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君子文言文拼音版

Sep30

孔子论君子文言文拼音版

时间:2019/09/30 05:40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孔子论君子 翻译

孔子论君子之儒

【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yuè)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rǔ)画。〔1〕”

子谓子夏曰: “女(rǔ)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2〕”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rǔ)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tán tái)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3〕”

【说学】

〔1〕 冉求:孔子弟子,姓冉,名求,字子有。说,通“悦”,喜欢。中道:中途。女,通“汝”,你。画,停止。

冉求说:并非不喜欢老师的大道,因为能力不足,所以才做不到。孔子说:能力不足的人,必将中途而废弃。你说你力不足,是你自己停止了对大道的追求,而并非真的是因为能力不足。

孔子认为,只要好学乐道,没有能力不足的人。也就是说是学不学的问题,是从内心深处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一时,是要用人的一生来学 ... 。做人是自己的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于自己。

〔2〕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儒,古代从巫、史、祝等分化出来的一类人,也称术士,以后泛指学者。

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之儒,不要做小人之儒。

君子之儒,学道以修身,道明而身修,言谈举止无不合于正道。君子之儒体于仁,用于行,不仅明道理,而且知权变;立身于世,无所不通。君子之儒,进可以为官治民,退可以独善其身。小人之儒则不然,学道不能用于身,不知用于行,只知空守一言,而不知权变。进则迂腐不能治民,退则怨天尤人。君子之儒道在心中,小人之儒道在口中。

〔3〕 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武城:鲁国的城邑。宰:春秋时,治理城邑的长官称宰。焉耳乎:都是语气词。澹台灭明: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径:小路。

子游为武城邑宰。孔子问子游:你可得到贤人相助?子游回答说:有个叫澹台灭明的人,平时走在田野时,必依正道而行,绝不走便捷的小路;不是公事,从不到我的住处来。

农村的道路大多顺着田地的边缘,但也有一些小路穿越田地。澹台灭明行不由径,说明他做事能从于道、为人端正;不是公事,不找子游,说明他能守志达节,不屈己以事人。子游所举澹台灭明之行事,虽为小事,但行之却难,足以明澹台灭明的为人。细细思索,可以知道做人的道理。

2. 求 孔子论君子 译文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

3、

4、卫灵公篇,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孔子说君子忧虑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而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5、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孔子说:“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6、卫灵公篇,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说的话有道理就提拔他;也不因一个人品性不良就不注重他所说的话。

7、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以「君子尚勇乎」问孔子。尚是崇尚,勇是勇敢。孔子认为不能专讲尚勇,所以答复:「君子义以为上。」邢昺疏:「君子指在位者。」在位的君子以义为上。后二句是解释为何以义为上。如果在位的君子只有勇而无义,便会作乱。小人,即一般人民,如果有勇无义,他们虽然无力造成祸乱,但会作盗贼。

8、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子说:“不知道命运,就不能够做君子;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不识别言语,就不能够识别人。”

3. 君子于设这首诗的拼音

最早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②没(mo)世:死亡。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读解】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

(《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

如此说来,追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的单行道上吧! 雁过留声,人患未名。

4. < >全文翻译

【原文】 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 ... 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 ... 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君子务本(6),本立而道生(7)。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

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述。

(2)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相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旧注说: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思。

《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如此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

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规律,否定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一般置于动词之前。 (6)务本:务,专心、致力于。

本,根本。 (7)道:在中国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种含义。

此处的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即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及其在实际生活的体现。简单讲,就是治国做人的基本原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为仁之本,即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

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古代的“仁”就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本。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鲜(2)仁矣。” 【注释】 (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朋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

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

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

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

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节用而爱人(4),使民以时(5)。”

【注解】 (1)道:一本作“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里指古代军队的基层单位。

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战争频仍,所以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3)敬事:。

5. 【初一论语十则的注音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 ... ...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 ... 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 ... ,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 ... ,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

6. (语文好的人请进)文言文:君子行于道路 的几个关键字的注音

fu(二声)

fu(一声)

ye(二声)

fu(一声)

曾子说:“君子在道路上行走,其中父亲还在的可以看出来,其中有老师的也可以看出来。对那些父亲、老师都不在的,其他人又能怎么样呢?”曾点派他的儿子曾参外出,过了约定的日期却没有回来,人们都来看望曾点说:“怕不是遇难了吧。”曾点说:“即使他要死,我还活着,他怎么敢自己不小心遭祸而死!”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颇渊最后才到,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颇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颜回对待孔子如同曾参侍奉父亲一样。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来源:(?retcode=0) - 《吕氏春秋 劝学》翻译_猩猩点灯_新浪博客

