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教学设计艺术

Oct09

文言文的教学设计艺术

时间:2020/10/09 08:47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怎样学习文言文

如何学好文言文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 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

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 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 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

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

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见,营造文言文学 ... 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 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 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 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

陶渊明读书,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 “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

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 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

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 3、积累贯通而学致用 欧阳修诗云:。

2. 文言文教学设计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地为之重要众人皆知.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文言文在生活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同现代语体文存在着时代的距离和差异,因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对文言文教学认识不足、或过分强调文言文难教难学,都不利文言文的教学.所以,探讨初中文言文一、培养兴趣不强迫.在许多人眼中,文言文就是一堆毫无美感可言的文字符号.如何以古文的魅力吸引学生,吸引他们走入古典文学的殿堂呢?我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励是最好的手段.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要将古文晦涩的语言通俗化、生动化、形象化;要根除学生古文学 ... 心理障碍,调动起积极性;要把设计的内容贴近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知识是用来运用的,凝固的知识是无用的.学习古文就是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并以之为现代汉语服务.二、不薄积累重理解.传统的语文课堂把讲授文言知识当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这无可后非,但久而久之,学生眼里只有枯燥的古汉语文字,让人眼花缭乱的一词多义现象,头昏目眩的此类活用,不可捉摸的文言虚词,以及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等等,这时再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谈何容易?由此看来,离开阅读孤立的抓知识实在是一大误区.我认为,教师应借助形象化的手法或关键性的问题激发学生领会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谈积累,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三、强调拓展多比较.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设计古文教学时不能为考试而教,应当把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批判的古文化的精华和优良传统为目标.这样反而会收到不求鱼却得鱼的效果.我很喜欢乌申斯基的一句话:比较式思维的基础.在设计文言文教学时只有让学生把不同的内容对照研究,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才能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例如,学《孙权劝学》一文时可以把它和《伤仲永》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两者的不同,把握文章的深意.四、关注体验深探究.在设计文言文教学时常缺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反思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都应该努力摆脱按部就班的陋习,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体验.给他们提供学习 ... ,留下广阔的研究空间.教材中的文言文,虽大多蕴含丰富的精华,但由于时代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中难免有一些消极或不合理因素.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探究.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做到批判的继承.另外,在设计教学内容是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上切忌面面俱到,去做完全研究的教学;或舍本逐末,离题万里;要强调诵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等等.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了解学情,走进文本,锐意创新.枯燥的文言文也可以不枯燥,学生也可以美美地去品味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盛宴.。

3.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少慢差费”的现象,可谓问题重重,弊端种种。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重“言”轻“文”,重教轻学,重解题技巧,轻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 ... 落后,往往是一堂课一“讲”到底,一篇文章一“串”到底,忽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主体作用,使学生完全处于“上课记笔记,下课理笔记,考试背笔记”的“机器”地位。弄得学生疲惫不堪,兴趣全无。

因此,如何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强化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使他们想学、愿学,是当前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 一、明确学习文言文的价值,解决“为什么学” 学生中普遍存在“文言文学习无用”的想法,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就应该让学生明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

1、提高语言素养。文言是我国古代汉民族使用的书面语,它与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是同一种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不是两种语言。

这主要表现在:古汉语的基本词汇被继承下来成为现代汉语词汇的核心;一些古汉语虚词、语法结构形式和许多修辞手段也被现代汉语所继承和使用;不少表现力强的成语、格言、诗文名句等也存在于现代汉语(特别是书面语)中,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学习文言文,不仅能使学生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典雅、丰富生动,从而更加热爱母语,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不断提高语言素养。

为使学生容易接受。可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使学生倍感亲切,原来文言离我们并不遥远,学文言并非毫无价值。

2、继承民族文化。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极为丰富的精神财富。

文言文正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从三皇五帝到唐宗宋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历代政治、经济、 ... 、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典籍,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流传至今的。

