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淳耀钮琹文言文翻译

Jul27

黄淳耀钮琹文言文翻译

时间:2019/07/27 02:22 | 分类:文字大全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 杨凤苞《黄贞文传》原文翻译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终于中了进士,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

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做准则,都已传在世上。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2. 杨凤苞的《黄贞文传》的翻译(在线等答案)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是嘉定县人。年少时就用圣贤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曾经写日记,白天所做的,晚上必定写下来。穿粗陋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不随便接受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参加会试,有重要人物表示,准备推荐他做状元,黄淳耀却很坚决地推辞了。中了进士,不等吏都选派官职就回家了。南京刚建都,求官的人争着赶去,黄淳耀独独不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平素看得起我,他现在正和主持国政的人同列,我去的话必定被他笼络束缚。君子做官必定要凭借正当的途径,怎能损害名节道义来顺从他(指前文的‘某公’)呢?”最终没有去。

等到嘉定被包围,黄淳耀偕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等到城池被攻破,兄弟两人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将要 ... 的时候,僧人劝阻他们说:“你们没有做官,是可以不死的。”黄淳耀说:“城被攻破就应该和它一起灭亡,这是儒生应做的分内事罢了。今天借上人的一片干净土地,也算死在合适的地方了。”索取毛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 ... 。啊!求取功名不能为明王朝效力,辞官不做不能洁身归隐,读书没有取得多少益处,学道没有什么成就,耿介不灭的,就这片真心罢了。”于是整理好衣帽,面向北,拜了两次,上吊 ... 而死。

黄渊耀宇伟恭,15岁的时候补充缺额做了生员。年幼时聪明异常,刚拜师,就喜欢学习。不久就跟从兄长学习,能够懂得兄长所讲的全部大意,平常谈论道理论说道德时,常常说出兄长所没有谈到的地方。性格洁好耿直,不随意和人交往。黄淳耀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时,大家看到名列一甲的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认为他们不亚于登天成仙。我这个时候长长地叹息,天地间有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有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现在的人实在不愿意去做几千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人才,而是一定要做每隔三年就能出现的人才,真是可笑啊!”黄渊耀收到信后,更加用高尚的品节自我砥砺。就义的时候.看到哥哥头上的巾、帽掉在地上了,他从踏凳上下来捡起巾、帽给哥哥戴上后,才在哥哥的右边上吊 ... 了。

黄淳耀所写的诗歌、古文、八股文,源头本来出自于“六经”,又广泛涉及《史记》《汉书》《后汉书》,并能以先贤的文章为标准,都流传于后世。去世时41岁。弟子们私下给他拟谥号为“贞文”。黄渊耀去世时22岁,著有《谷帘学吟》。据说兄弟两人死的时候,口吐鲜血喷到墙壁间,深入砖头大约有一寸,那痕迹过了很长年月都没有消失。

3. 文言文:明代黄淳耀的《李龙眼看罗汉记》全解

李龙眠画罗汉记·(明)黄淳耀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

一角漫灭[1],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2],仅见腰足。

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

一人跽左足[3],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4]。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5],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6],目皆下视,口呿不合[7]。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8]。

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9],共舁一人以渡[10]。

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

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11],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

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12],缬纹皆见[13]。

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14],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15]。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16]。

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17],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18]?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19],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20],当即此意。

[1]漫灭:磨灭看不清。[2]值:遇到。

[3]跽(jì)两膝跪着,上身挺直。[4]哂(shěn):微笑。

[5]踞:倚。[6]策杖:扶着拐杖。

[7]呿(qū):张口。[8]承以首:顶在头上。

[9]鬅鬙(péng sēng)头发散乱的样子。[10]舁(yú):抬。

[11]伛偻(yǔ lǚ):驼背。[12]喙(huì):嘴。

[13]缬(xié)纹:绉纹。[14]跣(xiǎn):光脚。

[15]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16]锡:锡杖。

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行。

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高僧的传说。

[17]作止语默:活动、休止、说话、沉默。[18]警发:警示、启发。

[19]太清楼:北宋真宗藏书画处。吕真人:吕洞宾。

相传为八仙之一。俨若:很像。

孔:孔子 。老:老子。

[20]轻扬:超脱尘世的样子。 翻译' 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总共有十八个人;但因画上一角已经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尚未渡江的罗汉有五个人。一位恰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

