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人群只想躲 压力来时不努力或许是一种选择

Feb0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每天工作、微笑、工作、微笑,虽然不是完全讨好其他人,但也是戴上了一副面具在与人沟通。而在长期的情绪劳动之后,总有不想面对其他人的时候,这时不妨让自己来一场「心理冬眠」,彻底忘记其他人与事吧。

在没有太阳的地方,南极科学家也会冬眠

大家可以想像自己在一个24小时都是黑夜的地方,生活几个月、甚至将近一年吗?而且不只是完全黑夜的环京,气温摄氏零下50度、氧气稀薄、没有娱乐、没有太多可以说话的伙伴,只能每天看到一片一望无际的白色,而且非常安静、又冷、又孤独,觉得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尽头。

在这种情况下,很少可以有人不忧郁、不发疯,但是在南极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却做得到,但他们可以保持心情平静,好好的做完研究再离开。

心理学家追踪了这些科学家后发现,这些科学家的心理几乎是「没有任何动静」,就像在冬眠的动物一样,只有小小的起伏。

图片来源:freepik

科学家怎么做到心理冬眠?

在南极并不是说「想要保持平静」就可以做到的,气温这么寒冷,又是完全的白天或是完全的黑夜,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时钟,进而影响到内分泌、睡眠、情绪、认知功能。

但2018年,挪威卑尔根大学跟其他团队一起研究,发现这些南极的科学家的确睡不好、动作也变得迟缓、思考力下降,种种迹象都跟忧郁症很相似;但科学家的心情却越来越平静,忧郁指数降低,而且还出现了「心理漫游」的状态。

心理漫游(psychogenic fugue)是表示我们的心理状态跟原本的自己不同,感觉很像「本体睡着了」,但还有一部分的意识在维持日常的生活与工作;表现出来的症状是意识状态改变,看起来恍恍惚惚的,注意力徘徊在不同事情上,很像动物进入「冬眠」的状态。

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中,有助「清空大脑」/ 图片来源:freepik

动物在冬眠的时候,活动力会下降,吃得很少,睡觉的时间比较多,虽然偶尔会醒过来,但通常很快又进入睡眠。而心理冬眠的状态也是这样,想法变得比较少,会按部就班的进行事情,但常常给人感觉在「放空」。

研究人员说,这种「心理冬眠」,虽然外观上看起来很没有活力,但其实跟动物的冬眠一样,是带有储备能量、准备下次再战的积极情绪,是南极科学家用来这种极端气候、生活的方式。

所以,其实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连顶级的科学家都会采用「放空」来解决自己心理的忧郁,并不一定要把自己逼得很紧才能真的跨越压力。

期刊小档案

《心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sychology)是一本同行评议的开放式学术期刊,分为27个部分,涵盖了心理学的各个方面。

参考资料

Psychological Hibernation in Antarctica

延伸阅读

爱放空、睡觉的人更聪明 研究:大脑神经运作更快

周末心理话:耶鲁大学证实的「大脑休息法」帮你整个人重开机

《周末心理话》用一个测验,知道自己是不是「过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