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Jul23

狄仁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时间:2020/07/23 19:58 | 分类:生活百态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狄仁傑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狄仁傑狄仁傑(630—700)(或630—700),字懷英,生肖虎,漢族。唐代幷州太原(今太原南郊區)人;隋唐武周時的著名宰相,是武則天時期宰相,唐朝傑出的政治家。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兩個時代,而他政治生涯的顛峰是在武則天時期。 人物簡介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他是武則天最器重的宰相,是推動唐朝走向繁榮的重要功臣。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聞訊泣言之:“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即位之後又封之為梁國公。 人物生平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武衛大將軍權善才因誤斫昭陵柏樹,仁杰奏罪當免職。高宗令即誅之,仁杰又奏罪不當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左右矚仁杰令出,仁杰曰:“臣聞逆龍鱗,忤人主,自古以為難,臣愚以為不然。居桀、紂時則難,堯、舜時則易。臣今幸逢堯、舜,不懼比千之誅。昔漢文時有盜高廟玉環,張釋之廷諍,罪止棄市。魏文將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諫,亦見納用。且明主可以理奪,忠臣不可以威懼。今陛下不納臣言,瞑目之後,羞見釋之、辛毗於地下。陛下作法,懸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豈有犯非極刑,即令賜死?法既無常,則萬姓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變法,請從今日為始。古人云:‘假使盜長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不久,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幷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幷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少數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祠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併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狄仁傑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為狄仁傑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來俊臣逼迫狄仁傑承認“謀反”,狄仁傑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待日行刑,不復嚴備。狄仁傑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傑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傑被貶為彭澤令。如此,狄仁傑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裡逃生。以後,武承嗣欲根除後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狄仁傑勤政惠民。赴任當年,彭澤乾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傑上奏疏要求朝廷發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於饑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莊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難。當地百姓歌頌之,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傑升任幽州都督。狄仁傑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並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此時,狄仁傑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於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後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聖曆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曾勸武則天繼續以四子李旦為嗣,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瞭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聖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狄仁傑是位怎樣的人物

