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文皇后的传奇

May07

孝庄文皇后的传奇

时间:2014/05/07 09:26 | 分类:清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孝庄文皇后的传奇

  孝庄文皇后

  政治策略,满蒙联姻

  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生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孝端文皇后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天聪三年生固伦雍穆公主雅图,六年生固伦淑慧公主阿图,七年生固伦端献公主淑哲。崇德元),皇太极改号称帝,受封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生下皇九子福临。福临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崇德八年二月上尊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八月加上尊号为昭圣慈寿恭简皇太后。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后宫统摄一切的是她姑姑孝端文皇后,而受到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她姐姐宸妃。

  孤儿寡母,立储风波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皇帝猝死,诸王兄弟相争为乱,窥视神器。皇太极长子豪格,弟多尔衮、阿济格、多铎均紧张地四处活动,不惜兵戎相见。在这关键时刻,孝庄凭着自己的姑姑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以及自己的宠贵地位和聪明才智,笼络各方势力,尤其是关键人物多尔衮和代善。代善虽然当时年事已高,对皇帝位置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他地位尊贵,对清朝初期王爷们的言行有着一定的控 ... 用。而多尔衮年轻,军功卓著,掌握两白旗的兵权。豪格是皇太子长子,建立很多军功,是两黄旗的拥护者,也是皇位的有利竞争者。孝庄在这三人中,利用了自己的智慧,让自己唯一的儿子福临登上皇位。让睿亲王多尔衮摄政。

  叔父摄政,皇权受压

  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大清军政大权,一人之下,方人之上,但毕竟没有畅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因此,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责的痛苦之中。随着他功业的累进,他的权力欲愈益炽烈,到后来,这种象火一样烤炙着他的心的欲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举动: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等等。当年妨碍他获得皇位的豪格,在顺治元年就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晋被他收系王府,纳为新人。与他同居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一开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将权力支出,但终因附依过豪格的前怨夙恨,于顺治四年被罢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之制为他撰写起居注,并营建规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军调度、罚赏黜涉,一出己意,关内关外,只知有睿亲王一人。实际上,多尔衮掌握了一切权力。孝庄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采取了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她的 ... 是,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停止多尔衮御前跪拜。最后,大约在顺治四年腊月,尊称皇父摄政王。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

  皇父摄政,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史学界尚有争议。目前主要有三种说话:其一,太后没有下嫁多尔衮,但感情纠葛还是有的。其二,太后下嫁了多尔衮,并有诏书为证。其三,太后没有下嫁,和多尔衮一点关系也没有。根据目前所找到的种种证据,诸多专家学者还是倾向第一种说法。

  顺治亲政,改革吏治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来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过程中,济尔哈朗取而代之,成为一个新的权力集中点。孝庄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苗头,防微杜渐,让福临发布上谕,宣布一切章奏悉进皇帝亲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消除了可能产生的隐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后的安排下理政、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在大胆使用汉官、整顿吏治等方面,开创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母子斗法,顺治遗恨

  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条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而福临恰恰缺乏这种胸怀,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而且爱嫉妒。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顺治十年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董鄂氏被接人宫中封为皇贵妃,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因此准备二次废后。假如福临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蒙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对于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宽容理解是她的原则。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清帝国的基业才不致因后宫的倾动而发生动摇。孝庄这种苦心,福临与皇后恐怕都不理解。顺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四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宫廷矛盾的精神重负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赢弱。顺治十七年八月,董鄂氏病故。顺治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弥留之际传为于皇三子玄烨,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病逝于养心殿。

  四臣辅政,智擒鳌拜

  福临死前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予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为了避兔摄政王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鳌拜在辅政期间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鳌拜出身戎伍,对于顺治朝吸收汉文化变更礼制的做法很不适应,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复旧章,并且公然打破顺治四年不再圈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换之机,扩大圈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鳌拜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但大部分人慑于鳌拜 ... ,不敢作声。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畏缩,遏必隆软弱,依附鳌拜,唯一敢于与鳌拜顶着干的苏克萨哈资历浅,一直处于受压地位。康熙六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但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去守先帝陵寝,“俾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实际上是向皇帝 ... 鳌拜的专横。鳌拜也清楚苏克萨哈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捏造苏哈萨克斯坦二十四条大罪,将苏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苏克萨哈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皇帝获悉,坚决不同意,鳌拜竟“攘臂帝前,强奏累日”,最后,将苏克萨哈处以绞刑,九族株连,家产没官。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一个威胁,但鳌拜羽翼已成,处置稍有不当,可能就会激成巨变。此时的孝庄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相当经验。她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同时不露痕迹地布置起来。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里出现了一批少年,专门练布库,说是皇帝喜欢这种布库戏。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谁也没有多想什么。就在大家对宫廷布库戏习以为常的时候;康熙八年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在路两旁要着玩的小孩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擒住了,等到鳌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膂力,都已无济于事了。魔头落网,党羽流散,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就这样未动一刀一枪,连根拔除了。皇帝夺回了权力。

