几本《阿弥陀经》、《法华经》之类简明易懂的就足够了,使用的经文大都是汉地佛教徒所自创的「宝忏」,以说戒、奉浴、斋僧、放生、放焰口等实际的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是完全汉化的佛教文化实态模式。这是朱元璋作为「和尚皇帝」崇佛的继续,也是在利用这种大众化的佛教活动来为他的皇权服务。

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建立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或许是眷恋往日佛寺的生活,而热衷于搞水陆道场。据载,朱元璋经常召请天下名僧,聚集在应天府(南京),举办大规模的水陆道场活动。这里,「水陆」是佛教的代名词,所谓水陆道场,是佛教的一种特殊活动。水陆道场的布置,一般分为内坛和外坛,而以内坛为主。内坛正中悬挂着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元佛三个佛像,像下设置供桌,陈列着香花、灯烛、果品等供物。坛内安放四个长方台,台上分别置放铜馨、斗鼓、铙线,手铃及仪轨等,这是专供主持者们使用的法器。在内坛的两侧,分别悬挂着上堂、下堂各10位水陆供养对象的画像,并在画像下列插牌竿,详记名称。这牌上都画有宝盖、莲花。在外坛,分设6个坛场:大坛设24人,专门礼拜《梁皇宝忏》;《法华》坛7人,专诵《妙法莲花经》;《净土》坛7人,专门称念阿弥陀佛名号; 《华严》坛2人,不须念诵,静阅《华严经》;还有施食坛,是供夜间施放焰口专用的,人员由各坛临时抽调;另外,监坛1人。这样,外坛总共用48人。实际上,朱元璋以皇权举办的道场,其人数规模还要远远超过这个常规数目。

第三:朱元璋沿袭元朝的一套做法,重视藏传佛教。他即位不久,即遣使前往 ... ,召请当地僧俗领袖,「赴京授职」。于是,元时帝师八思巴的后人「摄帝师」喃加巴藏卜遣派使者赴应天(南京)朝贡。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喃加巴藏卜亲往南京,朝见朱元璋。藏传佛教噶举派的四世活佛乳必多吉虽然没有应邀赴京,但从洪武七年(1374年)起,他每年都派门徒前往应天(南京)朝贡。朱元璋与其他地方的佛寺僧人也时有往来。当时青海西宁卫建起一寺,有僧人三罗喇嘛奏请朱元璋为佛寺赐名,朱元璋便赐名「翟昙寺」,并命人制成红底金字匾额,送往西宁。这块匾额,至今仍悬挂在瞿昙寺内。明朝初年,有个叫壁峰金的僧人,一度在北方的五台山,远近闻名。明太祖朱元璋听说后,将他请入应天(南京),弘扬临济佛法。

因为朱元璋少年时代曾出家皇觉寺,对于佛学,虽无深入的研究,但对于佛法,还是略窥门径的。因此,在他称帝后,把大秉八宗重新调整,编组为禅、讲、律、净、密五门。禅,就是教外别传的禅宗;讲,包括天台、贤首慈恩三家;律,指出家在家所受持的戒法:净,是佛法的净土宗;密,就是密教,是当时所流行的大悲咒,放焰口等。朱元璋还进一步规定,各处佛寺须标其类于寺门,如金山禅寺、华严讲寺等。朱元璋以一个沙门行家的身份,直接介入佛教事务了。

总之,正是因为朱元璋是和尚出身,且他对元末明初的佛教情况非常清楚,所以才被称为和尚皇帝。这样朱元璋整顿起佛教来轻车熟路,对其弊端可谓了如指掌,同样他对明朝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的佛教规章制度,这也为他治理朝政奠定了一定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