一位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似乎并不想渡江。一位静静地站着眺望远方,张嘴自言自语。

一位左脚(腿)跪着,右脚(腿)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一双鞋子脱了放在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位坐在岸边,用手撑着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在渡江的罗汉有九位。一位用手掀起衣服,一位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

一位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位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

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

一位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位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庆幸快要到达对岸了。

一位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位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

一位已经上岸的罗汉,抓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

又有一位已经登岸的人,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非常得意地笑着。 按照一般说法: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有所谓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说法。

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真是令人感到奇怪。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有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成飘逸出尘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4. 画中罗汉文言文翻译

白话释义: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

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

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

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只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

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

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

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

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

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

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而这些罗汉渡江,竟然如此艰苦,真是令人奇怪。

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原文: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

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

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

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

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

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

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

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

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此文出自明·黄淳耀所写的《李龙眠画罗汉记》。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黄淳耀,原名金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

1643年(崇祯十六年)进士,不受官职,家居。1645年(弘光元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自缢。

门人私谥为贞文先生。著有《陶庵集》、《山左笔谈》。

黄淳耀生于万历三十三年,3岁读千字文,5岁读四书五经,14岁县试名列前茅,17岁补博学弟子,人称“黄家千里驹”。由于诗文出众,受到“嘉定四先生”中程嘉燧的欣赏,并推荐给常 黄淳耀像熟大诗人钱谦益家执教蒙馆。

黄淳耀十分痛恨华而不实的八股文,与门人陆元辅组织“直言社”,倡导经世之用、言之有物的文章,名重一时。崇祯十六年中进士,因生性耿直,不满朝廷 ... ,不愿做官,宁愿返乡教书,淡泊一生。

1644年,清兵入关,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强令 ... 剃发蓄辫:“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激起强烈反抗。

1645年闰六月,嘉定各地自发组织乡兵抗清,共推乡贤侯峒曾、黄淳耀为领袖。侯、黄领导义军守城廾日, ... 清江南提督李成栋之弟李成林,至七月四日,终因寡不敌众,城陷。

侯峒曾不降,投叶城自尽。黄淳耀上吊自裁于西林庵,留下绝命书:“弘光元年,七月初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西城僧舍。

呜呼!进不能宣力皇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异日夷氛复靖,中华士庶,在见天日,论其世者,当知予心!”死年41岁,其弟黄渊耀随兄而去,仅22岁,门人私谥贞文。

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无等法师含泪用笔在一旁写下“留碧”两字。黄淳耀死后,其弟子陆元辅将其遗像悬挂於书房,朝夕瞻拜,终生不辍。

文章简介:这篇文章选自《黄陶庵先生全集》卷七。李龙眠,即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擅长画山水佛像。

文章描绘了李龙眠所画的一幅十八罗汉渡江图。按“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种类型,一一勾勒出画中人物的不同神态和。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黄贞文传إ(清)杨凤苞إ黄淳耀

【答案】【小题1】A【小题1】D【小题1】B【小题1】(1)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2)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

(3)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 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

【答案解析】【小题1】苟:苟且,随便【小题1】①是说黄淳耀有记日记的习惯,生活态度严谨;④是说城被攻破后兄弟二人一同来到竹胜庵;⑥是说弟弟黄渊耀的。【小题1】A项应是有显要人物想推荐他做第一;C项应是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拾起替他戴好;D“制举业”不是指“置办产业”,应是指“写应试文章”。

【小题1】文言文翻译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嘉定县人。

从小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曾经写日记,白天做的事,晚上必定记下来。

穿乱麻作絮的袍子,吃糙米饭,不随便拿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到礼部参加考试,有一个显要人物示意,想推荐他做第一,被他严词拒绝。

中进士后,没有到礼部等候选官就回家了。إ南京南明政权刚成立时,求官的人争相前往,只有黄淳耀没去。

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向来与我交好,如今正与主持国政的人勾结,我如果前去,必定会被他笼络。君子初进身必须循着正道,怎么可以损伤名义而屈从私情呢?”到底没有去。

