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奇闻!只欠官府一文钱探花竟弄丢了乌纱帽

Mar24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探花」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最后一关「殿试」,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可见是多么难取得的一个成就,没想到清朝入关没多久,就有一位探花叫做叶方蔼,只因为欠官府一文钱的税款,被革除功名。

从唐宋以降,江南地区就有着「鱼米之乡」美誉,而且繁华富庶成为朝廷的财赋重地。但在明末以来,江南官吏士绅经年拖欠税金钱粮。清初,「江南财赋半天下,苏、 松、镇、常与江宁五郡又居江南大半之赋」。顺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清廷制定条例,凡江南绅衿拖欠钱粮者,必予以惩罚。但江南士绅仍拒缴如故。

其后继任的康熙皇帝强力要求,时任江苏巡抚朱国治将辖区内四府一县拖欠钱粮的官绅士子全部造册,上交给朝廷。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共有13517名。其中,就有西元1659年己亥科殿试的探花叶方霭。

叶方蔼,字子吉,号纫庵,江苏昆山人,出生名门望族,是明朝两广巡抚叶盛的后代,祖先在明朝多有任官。清朝入关后,叶方蔼一家没有出山当官。西元1658年,顺治皇帝,亲自对江南地区的贡士进行复试。叶方蔼参加了这场复试,写了一篇《瀛台赋》。顺治皇帝看后赞不绝口,赐予举人功名,允许他参加会试。

西元1659年,叶方蔼进京参加己亥科会试,金榜题名,并在随后举行的殿试里考中一甲第三名,获得探花称号。叶方霭蔼任翰林院编修,品级为正七品。

尴尬的是,在朱国治编造的拖欠钱粮官绅士子名册,出现「叶方蔼」的名字,当时康熙下令,凡不能在两月内缴清钱粮者,不问是否大官,也不问拖欠钱粮多少,属于在籍秀才、举人、进士者,一律革去功名;属于现任官员者,一律革去官职,降两级调用,全案被称为「江南奏销案」。

由于叶方蔼只欠税1厘银子,换算就是1文铜钱,叶方蔼写信回去,却没有引起家人重视,因此没有缴纳,最后被朱国治再次上报到朝廷。《清史稿》记载:「江南奏销案起,(叶方蔼)坐夺官,寻授上林苑蕃育署丞。」这是说,叶方霭丢了乌纱帽,到了上林苑去喂鸡喂鸭了。

因为一文钱而丢官,叶方蔼付出惨痛代价,民间由此传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传闻。在江南奏销案中,清廷大获全胜。1663年,叶方蔼被重新起用,屡获升迁后,官至刑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