狄仁傑(630-700年)生於唐貞觀四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
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傑出的封建政治家。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幷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狄仁傑-出生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狄仁傑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狄仁傑-經歷
狄仁傑執法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以身護法,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唐嗣。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凡舉之臣,皆為唐朝中興之臣。先後舉薦了張柬之、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幹練的官員,朝中政風為之一變,皆為中興名臣。有人對他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仁杰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兢兢業業,一年中判決了大量
狄仁傑
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傑甚至敢於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左衛大將軍權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傑奏罪不當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傑神色不變,據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於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後,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於不道”。終於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善才的死罪。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傑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傑注意妥善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係,深得人心。 狄仁傑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傑恪守職責,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的權要進行了彈劾。調露元年(679年),司農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傑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傑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傑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於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後來,狄仁傑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傑為知頓使,先行佈置中途食宿之所。幷州長史李衝玄以道出妒女祠,徵發數萬人別開御道。狄仁傑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幷州數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讚歎說“真大丈夫矣!”撫和戎夏,內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後上表舉薦,狄仁傑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傑針對當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燬祠廟1700餘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
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琅琊王李衝起兵反對武則天當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後,派狄仁傑出任豫州刺史。當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傑深知大多數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鹹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武則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傑沒有答應,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明公董戎三十萬,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塗地。”“但恐冤聲騰沸,上徹於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於君頸,雖死如歸。”狄仁傑義正辭嚴,張光弼無言可
狄仁傑
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後奏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長壽元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酷吏誣告狄仁傑等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狄仁傑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仁杰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告家人去其棉,得其冤狀。仁杰子狄光遠持書上告朝廷。武則天召狄仁傑等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傑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於鞭笞也。”又問:“何為做謝死表?”答曰:“臣無此表。”武則天才弄清楚是偽造的。於是釋放此案七人,俱貶為地方官,仁杰貶為彭澤令(今江西彭澤)。
