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什么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Jun1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蹲下来,我看到了更多孩子问题的真相!总想坐大人的椅子吃饭,但坐上以后又总是上蹿下跳的,大人怎么说都不听,头疼不已。

有一次吃饭,他妈妈正好在他身后弯腰拿东西,无意间擡头发现,从孩子角度看过去,他根本看不到自己的碗里有什么!于是妈妈恍然大悟,是大人的椅子太矮,孩子不得不站到椅子上看看饭菜,再坐下来吃,看起来可不是就像上蹿下跳。

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

正是妈妈一个无心蹲下来的动作,恰好让她得以和孩子的视角平行,才发现了孩子一直以来都不专心吃饭的真相。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想,这样抽象的说教真不少,这样的大道理家长们也都懂。然而实际上大家做的怎么样呢?太难了是不是?一个成人几十年形成的思维方式,不是一句话就能改变的。

但是,这个妈妈无意间的一个举动,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 ... 。

那就是——蹲下来。

孩子个儿小,我们蹲下来去理解他。让物理上的换位,来带动思想上的换位,实操性一下就强了很多。

蹲下来,更容易发现问题背后的Why

生活中因为和孩子巨大的身高差,带来的误会可真不少。

几年前有个很经典的故事在网上很火。5岁的小女孩陪妈妈逛街,她总是想让妈妈抱却被拒绝,回去后小女孩画了一幅画。妈妈以为孩子会画琳琅满目的商品,非常兴奋,没想到孩子画的都是 ... 大腿,无聊溢于言表。

以前我带小小常去公园的时候,他也总是要我抱。当时奶奶提醒我,“孩子不能惯着,让他自己走。”

现在想想,他那么小,往前看都是 ... 大腿,往两边看只有两排冬青,花花草草什么都看不到。他要我抱,只是想跟着大人欣赏风景啊,可是我们竟然误会孩子在偷懒!

小小常1岁多开始疯狂对各种车着迷,为此我专门抱他去体验真实的公交车。面向窗外,我指给他看路边各式各样的人和物。我讲得很起劲,本以为他也会很兴奋,没想到他不但不专注,反而还很烦躁。接触感兴趣的事情时专注力还这么差?以后还怎么认真学习?我有些生气。

后来也是碰巧,我俯下身来,眼睛顺着他的视线往外看,才发现,原来他的高度只能看到公交车车厢,和窗外高楼的上半截。那些路边的行人,那些低矮的建筑,他压根儿就看不到!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小小常,这么单调无聊的画面,没哭闹就不错了,还强求孩子专注?!

因为这类误会,想想看,孩子在生活中会无端受到多少指责,可他们又不会为自己辩解,有苦说不出,偶尔反抗还被贴负面标签。可惜有那么多父母,自己都没意识到正误会着孩子!

偶尔蹲下来看看吧,那是孩子的、截然不同的世界。

从第一视角1:1程度体会孩子的感觉

蹲下来的目的是,让自己的眼睛和孩子的眼睛处在同一位置,从第一视角观察ta所处的世界,进而体会ta的心情。

这个小动作简直是连接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祕密武器。

上周选题会上我把开头常妈给我讲的故事跟大家分享,结果发现,这件沟通神器“放之四海皆好用”。

当时就有位妈妈深表同感。有一次,她儿子特别认真地在小黑板上画画,她就在旁边悄悄观察。没想到,小孩子居然先蹲下来从下往上画,等他快画完的时候,同事才看出来,孩子居然画了一个倒立的小人!

孩子怎么会画出这么一幅图

她想了好久,终于想起来,自己画这些简笔画的时候,孩子是趴在对面看的!从孩子的角度看过去,小人就是倒立的,甚至每一根线条都严格模仿妈妈的“顺序”:从下往上画。

果然孩子都是父母的镜子,看似是孩子的错,又何尝不是因为自己错了?而孩子没想到的是这张画竟然“救”了自己——同事从此对孩子多了很多耐心。

网上有一个宣传片,是一段VR眼镜录下的视频。以孩子的视角,看镜头中父母 ... 自己的样子。

镜头里,孩子慌乱变换的视野,父母咄咄逼人的面孔,无处可逃缩在墙角的恐慌,特别像恐怖片中主角被逼到绝境不得不转身面对魔鬼的那种恐惧和无助。即使没有同理心的人,换到这个角度也能体会到孩子的心情吧?还忍心下得去手吗?

父母≠魔鬼,但是愤怒的父母=魔鬼。你看见自己狰狞的面孔,不震惊吗?

甚至,你想过吗?即使自己不凶的时候,样子都不好看。因为最初孩子看到的,是你这样一张关切的大脸。

你以为这个角度已经够丑了,但还不是最丑的。

被办公室一羣妈们公认为“最丑角度”的是父母抱着娃喂奶的时候,孩子从 ... 角度看见的自己,油头垢面,哈欠连天,大鼻孔,双下巴。这才是自己最丑的样子,也是孩子天天看到的样子,更是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最期待看到的样子。

从小看着父母最丑陋的面孔,被误会着,被凶狠的态度吓到,被恶毒的语言中伤,就这样,还那么毫无戒备地爱父母……

想到这里,我不只是同情理解孩子,甚至感激孩子的宽容大度了。

有兴趣者可以查询VR还原家庭暴力视频,看一下孩子面对失控父母有多恐惧!

蹲下来,更容易解决问题

从那次的“公交事件”开始,我就意识到以后要尽量少想当然地误会、伤害孩子。虽然知道这很难做到,但至少先强迫要求自己,察觉他出现了问题时,不要上来就开口指责,而是先蹲下来以第一视角观察。慢慢地,即使平时没有发现问题,我也开始习惯多是会蹲下来和他沟通。

这样的惊喜就是,我发现,我们日常的沟通也顺利了很多!

有一次,全家计划出门,常妈就催小小常赶紧去洗漱。小小常磨磨蹭蹭玩这个拿那个就是不想去,常妈急了,假装要打 ... ,小小常“哇”一声大哭起来。

我在心里想象了一下,小小常的高度看常妈,就像我们面对比姚明还要高的巨人,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确实不舒服。

于是,我有意识蹲下来很认真地看着小小常问,

就这么简单,小小常乖乖照做了,一场鸡飞狗跳消弭于无形。

大人对孩子说话,因为身高的优势,本身就有“居高临下”的嫌疑,对孩子来说,和大人说话需要仰望,心理上有压迫感。这样一来,即使普通的对话,实际上也不平等,孩子有被命令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小小常产生抗拒的原因。

后来,我蹲下来,用肢体语言表达了对孩子的尊重,消除了他的牴触心理,再用玩诱惑他,问题便顺利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