  祖孙携手,共治天下

  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于次子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一手扶立的。 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以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关心他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稍宽纵与假贷。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和寸具,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鳖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不先一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 ... 省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祖孙情深,情感天下

  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与皇帝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反映了她的为人,与二百年后同样经历三朝、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慈禧太后,是截然不同的。

  太后病逝,追封皇后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康熙在颂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该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一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

  陵寝之谜,再展悬案

  孝庄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而是在清东陵修建了昭西陵。因为她病危时,曾对康熙皇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孝庄死后,梓官仅在宫中停放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在整个康熙朝一直没有启用;梓宫暂安奉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康熙帝病逝,雍正帝即位。雍正三年二月,开始为孝庄文皇后修建陵寝,曰昭西陵。十二月入葬昭西陵地宫。很多人认为孝庄文皇后不与太宗合葬是因为孝庄下嫁多尔衮,无颜面见太宗。其实不然:第一,古代有卑不动尊的说法,就是说皇后如果死在皇帝之前或皇帝入葬之前可以与之合葬,如果皇帝已经入葬,而皇后要单独修建皇后陵,不能与皇帝合葬这就叫卑不动尊,孝庄的姑姑孝端文皇后是顺治四年病逝的,运往盛京与太宗合葬,这是太宗皇太极的宝宫只是暂厝在陵寝大殿内并未入葬,所以孝端可以与太宗合葬。康熙二年,昭陵地宫建成,太宗与孝端文皇后同时入葬昭陵。而孝庄是在康熙二十六年病逝的,要单独修建皇后陵。在这里我先介绍下康熙之前的丧葬制度,满族为游牧民族一直沿用火化,康熙之前的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太宗文皇帝、孝端文皇后,世祖章皇帝、孝康章皇后、孝献皇后都是火化的,也就是他们下葬的是骨灰而不是棺椁。而康熙帝在康熙十五年改火化为土葬,就是尸体装入棺椁直接入葬。孝庄是没火化的,况且昭陵修建完成已久不可轻动,而且孝庄是康熙年间去世的,在关外生活已久葬在清东陵也属正常。

  葬昭西陵,盖棺定论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该陵坐北朝南,建筑布局由南往北依次为:下马牌、神道碑亭、东西朝房、东西值班房、隆恩门、三座琉璃花门、东西燎炉、东西配殿、隆恩殿、陵寝门、台石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宝顶下为地宫。陵寝前东侧建有 ... 祭品的神厨库。康熙二十六年,孝庄文皇后病死,遗命将其葬在孝陵附近,按祖制家法,孝庄文皇后与皇太极合葬,入葬盛京昭陵既不想破坏祖制,又不愿意违背祖母遗嘱,只得在东陵建暂安奉殿,并将祖母生前喜爱的寝宫——紫城内慈宁宫东侧的一座庑殿顶的殿堂拆运到清陵建暂安奉殿,以停放棺椁,终康熙一朝,未能解决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雍正三年,世宗以孝庄文皇后暂安以来国家昌盛,圣祖在位历数绵长、子孙蕃衍为由,认为此地颇吉,故将暂安奉殿改为昭西陵,雍正三年初二月初三日动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将孝庄文皇后葬入地宫。同清代其他皇后陵相比,昭西陵建筑规制非常独特:⒈其它陵园的隆恩殿均为歇山顶,而昭西陵隆恩殿是庑殿顶。⒉其它陵寝隆恩殿前仅一道门户,而昭西陵却建有两道门,相应地陵园也构筑了内、外两道围墙。⒊陵前未开挖马槽沟,未建三孔拱桥。孝庄文皇后是葬在东陵内辈分最高的人。后世子孙对她非常尊重。每次皇帝到东陵,都要先到这里拜祭,然后再去其它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