7. 谁有《论语》中的《论君子》的原文和翻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可以长久处於贫困,也不可以长久处於安逸。

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论环境好坏都能行仁,有智慧的人,知道行仁有利也能够实行仁道。」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公证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证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闲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孔子说:「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

如果不能用正确的 ... 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君子离开了仁道,又怎称得上是君子?君子即使在极短的时间之间也不会违背仁道,匆忙的时侯都是一样,困顿的时侯都是一样紧守仁道。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孔子说:「有知慧的人不会困惑。

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对自己有节制言行合乎礼法便是仁了。

一旦能克制私欲合乎礼法,天下人都会赞扬你是君子仁人了。达成仁德是全靠自己的,又怎能靠别人呢!」颜渊曰:「请问其目。

」颜渊问:「请问实行仁德的细目是怎样的。」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说:「不合礼法的不看,不合礼法的不听,不合礼法的不说,不合礼法的不做。」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明,但一定遵照这番话实行的!」樊迟问仁。

樊达问怎样才算是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孔子说:「起居生活恭谨庄重,做事认真,与人交往忠心真诚,即使去到文化落后的地方,这些原则都不可离弃。」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 ... 身以成仁。

」孔子说:「有大志的人和有仁德的人,不会因为保存性命而损害仁道,只会牺牲性命来成就仁道。」 论君子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的态度不庄重就没有威仪,所学便不会稳固;做人处事以忠信为本,不会和那些不讲究忠信的人做朋友;自己有了过错一定会勇於改过。」子贡问君子。

子贡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说:「先把自己想说的实行了,然后才说出来。」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孔子说:「君子只知道道义,小人心中只知道利益。」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心境坦白舒泰光明磊落,小人则经常忧虑不安。」司马牛问君子。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孔子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司马牛说:「不忧虑不害怕,便是君子了吗?」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说:「自我反省,无愧於心,又有甚麽值得担忧惧怕呢!」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成全别人的坏事;小人则相反。」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说:「君子会为自己所说的超过自己所能做的而感到羞愧。」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以。

君子哉!」孔子说:「君子把道义作为行事的跟本原则,按照礼法去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现,用诚信的态度去完成事情。这是真正君子了。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说:「君子只担心自己没有能力,不会担心别人不赏识自己。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说:「君子甚麽事都依靠自己,小人甚麽事都责求别人。

」【注 释】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处身於贫困的境地,否则就会为非作歹,也不可以长久处身於安乐的境地,否则就会骄奢淫逸。约,贫。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於仁道,不论环境好坏,都能行仁。有知慧的人知道仁的好处,也能行仁。

知,通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才能够公正地厌恶应当厌恶的人。

好,喜爱。音耗。

恶,厌恶。音「乌去声」。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用正当的 ... 而获得富贵,君子是不会接受的。之,它,指富贵。

处,接受。这句说君子不会苟得富贵而害仁。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能从正当的途径擉脱贫贱,君子也不会逃避的。之,指贫贱。

去,逃避。音许。

这句说君子能安於贫贱,不会勉强去擉脱贫贱而害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了仁道,又怎麽称得上是君子呢?恶乎,怎麽。

无终食之闲违仁——连一顿饭这麽短暂的时间,也不违背仁道。终食,一顿饭。

闲,与「间」同。造次必於是——匆忙急促的时侯,一定紧守仁道。

造次,匆忙,急促。必於是,必存心於此,即一定紧守仁道的意思。

颠沛——本义是跌倒。

8. 师说拼音原文|译文

【原文】 古gǔ之zhī学者xuãzhě必bì有yǒu师shī。

师shī者zhě,所以suǒyǐ传道chuándào受业shîuyâ解惑jiěhuî也yě。人rãn非fēi 生shēng而ãr知zhī之zhī者zhě,孰shú能nãng无wú惑huî?惑huî而ãr不bù从师cïngshī,其qí为wãi惑huî也yě,终zhōng不解bùjiě矣yǐ。

生shēng乎hū吾wú前qián,其qí闻wãn道dào也yě固gù先xiān乎hū吾wú,吾wú从而cïngãr师shī之zhī;生shēng乎hū吾wú后hîu,其qí闻wãn道dào也yě亦yì先xiān乎hū吾wú,吾wú从cïng而ãr师shī之zhī。吾wú师shī道dào也yě,夫fū庸yōng知zhī其qí年nián之zhī先后xiānhîu生于shēngyú吾wú乎hū?是shì故gù无wú贵guì无wú贱jiàn,无wú长cháng无wú少shǎo,道dào之zhī所suǒ存cún,师shī之zhī所suǒ存cún也yě。