狄仁傑的才幹與名望,已經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讚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傑謹慎自持,從嚴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傑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併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歎服。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門下省)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了宰相職務,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的左右手。
聖曆元年(698年),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 李顯。武則天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朝得以維繫。 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次使人遊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傑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當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瞭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知。”狄仁傑沉著而鄭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聖曆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傑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傑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傑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餘人退還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亂後的凋殘景象,狄仁傑採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於回鄉生產。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禁部下侵擾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升為內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了。狄仁傑跪於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武則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計費用多達數百萬,宮不能足,於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傑上疏諫曰:“如來設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當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狄仁傑-才能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傑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傑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傑舉薦將相之才,狄仁傑
狄仁傑
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武則天答已經將他提升了。狄仁傑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由於狄仁傑的大力舉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後來,在狄仁傑死後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位,為匡復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傑還先後舉薦了桓彥範、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幹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後,政風為之一變,朝中出現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後,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於少數民族將領,狄仁傑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後兵敗來降,有關部門主張處斬之。狄仁傑認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於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餘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宴慶功,舉杯對狄仁傑說“公之功也”。由於狄仁傑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傑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
狄仁傑-地位
在狄仁傑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傑為“國老”而不名。狄仁傑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傑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
狄仁傑
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歷任縣令、司馬、大理寺丞、大理寺卿等職,武則天時代為宰相(稱“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死後追封為梁國公。狄仁傑斷案如神,《舊唐書》記載,狄仁傑任大理寺丞時“週歲斷滯獄1萬7千人,無冤訴者”,清代便有話本小說《狄公案》(又稱《武則天四大奇案》)問世,講述狄公破案故事。此外,狄仁傑還是公正廉明、大氣磅礴的政治家,他機智果斷,運籌帷幄,輔佐武則天的同時,又巧妙安排接班人張柬之,在狄公死後促使武則天讓位於李唐,為穩定武則天身後的政局以及大唐中興作出了傑出貢獻。文學大師林語堂在他的作品《武則天正傳》中稱狄仁傑為“一代巨人”,應該說一點也不誇張。其實狄仁傑在歷史上的地位決不亞於諸葛亮、包公等人,只是狄仁傑缺少在文學方面的傳播,小說《狄公案》的藝術性和文學價值比不上《三國演義》和《七俠五義》,因此狄公未能像孔明和包公那樣家喻戶曉。“仁杰者,人傑也”,正如電視劇《狄仁傑斷案傳奇》主題歌所唱:“大唐中興天子臣,斷獄如神父母官”,在狄仁傑身上體現了中華民族廣博、深邃的人文精神。
狄仁傑-死因
在封建社會,一個司法官員的公正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個人的道德品質。狄仁傑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太
狄仁傑
行山,遠遠望見一片白雲孤飛,狄仁傑告訴同行的人說:“我的親人就在那片白雲的下方。”說完注視良久,直到白雲飄去才又重新上路。狄仁傑的同僚鄭崇質將要被派往西北絕域持行公務,而他的母親年邁多病,狄仁傑勸道:“你怎麼可以讓年邁的母親在萬里之外為你擔憂。”於是進見幷州長史藺仁基,請求代替鄭崇質遠行。藺仁基被他們二人的友誼所感動,聯想到自己與同僚李孝廉之間的種種不和,深感慚愧,主動與李孝廉和解。狄仁傑後來被酷吏來俊臣誣陷下獄,有人讓他指證宰相楊執柔也是同謀以求免死,狄仁傑氣憤地說:“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傑怎麼能做這種傷天害理的事情!”說話間,用頭撞向柱子,血流滿面,嚇得遊說者連忙安慰他。從以上可知,至親至孝的狄仁傑不僅是一個相當合格的司法官員,而且也堪稱是封建社會的道德楷模。
狄仁傑-評價
縱觀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現在狄仁傑祠堂碑位於河北大名縣孔莊村北,狄仁傑墓位於洛陽市東十二公里的白馬寺附近。
狄仁傑-電視劇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神探狄仁傑》
總策劃:高建民
出品人:朱彤
監製:汪國輝 譚湘江
製片人:張文玲
編劇、導演:錢雁秋
美術:靳喜武
攝像:張遠
化妝設計:馬淑英
音樂:程大兆
服裝設計:史延芹
主要演員
狄仁傑——梁冠華
虎教輝——祝延平
李元芳——張子建
真、假方謙——嚴燕生
郡主、金木蘭——彭丹
第一部
《使團驚魂》(幽州案)
唐武則天時代,十幾年對突厥的戰爭結束了,天下太平舉朝歡賀。此時的狄仁傑,已因故被貶為彭澤縣令。這一天,滿朝文武齊集太極殿,準備迎接突厥議和使團的到來。武則天俯視群臣,為狄仁傑未能到場深感遺憾。武三思卻認為,狄仁傑被貶彭澤是罪有應得,若不是武皇天恩,他早就粉身碎骨了。
突厥使團終於到來,為了表示誠意,還獻上了一枚價值連城的多寶珠。武則天則將長樂親王李永之女,翌陽郡主李青霞嫁給吉利可汗,以示永久和親之意。
就在使團逗留期間,京城接連突發了幾件舉國震驚的大案。先是關押朝廷要犯的土窯突然失火,犯人劉金失蹤。而劉金手中掌握著一份關係到國家安全的重要名單,這份名單一旦落到逆黨手中,天下就要大亂。接著,是隨使團和親的郡主和隨嫁的美女、侍從及護衛突然遇刺,議和使團趁亂出城後已不知去向。再就是甘南道六百里加急文書送到,言稱前來議和的突厥使團剛一入境,就全部被殺死在戈壁之中,只有迎護使團的護衛隊隊長李元芳下落不明。
放下土窯和劉金暫且不說,一支龐大的匪徒隊伍,竟然在朝野眾目睽睽之下,假冒使團混進長安,而且到了朝上議事,這樣的作為也太驚心動魄了。匪徒的氣焰如此囂張,朝廷還有什麼安全可恃。再說真使團,一個一百四十六人的組建,一百二十人的衛隊,竟然全部被害於道,普通的匪幫和馬賊能有這樣的能力嗎?突厥使團被殺,郡主遇刺身亡,一旦吉利可汗得知,剛剛熄滅的兩國戰火必將重燃。嚴峻的內憂外患令武則天憂思如焚,心身憔悴。她一面緊急佈置邊防戰備,在全國範圍內通緝劉金、李元芳,一面急調狄仁傑進京火速破案……
《藍杉記》(湖州案)
湖州郊外,狄公與護衛李元芳正在鄉間暗查民情,二人來到縣衙,看到縣令曾泰正在審案,案情是附近一天之內接連發現兩具屍體,兩個被害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都是北方人,死前都自稱姓吳,都是在湖州被害,卻都沒有身份文牒,罪犯於現場也沒留下一絲可供分析的線索,那麼這起真正的無頭案是怎麼破的呢?
《滴血雄鷹》
武則天晚年,劍南、隴右、河東三道同時發生了惡性案件,死了十七八條人命,各地官府在勘查現場時,沒有發現任何有力的線索,只在案發現場發現一幅用鮮血圖畫的滴血雄鷹,是什麼原因令他們慘遭殺戮?那出現在現場的滴血雄鷹又代表了什麼……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第二部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第二部總策劃:高建民
出品人:朱彤
監製:汪國輝 譚湘江
製片人:張文玲
編劇、導演:錢雁秋
梁冠華飾狄仁傑
呂中飾武則天
第二部
講述的三個故事,都是從神祕詭譎的氣氛開始,事件撲朔迷離層層推進,情節驚險緊張跌宕起伏。偵查絲絲入扣毫釐不苟,推理開闔嚴密扣人心絃。最終是以懸念作為引導,吸引觀眾不斷進入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推理結果和戲劇境界,從而獲得愉悅的審美感受。
《邊關疑影》(崇州案)
唐武則天年間,契丹犯境,烽煙迭起。將軍王孝傑、趙文翽奉命出征禦敵,武則天設宴以待志在必得。不料趙文翽所部兩萬人在繞道敵後的軍事行動中,遭逢不幸神祕失蹤,導致王孝傑部十萬主力全軍覆沒。噩耗傳來,舉國震悚。武則天當即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大總管,主持邊事察查失敗原因。對手奸詐詭譎,案情迷離百變。各色人等像走馬燈一樣神出鬼沒,邊情戰事像霹靂火一樣一觸即發。狄仁傑憑著大智大勇,撥迷霧解疑團,挽危難戰凶頑。終於挫敗了一起分裂國家、引發戰禍的巨大陰謀,受到舉朝舉國的讚美和愛戴……
《蛇靈》(蛇靈案)
崇州案告破後,蛇靈逆黨銷聲匿跡隱遁江湖。但狄仁傑認為這種平靜並不意味著天下太平,恰恰相反,他們興風作浪再起波瀾的時刻好像就要來了。果然,就在武則天準備駕臨寒光寺進香之際,蛇靈的刺殺計劃露出了端倪,一場刺殺與保衛的激烈較量由此拉開戰幕……雖然,狄公得勝刺客落網,但是這一切不過僅僅是案件的開始,更大的陰謀和較量還在後頭……
《血色江州》(江州案)
與蛇靈的鬥爭終於告一段落,狄公隱居江州,垂釣潯陽江上。這天,有江州薛府惡奴追捕逃逸女子錦娘來到江邊,錦娘奮身跳江被狄公救起,不料此舉竟得罪了薛家侯府,麻煩立至。狄仁傑將計就計除暴安良,與新任縣令林永忠聯手斬決惡奴杜二,滅了侯府薛青麟的威風,並由此發現了薛青麟府上的種種異常……接著,江州血案不斷髮生,狄仁傑最終還是放棄了休息,投入到緊張激烈的斷案之中……
第三部
劇集名稱:《神探狄仁傑第三部 》
電視劇《神探狄仁傑》第三部主要演員:梁冠華、呂 中、張子健、董 璇、關 悅
出產地區:大陸
劇情簡介:唐武週年間,邊事頻仍,連年征戰,大周朝國帑虛竭,守邊將士軍心不寧。 此時的狄仁傑,正帶領著李元芳和四大軍頭蜿蜒在去往涼州的山道中。狄公自連破幽州、幷州、蛇靈、江州等一系列大案後,幾經懇請,終於得武皇允准回老家幷州修養。他想於回家的路上,繞道去看望涼州刺史曾泰並向他辭別。想到老朋友,想到詩酒相會笑談功過,想到回鄉遠離紛爭的朝事,想到專心務農垂釣汾水,狄公倒是頗感 ... 。但李元芳耿直地向他指出,他沒有這等享清福的命。