学习文言文是继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途径。 3、提高审美修养。

语文教科书选入的文言文都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内容上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诸多美的因素,形式上富有结构美、语言美、音韵美等美的因素。学习文言文,可以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审美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文言文独具的实用、认知和审美价值是学习现代文不可替代的。学生只有认为文言文值得学习,有必要学习,他才会从心理上接受文言文,想要去学,愿意去学。

二、制定学习文言文的目标,解决“学什么” 教学目标是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的确立,使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发挥、优化整合可以起到“三个有利于”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引导教学设计;二是有利于监控教学过程;三是有利于衡量教学评价。 学生认识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心理上产生了想学、要学的愿望后,教师就应该引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恰当而又具体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在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就把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以及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实词、虚问、句式的数量和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的数量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样,在每学期之初,教师要把本学期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告诉学生,并且要善于把这个大目标化为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的小目标。

甚至小到具体的哪一个实词、虚词。这样学生才会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

确立学习文言文的目标意味着建立一个奋斗的标准,一个在学习上要获取某种成功的意向,这个标准或意向将贯穿在随后的日常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指导和督促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本学期的文言文学习任务。 三、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解决“能否学好”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由于古今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别,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在阅读中遇到困难常常手足无措,丧失信心。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其学习信心。 1、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调动。而这种积极的学习情感可以使学生在愿意学和喜欢学的状态下。

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应摒弃文言文教学中独占课堂串讲到底的传统做法,采用灵活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引导学生在学习上不断获得成功。大量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

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一股巨大的学习力量。在文言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另一方面,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尤其是学习较差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信。

4.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培养文言文学 ... 兴趣 对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

个人认为,要使文言文课堂生动起来,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设计一个好的导语,恰当地引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对于任何文本的学习都很重要,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重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上课伊始,教师的引入一定要精彩,要抓得住学生,要像一块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应该向说书人学习,开讲要叫得开,叫得开课堂的门户,叫得开课文心脏的门户,叫得开学生心灵的门户。

现在的多媒体手段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样化,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频、视频、图片,从视听的方面抓住学生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始终拴住学生的注意力。

文言文相对于学生熟悉的现代文来说,毕竟是陌生的、枯燥的,在面对陌生枯燥的事物时,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就会转移,所以,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一定要从教学需要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的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每一篇文章都是独特的一个,文章的内容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境”,使学生置身其间,充满兴趣地感知课文内容,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得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还包括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抓住课文的要点和学生的兴奋点,在需要提问的地方恰当运用提问启发学生,或者就问题激发学生驳问,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三、美读。

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 ... „„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同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美读可以把教材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既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又能把课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现出来,跃出纸面,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景中去,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因此,美读是感知教材的主要形式,是获得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朱熹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尔。

“因此,对于文言文,我们要熟读,美读,读着读着,沿波寻源,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当然,美读的前提是教师要有好的示范,要么是自己亲自操刀范读,要么是听名家的范读。

个人认为教师自己的范读更为重要,一方面是教师自己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这也是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教师在范读之前,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把握课文的情感,读的过程中要感情充沛,以声传情,唤起学生的情感认同或情感体验。

总之,在让学生听过一遍之后对课文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激发起学生要读的兴趣。美读应分为两个阶段,两个境界。

两个阶段是:一是教师的范读,教给学生如何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二是学生的诵读,从读中去体会、去感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两个境界是:一是读出文章本身的美,读出文章的情感、文章的内涵;二是能够用自己独特的美读方式传达出不同文章的美,或激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手舞足蹈,或庄严肃穆,最终把文章化而为自己的东西。

其实,从根本上来讲,美读的过程和目的就是创造虚拟的、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实现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学生学好文言文很重要。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同的语文教师探索总结出了不同的教学 ...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以,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对于文言文的教学现状来说,我们仍觉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 怎样构建兴趣化的古文课堂教学模式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

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格。可是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

