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中风,该怎么做?

Jun18

预防脑中风,该怎么做?

时间:2020/06/18 21:56 | 分类:健康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文/苏湘云

根据卫生福利部106年10大死因统计数据显示,在国人10大死因中,脑血管疾病排名第4名,夺走了11,755条生命,代表平均每44分钟,就有1人因脑中风失去生命,且男性比女性多。

脑中风属于急重症,一个人出现脑中风,意味着脑血管血流受阻碍,当大脑血液供应不足,就会缺氧,时间一长,大脑功能会受到破坏,严重就会致命,即使救回一命,也可能留下失智、失能或瘫痪等后遗症,脑中风已是台湾省成年人失能的最主要原因。

中风发生,往往令人措手不及

中风往往来得令人措手不及。发生中风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家中有人中风,家庭与整体社会、医疗体系就得付出沉重代价,因中风造成失能的患者,每5人会有1人瘫痪、长期卧床,有一半的人失去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照顾,而10名中风患者中,有7人从此无法回到原来工作岗位。

台湾省脑中风病友协会秘书长、卫生福利部双和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陈龙指出,脑中风分为「缺血性脑中风」与「出血性脑中风」两种,缺血性脑中风是指大脑血管梗塞,俗称「脑梗塞」;出血性脑中风则是脑血管破裂造成,又称为「脑出血」。

台湾省8成脑中风患者为缺血性脑中风,出血性脑中风则大约占2成。年龄大、血管硬化没弹性的人,或者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问题、代谢性疾病的人、心房纤维颤动患者、体重过重与抽菸的人等,都是易发生脑中风的高危险群。

压力、熬夜,年轻中风患者增加

虽然年龄越大,中风机率越高,临床上,陈龙却发现,50岁以下年轻中风患者人数似乎有增加趋势,深入询问才知道,许多年轻中风患者肩负很大压力,或常熬夜、常暴饮暴食、生活作息不稳定,有些人本身有高血压却浑然不知,等发生中风,为时已晚,因为许多年轻、中壮年中风患者是家庭重要经济支柱,一旦中风,对家庭经济冲击更大。

中壮年或年轻人中风,有时也是遗传造成,像部分自体免疫疾病、遗传疾病,也都会增加脑中风机率,像罕见疾病「法布瑞氏症」患者,可能在30、40岁就有心血管问题,或突然中风。

忽略小细节,可能后悔莫及

陈龙也观察到,很多民众虽然会定期接受健康检查,但血压等数值出现了红字,却置之不理,以为只要超标一点点没关系,加上血压高不痛不痒,很容易让人掉以轻心,放任不管的结果,就是中风发生,后悔莫及。

此外,小中风所造成的风险,也常被民众忽略。陈龙解释,小中风指的是「暂时性脑缺血」,症状与中风一样,包括手没力、肢体无力、晕眩、口齿不清,只不过症状是暂时发生,会在24小时内消失。

出现小中风症状,表示大脑可能有小血管塞住,但多数人不太感觉像中风,常以为是太过劳累导致,而轻忽严重性,接受大脑磁振造影,才会发现大脑许多小血管阻塞。当出现中风,往后再次发生中风的机率,便增加9倍之多。

中风急诊,须接受哪些检查?

民众出现中风急诊时,除了问诊,医师会询问个人病史、家族病史,并会安排抽血、电脑断层扫描等,初步判断有无三高问题、自体免疫疾病,并了解是出血性脑中风或缺血性脑中风,才能根据诊断结果拟定治疗策略。

必要时,医师也会安排血管摄影、颅内血管超音波、脑部核磁共振摄影等检查,若医师怀疑脑中风是心房颤动等心脏问题造成,之后也会让患者接受经食道心脏超音波、24小时心电图等检查,找出血栓发生原因。

治疗脑中风,越快越好!

治疗方面,若是出血性脑中风,医疗团队会依血块大小、位置,评估采取保守治疗或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取出血块。如果是缺血性中风,就得尽快在3小时内进行「静脉血栓溶解术」,将血管打通,效果最为理想。多数大医院医疗团队也可以运用「经动脉机械取栓术」,多争取黄金治疗时间。

「静脉血栓溶解术」必须在中风3小时内执行,否则血栓溶解剂可能让出血风险大增。而「经动脉机械取栓术」在脑中风发生6~8小时内都能进行,治疗方式是运用微创脑血管导管技术取出血栓,医疗团队将导管导引至血栓栓塞处,再以支架把血栓抓住、拉出,或像吸尘器般直接吸出血栓,血管很快便能恢复通畅。

预防脑中风7要点

「预防胜于治疗」,如何才能预防脑中风发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副教授、美国麻州综合医院急性中风中心副主任娜塔莉雅‧罗斯特(Natalia Rost)提出以下「预防中风7要点」:

1降血压。

2减重。

3规律运动。

4如果有饮酒习惯要适可而止。

5若罹患心房颤动,必须积极治疗、按医嘱用药。

6糖尿病患者要好好控制血糖。

7戒菸。

陈龙也提醒,生活压力要调适、不要熬夜,作息尽量规律,也是预防中风重要关键。台湾省脑中风学会则建议,民众想预防脑中风,应定期接受健康检查,并且慢性病要好好治疗、控制体重、控制饮食及规律运动。

三高问题,务必要严格控制

高血压与脑中风息息相关,陈龙强调,规律测量血压,就能及早发现异常、尽快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每天量血压,一天至少早、晚量一次血压,也建议一般民众多留意自身血压变化。正常血压值为收缩压小于120mmHg(毫米‧汞柱),舒张压则要小于80mmHg(毫米‧汞柱),至于有心血管疾病、三高、曾中风或小中风患者等中风高风险族群,血压标准可能更严格。

其他数值如糖化血色素,建议控制在7以下,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100mg/dL以下,以帮助维持脑血管健康。

民众在日常生活保健上,也要多注意一些细节。台湾省脑中风学会提醒,低温或室内外温差大容易引起血管强烈收缩、血压上升,因此,天气变冷时要多注意保暖,特别是年长者,更要做好保暖工作。平常也要补充足够水分,并摄取大量纤维质,避免便秘。洗澡应采用淋浴,水温约在40℃。女性若患有慢性疾病,最好避免服用口服避孕药,平常也要多维持情绪稳定。

不同慢性病,饮食各有重点

如何调整饮食,才能减少中风发生机率?亚东纪念医院营养师吴咏如建议,不同慢性疾病,饮食重点不太一样,像高血压患者就要多注意盐分摄取,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份量上不要过量,特别是含糖饮料、淀粉类食物、水果都要控制摄取量,高血脂患者则是要多留意脂肪摄取量,且要慎选脂肪种类。

吴咏如分析,摄取过多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都容易伤害全身血管健康,也会增加肥胖风险,这些因素都与脑中风有关。一般人想到饱和脂肪,多半想到动物性脂肪,很多人却忽略像棕榈油、椰子油都属于饱和脂肪,许多糕饼食物都添加这两种油脂,摄取过量,就会增加心血管、脑血管负担。

不管是以橄榄油取代动物性油脂,且以鱼类等取代红肉的地中海饮食,或者对降血压有帮助的「得舒饮食」(DASH)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摄取蔬菜、水果的重要性,蔬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与镁、钾等微量元素,对维持血管健康、血压稳定,很有帮助。

「FAST」临微不乱,争取治疗时机

卫生福利部国民健康署或台湾省脑中风学会正积极推广,将中风症状口诀「FAST」(FACE、ARM、SPEECH、TIME),中文化为「临、微、不、乱」四字,让民众更方便记忆、做判断,一旦发现自己或身边亲友有急性中风症状,便能尽快就医,争取3小时黄金治疗时机。

「临、微、不、乱」是指,「临」时手脚软,患者可能感觉单侧手脚无力,或单侧手脚无法举起(ARM)。「微」笑也困难:中风发作时,脸部表情常不对称,或产生嘴角歪斜现象(FACE)。讲话「不」清楚:可能口齿不清,或无法正常对话、表达(SPEECH)。别「乱」快送医:民众只要发现上述其中一种征兆,要立刻记录症状发作时间,赶快通知119,紧急就医(TIME)。

台湾省脑中风学会所发行的《脑中风防治手册》建议,发现有人出现疑似中风症状,要迅速拨打119、不要喂食患者食物,也不要自行给予降血压药等药物,可将患者麻痺那侧朝上、侧卧,避免呕吐、呛到,造成吸入性肺炎。旁人也要随时观察患者意识状况,像有无意识与呼吸、心跳、血压变化,或者上下肢、左右侧的运动、感觉状况等,也都需要列入观察。此时,也建议解开患者身上紧身衣物,像皮带、女性内衣、领带等紧身衣物都要解开,帮助患者呼吸。

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

「自己要为自己的身体负责!」陈龙强调,虽然脑中风预防、保健知识几乎都是老生常谈,但重点还是在民众必须谨记在心、切实执行。一发现健检结果有红字,就是重要警讯,必须进一步追踪,找出原因,有时甚至得尽早展开介入、治疗,才能发挥健检功能,也才有机会早一步阻止中风发生。

脑中风征兆四大口诀

◎「临」时手脚软:单侧手脚无力,或单侧举不起手脚(ARM)。

◎「微」笑也困难:脸部表情不对称,或嘴角歪斜(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