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雕塑史:超脱凡尘的魏晋南北朝雕塑

Aug2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雕塑的载体是石头,是金属,是木头,是泥土……相对于绘画、音乐等艺术,雕塑更容易保存和流传。受政治、文化、宗教影响,流传于世的雕塑作品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成为我们了解古代政治、宗教和民间生活的有力物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只要把握住每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就容易抓住一条脉络,成为我们研究雕塑发展史的线索。今天我们来认识魏晋南北朝雕塑作品。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公元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随之佛教造像也在中国流行,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国民,佛教借助造型艺术宣扬教义,因此大量的佛教雕塑创造于世。佛教雕塑可以分为佛像、菩萨像和罗汉像。佛像是指佛教中的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强巴佛等造像,主要有坐立卧三中姿态。菩萨像庄重华丽,最早为男性形象,后为美女形象,有文殊、观音、普贤、地藏菩萨之分,他们一般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佛教雕塑还有一部分是罗汉像和护法像,罗汉像是现实中的僧人,光头披袈裟。护法可分为四大天王、金刚力士等。

冈石窟释迦趺

佛教艺术是舶来品,因此最初佛教雕塑也带有域外风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经历了模仿、融合和再造的过程。早期阶段为北魏平城时期和东晋与刘宋年间,属于西方艺术的犍陀罗风格,以云冈石窟释迦趺(fu)坐大佛像为代表,佛造像方形脸,高鼻深目,带有西域面相,佛造像体现出刚毅、雄健、豪迈风格。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铜观音立像也是这种风格,该像鼻梁高直、眼角细长、留有胡须,是一副欧洲人种面孔。到北魏洛阳时期和南朝的刘宋至萧梁时期,佛造像艺术逐渐汉化,如龙门石窟古阳洞佛造像,表现为秀骨清像,其衣着风格由厚实变为“褒衣博带”。

龙门石窟

再往后发展,佛教造像逐渐中国化和世俗化,佛像表现为鼻梁低短、面庞丰满圆润,身材修长美观,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第44窟西魏彩绘泥塑主尊阿弥陀如来,眼小唇薄、面目清秀,嘴角上扬,带有一丝阴柔之美。麦积山123窟的维摩诘男女侍童则带有世俗气质,造像姿态秀丽、刚健清新,尤其是侍童会心的笑容,既体现着孩童的纯真与智慧,也让倾拜者感悟到生活真谛。

开凿于魏晋时期,流传至今的石窟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山石窟等,前两个石窟主要为彩色泥塑,后两者主要是石雕造型。这些石窟从北魏开始开凿一直延续数个朝代,今天我们看见的这些石窟佛教雕塑,规模宏大、数量之丰、技巧之精,所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积淀和传承。除了石窟佛造像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陵墓雕塑也独具特色,其中南朝陵墓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造型巨大而不失俊秀,雄健厚重,投射着刚健的力量,常见的有陵墓前的天禄和辟邪,它们是守护帝陵镇墓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