嗟jiē乎hū!师shī道dào之zhī不bù传chuán也yě久jiǔ矣yǐ!欲yù人rãn之zhī无wú惑huî也yě难nán矣yǐ!古gǔ之zhī圣shâng人rãn,其qí出chū人rãn也yě远yuǎn矣yǐ,犹yïu且qiě从cïng师shī而ãr问wân焉yān;今jīn之zhī众zhîng人rãn,其qí下xià圣人shângrãn也yě亦yì远yuǎn矣yǐ,而ãr耻chǐ学xuã于yú师shī。是shì故gù圣shâng益yì圣shâng,愚yú益yì愚yú。

圣人shângrãn之所以zhīsuǒyǐ为wãi圣shâng,愚人yúrãn之所以zhīsuǒyǐ为wãi愚yú,其qí皆jiē出于chūyú此cǐ乎hū?爱ài其qí子zǐ,择zã师shī而ãr教jiào之zhī;于yú其qí身shēn也yě,则zã耻chǐ师shī焉yān,惑huî矣yǐ。彼bǐ童子tïngzǐ之zhī师shī,授shîu之zhī书shū而ãr习xí其qí句读jùdîu者zhě,非fēi吾wú所谓suǒwâi传chuán其qí道dào解jiě其qí惑huî者zhě也yě。

句读jùdîu之zhī不知bùzhī,惑huî之zhī不解bùjiě,或huî师shī焉yān,或huî不bù焉yān,小学xiǎoxuã而ãr大dà遗yí,吾wú未wâi见jiàn其qí明míng也yě。巫医wūyī乐师yuâshī百bǎi工gōng之zhī人rãn,不bù耻chǐ相xiāng师shī。

士大夫shìdàfū之zhī族zú,曰yuē师shī曰yuē弟子dìzǐ云yún者zhě,则zã群聚qúnjù而ãr笑xiào之zhī。问wân之zhī,则zã曰yuē:“彼bǐ与yǔ彼bǐ年nián相若xiāngruî也yě,道dào相似xiāngsì也yě。

位wâi卑bēi则zã足zú羞xiū,官guān盛shâng则zã近jìn谀yú。”呜呼wūhū!师shī道 dào之zhī不复bùfù可知kězhī矣yǐ。

巫医wūyī乐师yuâshī百bǎi工gōng之zhī人rãn,君子jūnzǐ不齿bùchǐ,今jīn其qí智zhì乃nǎi反fǎn不能bùnãng及jí,其qí可怪kěguài也yě欤yú! 圣人shângrãn无常wúcháng师shī。孔子kǒngzǐ师shī郯tán子zǐ、苌cháng弘hïng、师襄shīxiāng、老聃lǎodān。

郯tán子zǐ之zhī徒tú,其qí贤xián不及bùjí孔子kǒngzǐ。孔子kǒngzǐ曰yuē:“三sān人rãn行háng,则zã必有我师bìyǒuwǒshī。”

是shì故gù弟子dìzǐ不必búbì不如bùrú师shī,师shī不必búbì贤xián于yú弟子dìzǐ,闻wãn道dào有yǒu先后xiānhîu,术shù业yâ有yǒu专攻zhuāngōng,如rú是shì而ãr已yǐ。 李氏lǐshì子zǐ蟠pán,年nián十七shíqī,好hǎo古文gǔwãn,六艺liùyì经传jīngzhuàn皆jiē通tōng习xí之zhī,不拘bùjū于yú时shí,学xuã于yú余yú。

余yú嘉jiā其qí能行nãngxíng古道gǔdào,作zuî《师shī说shuō》以yǐ贻yí之zhī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 ... 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 ... 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 ... 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

9. 文言文节选(孔子集语)孔子论水的完整翻译

孔子论水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注释:①据《孔子集语》引《说苑·杂言》,题目是编者所加.②子贡:孔子的学生,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③予:给予.④卑下:低下.此指水性向下.⑤句倨皆循其理:指水的曲直方圆等随物赋形的特性.⑥绵弱微达:曲细柔弱无微不达.⑦让:辞目,引申为申辩.⑧善化:善于教化改造.⑨概:古代量米时用来刮平斗斛的木板.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刮平、削平.( 10 ) 必东:一定东流入海.译文:子贡问道:“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看,是什么缘故呢 ”孔子说:“水么,能够启发君子用来比喻自己的德行修养啊.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百折千问,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所以君子见到大水一定要仔细观察.( 因为这无疑是在观照自身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