等到嘉定城被清兵包围,他便同弟弟渊耀和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城池。等到城被攻破,兄弟二人一同来到城西的竹胜庵。

正要自尽的时候,庵里的和尚制止他说:“你还没有做官,可以不必死。”淳耀说:“城沦陷了,人就应该殉难,这是读书人职分内的事情罢了。

如今借上人这一块干净的地方,就死得其所了。”说完向和尚讨了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内自尽。

唉,向前不能替国家出力,退后不能隐居保持自身清白,读书缺乏收获,学道没有成绩,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这颗心就是了。”写完,就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向北拜了两拜,自缢而死。

渊耀,字伟恭,十五岁时,补了生员。小时候特别聪明,刚刚跟老师读书,就立志向学,不久就跟哥哥读书,完全学到了哥哥的思想主张。

平时讲论品学修养,常常陈述他哥哥所没有讲到的义理。为人谨慎小心,不胡乱结交朋友。

淳耀考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旨唱名时,人们看到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不已,认为成仙一般,我这时却无限叹息。 天地之间,有愿意做数千年才出一人.数百年才出一人的人,现在的人竟不肯做数千年.数百年才出的一个人,却只想做三年中就出的一个人,可笑啊!”渊耀得了这封信,更加磨砺自己的品德气节。

就义时,看见哥哥的头巾掉在地上,便下来拾起替他戴好,才在哥哥的右边自缢而死。 淳耀所著的诗.古文.应试文章,根基在六经,广通《史记》和前后《汉书》,以先贤为准则,都已传在世上。

死时才四十一岁,门人给他的谥号叫贞文。渊耀死时只二十二岁,有《谷帘学吟》诗稿。

兄弟俩死的时候,口中的血喷射到墙壁上,透入砖中一寸左右,这血迹经历很长时间仍没有褪去。

6. 古文:不责僮婢翻译

明·冯梦龙《不责僮婢》白话释义:

唐临性情宽厚仁慈,很宽容。曾经准备去吊丧,让童仆回家去拿白衣服,童仆误拿了别的衣服,害怕得不敢进来。

唐临觉察到了这件事,对他说:“今天天气不顺,不适合悲伤哭泣,先前要你取白衫的事暂且停止。”又曾经让童仆煮药,煮坏了。唐临暗地觉察到了其中的原因,于是对他说:"今天天气阴暗,不适合吃药,可以把药扔掉。"(唐临)最终没有张扬童仆的过错。

阳城曾经断粮,派遣奴仆去买米。奴仆用米换酒,醉卧在路上。阳城去接他,他还没醒,就把他背回家。等到奴仆睡醒了,向阳城谢罪。阳城说:“天寒冷喝酒,有什么害处呢?”

原文:

唐临(人名)性宽仁,多恕。尝欲吊丧,令家僮归取白衫,僮乃误持馀衣,惧未敢进。临察之,谓曰:“今日气逆,不宜哀泣,向取白衫且止。”又令煮药,不精,潜觉其故,乃谓曰:“今日阴晦,不宜服药,可弃之。”终不扬其过也。

阳城(人名)尝绝粮,遣⑾奴求米。奴以米易酒,醉卧于路。城迎之,奴未醒,乃负以归。及奴觉,谢罪。城曰:“寒而饮,何害也!”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如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等。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濛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一场具有 ... 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清兵的铁蹄下夭折了。

7. 智囊知微 文言文翻译

“智囊知微”的故事的翻译: 夏翁是江阴县的大族人家,曾经坐船经过市桥,有一个人挑着粪倒入他的船里,溅到了夏翁的衣裳,然而此人还是旧相识来的。

他的僮仆很生气,想去教训他,但是夏翁说:“这是因为他不知情,如果知道是我,什么会冒犯我呢?”然后就用用好话把他打发走了。回家后,夏翁翻阅债务帐册查索,原来这个人欠了他们家三十两钱,最后无法偿还,想借此求死。

夏翁因此撕毁契券,干脆不要他还。长洲尤翁开钱庄营生,年末,听到门外有吵闹声,出门一看,原来是邻居。

管理典当的职员上前对尤翁诉说:“这个人拿衣服来典押借钱,现在却空手前来赎取,而且出口 ... ,有这种道理吗?”此人还是一副骠悍不驯的样子。 尤翁慢慢地告诉他说:“我知道你的心意,不过是为新年打算而已,这种小事有必要在这里争吵吗?随后就命家人检查他原来抵押的物品,清点出来一共有四、五件衣服。