文言文的教学进入课改以后是最为混乱和困惑的,有的教师把它当工具书来上,有的教师把它当现代文来上,存在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 前者缘于传统教学过于强调“工具性”,过于强调对文言文语法的掌握,对实词、虚词的理解。后者只要求读读背背即可,缘于对新课标“阅读浅议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80篇”的误解。

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导下,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 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朗读感知―疏通文意—理解主旨—欣赏评价—积累迁移”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收到较好的效果。 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以《小石潭记》为例来说明。

这篇古文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写景抒情”单元。本课重点是培养文言语感、学习抓特点的写景 ... 。

本文运用五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执教。 第一步,导言激趣,朗读感知。

由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名句导入。然后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自由读、接力轮读、指名读、齐读。

在读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 第二步,疏通文意。

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母语学习环境。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自译,遇到不懂得字词句由小组合作互译,最后教师就小组解决不了的难句予以点拨。

第三步,理解主旨。提问激起学生思考:你觉得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怎么样?学生认为小石潭很美,水清、石奇、境幽,教师追问“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很快得出是“石奇”,教师让学生文中找根据,说理由,然后归纳小结。

这一环节老师使用的是“整体赏析”的导读法。 第四步,鉴赏感悟。

本文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文意文境,含英咀华,培养审美情趣。

让学生体会潭水清澈的特点,先理解文中句子,再让学生描绘自己曾亲眼见过的一泓碧波。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

第五步,积累迁移。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背诵课文。

再借鉴本文的写法,描写一处熟悉的旅游景点,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通过拓展运用,古文的语言、章法、结构等都被学生整体地感受了。

五环节课堂指导模式的应用及实践意义介绍如下: 朗读感知。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 ... 。

宋代朱熹理解的“诵读”,其意义是“真道学第一义”,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 ... 是﹕必须成诵。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中传统 ... 的地位。

古文教学要淡化语法、翻译,把时间花在指导学生多层次地反复读书上,“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琅琅书声中进入意境,诱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潜移默化地融古今名句到自己的语言系统中。

疏通文意。以学生自学为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先由学生自译,小组互译,最后老师就小组解决不了的重难点予以点拨。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理解,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以学定教,点到为止,留有余地,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提高文言语感。

理解主旨。入选教材的古文都是文质兼美、篇幅短小的古代散文。

新课标指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们提倡整体性阅读,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性阅读,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 ... ”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教师可以适时抛出一些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从而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鉴赏感悟。教材中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比。

教师应在学生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结合自身经历,体会文意文境。

2.多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 3.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

积累迁移。积累是指导学生背诵精彩的句段篇,增加语言积累,所谓“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指导学生阅读,并进行语言运用训练,如仿写、改写、扩写等。积累、运用是学好语文的重要 ... ,古文当然也不例外。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尝试五环节课堂学法指导模式,这一学法指导模式有助于发挥学。

6. 谈谈文言文教学设计特别需要重视哪些问题

诵读、积累是文言文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两大板块,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诵读和积累呢?听了刘湘玉老师的报告,我对自己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反思。

专家说:“背诵是教学的最佳途径。”确实如此,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来看,越来越清晰的表露出对诵读要求的情有独钟,因此,诵读法成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 ... ,也是从教学实际中摸索出来的有效 ... 。

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就是这个道理。诵读的形式 ... 很多。

可以笑着读,呼喊着读,也可以摇头晃脑的读;有自由读、齐声读,也有指名读;有共性的赏读,也有个性的品读。总之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读中鉴赏,在读中受到熏陶。

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可反复诵读体味,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例如教学《岳阳楼记》这样的名篇,就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骈句整齐、琅琅上口的特点,领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以及他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抱负。

读时要“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进一步做到有轻有重、抑扬顿挫的读出感情来,就能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对要求背诵的文言文,还要加强背诵的指导。如学《木兰诗》一诗,背诵是本篇的教学重点,老师可以做如下指导:全诗共14节,除“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是六句一节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的读,一节一节的背,再合节为段,就比较容易成诵。