像狄仁傑那樣的人物古代有( )( )等。

包青天

狄仁傑是個怎樣的人快!

狄仁傑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中傑出的政治家,狄仁傑每任一職,都心繫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後,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傑是什麼時候的人物?

狄仁傑造像 狄仁傑,生於唐貞觀五年(630年),卒於武則天久視元年九月辛丑(二十六)日(700年11月11日),字懷英, 唐代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被武則天稱為“國老”,並受到重用。

關於狄仁傑的人物小傳1000字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狄仁傑早年考中明經科,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但不久就被來俊臣誣陷下獄, ... 後貶為彭澤縣令,契丹之亂時被起復。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納言、右肅政臺御史大夫。他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封內史,並於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後又追贈司空、梁國公。

狄仁傑在歷史上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政治家。
狄仁傑早年考中明經科,歷任汴州判佐、幷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州刺史、洛州司馬,以不畏權貴著稱。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擔任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但不久就被來俊臣誣陷下獄, ... 後貶為彭澤縣令,契丹之亂時被起復。
神功元年(697年),狄仁傑再次拜相,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納言、右肅政臺御史大夫。他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封內史,並於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後又追贈司空、梁國公。
人物生平
早期事蹟
狄仁傑早年考中明經科,出任汴州判佐,後在閻立本的推薦下,擔任幷州都督府法曹。
後來,狄仁傑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一年之內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一時名聲大振。
盡忠職守
676年(儀鳳元年),左威衛
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範懷義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要處死他們,狄仁傑卻認為他們不應判死罪。唐高宗怒道:“他們是讓我作不孝之子,必須要殺他們。”狄仁傑道:“漢朝時有人盜取高廟玉環,漢文帝想要滅其族,張釋之直諫道:‘假如盜取了長陵一把土,將如何按律加其罪?’於是罪只殺一人。陛下的法律懸掛在宮外闕門上,法律規定本來就有差別等次的,罪不至於死而讓他們去死,這是什麼緣故呢?現在誤砍一株柏樹,就殺掉二位大臣,後世之人將說陛下是什麼樣的君主呢?”高宗於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幾日後,狄仁傑被授予為侍御史。
679年(調露元年),司農卿韋機督建完成宿羽、高山、上陽等宮,狄仁傑以宮室太過壯麗為由上表彈劾,韋機因此被免官。不久,狄仁傑又彈劾左司郎中王本立恃寵跋扈,請求交付法司審理。高宗下詔寬宥,狄仁傑道:“朝廷雖然缺乏人才,但是卻不缺王本立這種人。陛下為什麼要愛惜此人,而虧損王法呢!如果一定要寬赦王本立,就請把臣貶到沒人的地方,給將來忠貞的人作為警戒!”王本立因此被治罪。
不久,狄仁傑加朝散大夫,又改任度支郎中,並在高宗前往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縣)時,充任知頓使。
治理地方
686年(垂拱二年),狄仁傑出任寧州刺史,在任內妥善處理民族關係,深受擁戴,寧州百姓還為他立碑頌揚。當時,右臺監察御史郭翰巡察隴右諸州縣,彈劾了大批官員。到達寧州後,見頌揚刺史美德的人不絕於路,郭翰對人說:“一到州境內,就知道治理的如何了。”於是向朝廷推薦狄仁傑。不久,狄仁傑被徵拜為冬官侍郎。
688年(垂拱四年),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當時,江南之地有很多民間自行設立的祠廟,狄仁傑奏請焚燬1700餘所,只留下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不久,狄仁傑改任文昌右丞,又出為豫州刺史。
當時,越王李貞在豫州起兵反抗武則天失敗,六七百人受到株連,五千餘人沒入官籍。司刑使逼狄仁傑行刑,狄仁傑認為判決有誤,請求延緩行刑,然後祕奏武則天道:“我本想正大光明的上奏,但似乎有謀逆的人說清之嫌;但是如果我明白什麼是對的又不說的話,恐怕違背了陛下您憐憫天下百姓之心。這些人做出謀逆之事並非他們自願,希望您憐憫他們的不得已。”武則天就下旨赦免了她們的死罪,改為發配到豐州。囚犯們被押至寧州時,寧州父老到郊外迎接,並道:“是我們的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吧?”於是囚犯們相互攙扶著到百姓為狄仁傑立的石碑旁哭成一片,齋戒三日,這才離開寧州。囚犯們到豐州後,又為狄仁傑立碑,以頌恩德。
當時,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李貞之亂,部下將士自恃功勞,大肆勒索,狄仁傑一概不予聽從。張光輔怒道:“你這州官是要怠慢元帥嗎?”狄仁傑說:“禍亂河南的只是一個李貞而已。現在一個李貞死了,而千萬個李貞又生了。”張光輔不解其意,狄仁傑道:“您率領三十萬軍隊平定叛亂,但是不能約束士兵,縱容他們的暴行,那些無辜百姓死亡慘重,不忍目睹,這不是一個越王死了而千萬個越王又生了嗎?況且,那些遭脅迫跟隨越王的人,他們勢必不願堅守,等到朝廷軍隊突然攻來之後,放棄城池歸順朝廷的不可勝數,那些歸順的人順著繩子從城牆上滑下,城池四周踏出一條條的小路,你為什麼縱容那些貪求戰功的人,去追殺這些準備歸順投降的人呢?只恐怕冤聲沸騰直衝九霄雲天!我如能請來尚方斬馬劍,就殺了你這罪人,到時我再向朝廷請罪,即使我死了,我的功德也將永遠銘記在百姓的心中。”張光輔無言以對,但是卻懷恨在心,回朝後便彈劾狄仁傑出言不遜。狄仁傑被貶為復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後出任洛州司馬。
被誣謀反