尤翁指着棉衣道:“这件是御寒之物,不可少的。”又指着长袍道:“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不是急需的衣物,自然可以留在这里。”

这个人拿了两件衣服,默默地离开了。但是当夜竟然死在别人家,官司打了一年。

原来这个人负债太多,自行服毒后在没有发作前,打算以此讹诈他人钱财,心想尤翁有钱,好做讹诈的念头。之后事情暴露了,又转移到别人家去。

有人问尤翁为什么事先知道而强忍着,尤翁说:“凡是别人和你发生冲突而不合常理的事情,一定有他的理由。小事不能忍,灾祸立刻降临。”

人人都佩服他的见识。 “智囊知微”的故事是出自冯梦龙的《智囊全集》。

“智囊知微”原文内容: 夏翁,江阴巨族。尝舟.行过市桥,一人担粪,倾入其舟,溅及翁衣。

其人旧识也,僮辈怒,欲殴之。翁曰:“此出不知耳,知我宁肯相犯!”因好语遣.之。

及归,阅债籍,此人乃负三十金无偿,欲因以求死。翁为之折券。

长洲尤翁开钱典。岁底,闻外哄声,出视,则邻人也。

司典者前诉曰:“某将衣 质.钱,今空手来取,反.出詈语 ,有是理乎!”其人悍然不逊,翁徐谕之曰:“我知汝意,不过为过新年计耳。此小事,何以争为?”命检原质,得衣帷四五事 ,翁指絮衣曰:“此御寒不可少。”

又指道袍曰:“与汝为拜年用,他物非所急,自可留也。”其人得二件,默然而去。

是夜竟死于他家,涉讼经年。盖此人因负债多已服毒知尤富可诈既不获则移于他家耳。

或问尤翁:“何以预知而忍乏?”翁曰:“凡非理相加,其中必有所恃,小不忍则祸立至矣。”人服其识。

《智囊全集》的介绍: 该集是2011年1月1日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冯梦龙。该书初编于明代天启六年(1626年),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囊故事1200余则,是一部中国人民智慧的创造史和实践史。

书中所表现的人物,都在运用智慧和谋略创造历史。它既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聪明才智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篇幅庞大的智谋锦囊。

《智囊全集(全译珍藏本)》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十部共计二十八个小类是十邵从先秦到明代智慧故事集,辑录了一千多则小故事,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运用智术计谋来排忧解难、克敌制胜的处世奇书。冯梦龙的介绍: 冯梦龙(1574一1646),字犹龙,又字公e69da5e887aae79fa5e9819331333365646234鱼、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他使用的其他笔名还更多。

他出生于明后期万历二年。这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在这一批文人中,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我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

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阮大钺、王思任(1646),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一场具有 ... 萌芽状态的中国式的文艺复兴在闭关锁国的环境下夭折了。 冯梦龙是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籍长洲(今苏州)人,出身名门世家,冯氏兄弟三人被称为“吴下三冯”。

其兄梦桂是画家,其弟梦熊是太学生,作品均已不传。冯梦龙自己的诗集今也不存,但值得庆幸的是由他编纂的三十种著作得以传世,为我国文化宝库留下了一批不朽的珍宝。

其中除世人皆知的“三言”外,还有《新列国志》、《增补三遂平妖传》、《智囊》、《古今谈概》、《太平广记钞》、《情史》、《墨憨斋定本传奇》,以及许多解经、纪史、采风、修志的著作。

8. 父子性刚的原文及翻译

《父子性刚》原文: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遣子入城市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持肉回陪客饮,待我与他对立在此!"

------冯梦龙《广笑府》

注释

遣:派

市:买

值:正巧

良久:很久

谓。。.曰:对···说

【译文】

有父子俩,性格刚烈,不肯让人。

一天,父亲留客人饮酒,派儿子入城买肉。儿子提着肉回家,将要出城门,正巧一个人迎面走来,两人不肯相让,横眉竖眼,挺着身子面对面地站在那里,僵持了很久。

父亲见儿子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回来,就去寻找,看到这种情景,就对儿子说:"你暂且带着肉回去陪客人饮酒,让我跟他在这里对站着!"