另外,利用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帮助记诵。经过这样的指导,学生便可以做到当堂背诵,而且背得准确无误。

读文言文还要遵循诵读的步骤和规律。第一,读准字音;第二,读清句读、读懂文意;第三读美意境与情感。

如学习《三峡》这种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因为在作品中作者都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所以更应注重诵读。可以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释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做到读通;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读懂;在此基础上最后达到读美,把句子的美、景色的美、情感的美都读出来,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文言文教学更离不开读,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诵读的作用,不要因为课堂上时间紧张而忽略朗读。应该读得沸沸扬扬,读得字正腔圆;读出层次,读出缓急,读出情感。

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诵读的设计,还要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设计积累。 学文言文,摘录积累尤其重要,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要求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还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卡片,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意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例如,学习《论语十则》,可以把以下几项内容做成卡片积累起来或记录在笔记本上。一是通假字:1、“不亦说乎”的“说”,同“悦”,有“愉快、高兴”之意。

2、“诲女知之乎”的“女”同“汝”,“你”的意思。3、“是知也”的“知”同“智”,“聪明”之意。

二是文言虚词“而”的用法:1、连词,表示承接,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2、连词,表示并列,像“任重而道远”。3、连词,表示转折,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不思则罔”。

三是名言警句,“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如果在摘录名言时,再做一点批注或点评,会更好。

随着新课的学习,所学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对每篇文言词汇的整理积累就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

例如学到“薄暮冥冥”(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薄”时可引出成语“日薄西山”。讲到“长烟一空”的“一”字,可以联系“传一乡秀才观之”(王安石《伤仲永》);学到“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的“坐”可联系“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长此以往,就能体会到积累带来的益处。也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

积累是一件很有趣的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会乐此不疲。

7. 语文的诗词分析和课外文言文怎么做

【诗词分析】我们老师说:每天积累一首诗词,看赏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做起题来思路会清晰些。

我建议,你找些曾经做过的题,看看题型(貌似有画面描绘、赏析作者情感、分析词语表达作用、分析表达方式等),积累做题 ... 。【诗词赏析 ... 】一、从诗词的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标题中的“喜雨”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

首联着一“好”字赞雨,说它“知时节”;第二、三两联以“适时”、“润物”进一步表现和风细雨的好;尾联是想象“好雨”之后,万物发荣滋长的情景。“喜”虽未露面却“喜”意迭出,表达了诗人满心欢喜的心情。

二、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入手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可以先找出写景的词句,体味辨别所写之景色调的“冷”“暖”,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此诗写景主要集中在二、三两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绘出开阔、幽美的草堂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闲适啊!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经历长期流离生活之后得以安身的闲适、喜悦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三、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意象就是作者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它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是诗歌的灵魂。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设题方式与解答技巧 设题方式 1、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技巧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追古伤今、忧郁沉闷、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①连绵的群山随着船行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浩荡的江水奔腾不息,在无尽的原野上滚滚东流。

②雄浑壮阔。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情感。

【设题方式与解答技巧】设题方式1、语言上有何特色?2、分析语言风格或谈语言艺术特点? 解答技巧①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②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③指出诗句表达的感情。 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①此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②“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设题方式1、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用了什么表现技巧/艺术手法/手法? 解答技巧①指出所用手法(如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描写:衬托、联想和想像、白描;修辞: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②阐明为什么;③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征蓬出汉塞”运用了怎样的手法?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 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诗人写自己像飘飞的蓬草、归来的大雁一样来到北部边塞。

③通过比喻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激愤。 设题方式:为何说某词是全诗的关键? 解答技巧①对突出主旨的作用;②结构上的作用。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同意。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①而此诗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②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所引起的。

所以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设题方式:1、为何说某字最生动传神?2、某字好在哪里? 解答技巧①释义;②据字联想,再现景象;③烘托的意境,表达的情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