691年(天授二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地官侍郎、判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武則天對他說:“你在汝南的時候,有很多好的政績,你想知道是誰中傷你的麼?”狄仁傑回答道:“如果陛下認為我錯了,我就改過;如果陛下明白我並無過錯,這是我的幸運。我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並把他當做我的朋友,我情願不知道。”武則天歎服。
692年(長壽元年),來俊臣誣陷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時,法律規定,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狄仁傑下獄後,認罪道:“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傑等收監,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加防備。狄仁傑向獄吏借來筆墨,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書寫冤屈情況,塞在棉衣裡,讓人送回家去。看守的王德壽絲毫沒有懷疑。
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得到帛書後,持信上告。武則天看了帛書,質問來俊臣。來俊臣道:“狄仁傑等入獄後,我並未用刑,假如沒有事實,怎麼肯承認謀反!”武則天便命人前往檢視,來俊臣偽造狄仁傑等的謝死罪表,讓使者上奏武則天。
武則天召見狄仁傑,問道:“你為什麼承認造反?”狄仁傑道:“我如果不承認造反,已經死於酷刑了。”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麼作謝死表?”狄仁傑道:“我沒有寫過。”武則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知道是偽造的,於是下令將狄仁傑釋放,貶為彭澤令。此後,武承嗣多次奏請誅殺狄仁傑,都被武則天拒絕。
再次拜相
696年(萬歲通天元年),契丹作亂,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一時間河北震動。為了穩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傑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狄仁傑到職後,改變了前任刺史盡趨百姓入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人聽聞後,退兵而去。不久,狄仁傑改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在紫袍上書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傑的忠誠。
697年(神功元年),狄仁傑升任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當時,朝廷徵發百姓戍守安西四鎮,以致怨聲載道。狄仁傑為此上表勸諫,又建議廢除安東都護府、重立高氏為君主,暫停江南糧草運輸、撫慰河北。朝廷雖未採納,但有識之士都認為他的意見正確。不久,狄仁傑代理納言,兼右肅政臺御史大夫。
請立太子
698年(聖曆元年),武則天欲立梁王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若立太子,非廬陵王不可。”武則天大怒。後來,武則天對狄仁傑道:“我夢見下了好幾盤雙陸都沒有贏,這是什麼原因?”狄仁傑回答道:“雙陸不勝,是因為無子,這是天意在警示陛下。太子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動,天下就危險了。姑侄與母子誰更親?您立廬陵王,那您千秋萬歲後可以配享宗廟。若立三思,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醒悟,當天便派人到房州迎接廬陵王李顯。
不久,李顯到達洛陽。武則天把李顯藏在帳後,召見狄仁傑。說起廬陵王之事,狄仁傑懇請意切,哭泣不止。武則天讓李顯出來,對狄仁傑道:“把皇太子還給你。”狄仁傑跪拜叩頭,又道:“太子回來了,還沒人知道,人言紛紛,怎麼才能讓人相信呢?”武則天便讓李顯住在龍門,按禮節迎接回宮,滿朝文武、天下百姓都十分高興。當初,吉頊、李昭德多次請求太子回宮,武則天都不肯答應。只有狄仁傑以母子天性為說詞,最終感動了武則天,恢復了唐朝的嗣統。
同年秋天,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前往征討,並讓他便宜行事。突厥殺盡所掠擄的男女達萬餘人,由五回道退回漠北,狄仁傑追之不及,後改任河北安撫大使。當時,百姓大都被突厥脅從,突厥兵離開後,因害怕被殺就紛紛逃跑或隱藏。狄仁傑上奏皇帝后,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生產。
晚年生活ˇ
700年(久視元年),狄仁傑進封內史。不久,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當時,有個胡僧請武則天去參觀埋葬佛舍利,武則天應允。狄仁傑跪在馬前,勸道:“佛是戎狄的神,不值得讓皇帝屈尊駕臨。那胡僧詭計多端,是想借此迷惑百姓。況且,沿途山路艱險狹窄,容納不下多少侍衛,不是皇帝所應當去的地方。”武則天便在中途返回,道:“我是為了成全狄公的正氣。”
武則天對狄仁傑非常敬重,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對他的退休請求不予批准,還不讓他行跪拜之禮,道:“每當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武則天還免除狄仁傑晚上在宮中值班的義務,並告誡官員道:“如果沒有十分重要的軍國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同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聞聽後,哭道:“朝堂空了。”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並廢朝三日。此後,每當有朝廷大事不能決斷時,武則天都嘆道:“老天為什麼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
705年(神龍元年),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追贈狄仁傑為司空。唐睿宗繼位後,又追封狄仁傑為梁國公。
狄仁傑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傑通過明經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傑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現狄仁傑是一個德才兼備的難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傑作了幷州都督府法曹。