【寓意】

人与人之间,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相互谅解,退后一步海阔天空;倘若使气斗狠,对谁也没有好处。

"子入城市肉"不能及时回家的原因是:将出城门,值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

《父子性刚》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人不能倔强固执,使气斗狠;要学会谦让谅解,要有宽大的胸怀。

9. 《李龙眠画罗汉记黄淳耀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李龙眠画罗汉记 黄淳耀 ①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

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②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坏纸,仅见腰足。

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 一人凝立无望,开口自语。

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③为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

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

所舁者长眉覆颊,面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

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

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履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①自得。④按罗汉于佛氏为得道之称,后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②。

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③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欤?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注】①轩渠:愉快、畅适的样子。②锡:锡杖。

僧人所用。锡飞:跨着锡杖飞行。

杯渡:乘着木杯渡河。锡飞杯渡都是古代关于高僧的传说。

③作止语默:活动、休止、说话、沉默。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1)一角漫灭 ( )(2)一人值坏纸( ) (3)回顾微哂 ( )(4)一人左手策杖 ( )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6分)(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21.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在(3分)参考答案:17.(4分)(1)磨灭,看不清(2)遇到(3)微笑(4)拄着18.(2分)B19.(6分)(1)老人嘟着嘴,皱纹全部显现。 (喙、见各1分)(2)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

(乃尔、可怪、殊、省略各1分。)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答案:(2分)通过描写 “头戴斗笠,手携杖,衣袂翩然”的动态和“若将渡而无意”的神态(1分),表现了这一位未渡者的飘然洒脱、气度不凡。 (1分)21.(3分)提供旁证,进一步强调(1分)对李龙眠画罗汉用意的理解:宗教信仰,重在修行得道,而不是追求神异(2分)。

译文: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

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

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

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

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 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

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

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 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

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

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 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10. 文言文翻译冯梦龙《笑广府》

《笑广府》选段:

“或人命其子曰:‘尔一言一动皆当效师所为。”子领命,侍食于师。师食亦食,师饮亦饮;师嚏,生不能强为,乃揖而谢曰:‘吾师此等妙处,其实难学也!’”

《笑广府》原文:

有人告诉他的儿子说:"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学习你老师的所做所为." 他儿子记住了父亲的活,在陪老师吃饭时,老师吃饭他也吃饭,老师喝酒他也喝酒,老师侧身他也侧身。

老师偷偷看他的行为不自觉的发出笑声,放下筷子而打个喷嚏,他不能硬学这种做法,于是佩服的说:"我老师的这种奇妙的做法,实在是很难学 ... ."

此文出自明代·冯梦龙《笑广府》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广笑府》,明代中国文言谐谑小说。明冯梦龙纂辑。共13卷,分《儒箴》、《官箴》、《九流》、《方外》等14部,总计401条。梦龙有《古今小说》等三言已著录。此编在作者《笑府》基础上略为增益的笑话集(末卷附录谜语)。

他生下时在世界的西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与之遥相呼应,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也出现了许多离经叛道的思想家、艺术家。

李卓吾、汤显祖、袁宏道等等一大批文人,以他们惊世骇俗的见解,鲜明的个性特色,卓绝的艺术成就,写下了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璀璨的篇章。他卒于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顺治三年,终年七十三岁。

在这一年的前后,有许多很有成就的文学家,如凌蒙初(1644年),侯峒曾、黄淳耀、黄道周、吴应箕、夏允彝、祁彪佳、刘宗周(1645年),阮大钺、王思任(1646年),杨廷枢、陈子龙、夏完淳(1647年)等等,在战乱中死去。

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年—1646年),字犹龙,又字子犹,公鱼。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文学家、思想家、戏曲家。

冯梦龙出身士大夫家庭,与兄冯梦桂、弟冯梦熊并称“吴下三冯”。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喻世明言》(又名《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三言与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三言两拍”,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经典代表。冯梦龙以其对小说、戏曲、民歌、笑话等通俗文学的创作、搜集、整理、编辑,为中国文学做出了独异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