神探狄仁傑中的王孝傑是個怎樣的人物形象?

①行為乖張、桀驁不馴:神二中狄公的評價,而且從神二王孝傑對狄公的輕視、被免職後叛逃以及 神四他對自己大總管這個職位的抱怨不滿,甚至到後來在武攸德面前直接罵皇帝也能看出。

②狂妄、目中無人:他第一次見到元芳時,自以為自己身經百戰,對方不能把自己怎樣。

③性情暴躁、冒失魯莽、意氣用事:神二他被狄公制服後就叛變。神四他對自己大總管這個職位總是感到不滿,總是發牢騷稱“窩囊大總管”。而且劇中王孝傑說了很多TMD。但他畢竟是武將出身,有這種性格無可厚非。

④知錯能改、有羞恥心:李去救他時,他為自己先前的行為感到內疚自責;狄見到他時,他雖然是被冤的卻主動跪地請罪。

⑤忠於職守、忠誠盡責:從第二部打契丹到第四部在塞外邊關抗擊突勒,王孝傑一直奮戰在最前線,守護邊疆,保衛國家,這也是他成為皇帝愛將的原因之一。

⑥正直不阿、嫉惡如仇、愛憎分明:比如他怒斥武攸德的那一段,甚至後來敢得罪內衛,如果王孝傑不是覺得鳳凰支援狄公,恐怕武攸德早就晚節不保啦。這一段太給力了。另外就是王孝傑聽說突勒燒殺搶掠胡作非為的事情後總恨不得大幹一場,以及一聽說元芳使團刺殺了吉利可汗的情報就敢斷言是賀魯搞的鬼,這些都可以看出。

⑦豪爽率直、心直口快:從他的言行談吐、說話的語氣特點可見,劇中多有體現,很鮮明。比如第四部開始他不停吐槽自己眼見突勒胡作非為卻不能出兵的情況,以及後來出言不遜罵皇帝,雖然有些髒話,但這並不影響眾人對他的喜愛,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實豐滿。

⑧講義氣、仗義:即使狄公身遭冤陷被皇帝追殺,王孝傑依然站在狄公這邊,盡力幫他,甚至敢公然抗旨,王孝傑應該知道這樣的後果很嚴重,特別是假如狄公真的是反派,後果將不堪設想。但他沒有背叛狄公,而是堅信狄公的為人,堅守自己的良知。

⑨沉著、冷靜、理智、心細,粗中有細:這裡要特別申明一下:可能多數人對王孝傑的印象是衝動、意氣用事、頭腦發熱、狂妄魯莽。當然,這些確實都是王孝傑為人處世時的性格,但如果仔細觀察他打仗時的狀態,就會發現他其實粗中有細。比如第四部元芳等人大鬧突勒聯營,守城軍士向他報告說突勒軍營大亂,如果以他平時衝動魯莽意氣用事的性格,以他對突勒的憎惡,一聽到訊息肯定會喜笑顏開激動的一跳三尺立即出兵,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劇中他沒有立刻出兵,而是表情嚴肅地仔細觀察敵營了很長時間,然後才露出笑容說了句“機不可失”出兵,這就能說明問題了。他觀察敵營絕不是猶豫不決,而是判斷敵軍是否假裝大亂而誘敵深入。正如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的“名將是怎樣煉成的”一篇中寫的那樣:當你在極度緊張的環境中與敵人僵持了很長時間,突然敵人退卻了,你能遏制住心中的激動,先判斷形勢再去追擊嗎?王孝傑能遏制情感,理智判斷形勢,於是成了皇帝愛將。

⑩軍事才能高超:比如第四部突勒攻城時,你會發現王孝傑在城樓上指揮部下守城時的鏡頭,要知道當時賀魯攻城時是傾巢而出,並且揚言要活捉王孝傑,直指長安。因此攻城的氣勢是非常磅礴巨集偉的,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會被這種氣勢嚇得驚慌失措,但是王孝傑卻表現得蛋定自若胸有成竹,把守城之事搞得按部就班井然有序,確實可見他是個難得的將才。並且從他先前自稱“身經百戰”,以及後來齊格評價“抵抗非常有力”,可見他成為皇帝的愛將絕不是扯淡之言。

綜上,王孝傑在為人處事上像張飛、李逵、魯達之輩;行軍打仗上更像于謙、張巡、李牧之輩

鑑定完畢

狄仁傑怎麼死的?狄仁傑是個什麼樣的人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封內史,並於同年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諡號文惠,後又追贈司空、梁國公。
是我國曆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狄仁傑的正氣凜然是公認的,至於其他的,就無正史可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