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搜尋有關我國世界遺產的資料可以是圖片詩詞楹聯也可以是故事傳說從中感受

Jul23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課外搜尋有關我國世界遺產的資料可以是圖片詩詞楹聯也可以是故事傳說從中感受

1、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
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1]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2]
2、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
3、對聯、詩句
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

誰知道"世界遺產"的資料?可以是詩詞 楹聯 故事 傳說.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皇帝秦始皇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營 建的,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據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萬個工匠,建造時 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約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鬥。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現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 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築遺蹟和陪葬物。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 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 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 等文物; 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 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的皇帝秦始皇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營 建的,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歷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據史載,秦始皇為造此陵徵集了70萬個工匠,建造時 間長達38年。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 。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約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鬥。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現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 方米的陵墓及大量地面建築遺蹟和陪葬物。
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賠葬坑有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 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 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 等文物; 其中一號坑為“右軍”,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俑、陶馬約6千件; 二號坑為“左軍”,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是一個由步兵、騎兵、戰車等三個兵種混合編組的曲陣,也是秦俑坑的精華所在; 三號坑有武士俑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是統帥地下大軍的指揮部。這個軍陣是秦國軍隊編組的縮影。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 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 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秦俑的寫實手法作為中國雕塑史上的承前啟後藝術為世界矚目。現已在一、二、 三號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 對外開放。
一號坑為東西向的長方形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 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 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
秦陵銅車馬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1980年區域性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後恢復原狀。
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線等多種 機械連線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 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製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
秦代的金屬加工技術有了輝煌的成就,在秦陵銅車馬的製造上集中體現出來。秦陵銅車馬共有三千多個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 鉸連線、子母扣連線、轉軸連線等各種工藝技術,將此結合為一個整體,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二號車的傘蓋,其厚度僅0.1~0.4釐米,而面積分 別為1.12和2.3平方米,整體用渾鑄法一次鑄出,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麼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
在太和門前,有一條形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並列的石橋,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五座石橋叫外金水橋)。 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向南向東再向南,或隱或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為兩千多米。而以太和 門前的河段最寬、最規整,裝飾也最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全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的望柱和欄板。
五座內金水橋居中的最長最寬,為主橋,過去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為賓橋,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
五座石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欄板刻有云龍紋的紋飾,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宛如玲瓏剔透的雕冰砌玉,臥於碧波之上,位於四周高大建築的紅牆黃瓦之中,更顯得素雅美麗。

有關我國世界遺產的資料是什麼?你從中感受到了什麼?

中國於1985年12月12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國。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結束,中國共計擁有48項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4項,世界自然遺產10項,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4項。遺產總數名列世界第2位,僅次於義大利的51項。
世界文化遺產(34項)
1.明清皇宮(北京故宮(北京),1987.12 ;瀋陽故宮(遼寧),2004.7)
2.秦始皇陵(陝西,1987.12)
3.敦煌莫高窟(甘肅,1987.12)
4.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北京,1987.12)
5.長城(北京,1987.12;遼寧九門口長城(水上長城)2002.11)
6.武當山古建築群(湖北,1994.12)
7.拉薩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 ... ,1994.12;大昭寺,2000.11;羅布林卡,2001.12)
8.承德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 (河北,1994.12)
9.曲阜孔府、孔廟、孔林(山東,1994.12)
10.廬山國家公園 (江西,1996.12)
11.平遙古城(山西,1997.12)
12.蘇州古典園林(江蘇,拙政園、網師園、留園和環秀山莊,1997.12;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2000.11)
13.麗江古城(雲南,1997.12)
14.北京皇家園林--頤和園 (北京,1998.11)
15.北京皇家祭壇--天壇(北京,1998.11)
16.大足石刻(重慶,1999.12)
17.皖南古村落——西遞、巨集村 (安徽,2000.11)
18.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清東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蘇)、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遼寧),2004.7)
19.龍門石窟(河南,2000.11)
20.青城山和都江堰 (四川,2000.11)
21.雲岡石窟 (山西,2001.12)
22.高句麗王城、王陵和貴族墓葬(吉林,遼寧;2004.7.1)
23.澳門歷史城區(澳門,2005)
24.殷墟(河南,2006.7.13)
25.開平碉樓與村落(廣東,2007.6.28)
26.福建土樓 (福建,2008.7.7)
27.五臺山(山西,2009.6.26)
28.登封“天地中心”歷史建築群(河南,2010.8.2)
29.杭州西湖文化景觀(浙江,2011.6.29)
30.元上都遺址(內蒙古,2012.7.6)
31.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雲南,2013.6.22)
32.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陝西、河南、甘肅、新疆,2014.6.22)
33.大運河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2014.6.22)
34.土司遺址(湖北、湖南、貴州,2015.7.4)
世界自然遺產(10項)
1.黃龍風景名勝區(四川,1992.12)
2.九寨溝風景名勝區(四川,1992.12)
3.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湖南,1992.12)
4.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雲南 ,2003.7)
5.四川大熊貓棲息地——臥龍、四姑娘山和夾金山 (四川,2006.7)
6.中國南方喀斯特(雲南石林、貴州荔波、重慶武隆,2007.6.29;廣西環江與桂林,重慶南川、貴州施秉,2014.6.22)
7.三清山國家公園(江西,2008.7.7)
8.中國丹霞(貴州赤水、福建泰寧、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江西龍虎山、浙江江郎山,2010.8)
9.澄江化石遺址 (雲南,2012.7.6)
10.新疆天山 (新疆,2013.6.21)
世界文化自然雙重遺產(4項)
1.泰山(山東,1987.12)
2.黃山(安徽,1990.12)
3.峨眉山風景區及樂山大佛風景區(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世界遺產的資料。(故事、傳說)

長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中國的長城始建於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後聯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模修築。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長城位於中國北部,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全長約6700公里,通稱萬里長城。從公元前7世紀楚國築“方城”開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持續了兩千多年修築過長城,今天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長城大都建在山嶺最高處,沿著山脊把蜿蜒無盡的山勢勾畫出清晰的輪廓。在萬里城牆 上,分佈著百座雄關、隘口,成千上萬座敵臺、烽火臺,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顯得雄奇險峻,充滿巨大的藝術魅力。 ... 布達拉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4年12月 布達拉宮在中國 ... 拉薩西北的瑪布日山上,海拔3700多米,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歷世達賴喇嘛的冬宮,也是過去 ... 地方統治者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是著名的宮堡式建築群,現佔地4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宮體主樓13層,高115米,全部為石木結構,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金光燦爛,氣勢雄偉,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 宮殿的設計和建造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牆基寬而堅固,牆基下面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屋內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組成撐架。鋪地和蓋屋頂用的是叫“阿爾嘎”的硬土,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便於採光,調節空氣。宮內的柱樑上有各種雕刻,牆壁上的彩色壁畫面積有2500多平方米。宮內還收藏了 ... 特有的、在棉布綢緞上彩繪的唐卡以及歷代文物。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市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距北京城約50公里。1929年中國古生物學家裴文中在此發現原始人類牙齒、骨骼和一塊完整的頭蓋骨,並找到了“北京人”生活、狩獵及使用火的遺蹟,以後陸續在龍骨山上發現一些猿人使用的石器和用火遺址。周口店遺址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人類化石材料最豐富、最生動、植物化石門類最齊全、而又研究最深入的古人類遺址。 北京人的平均腦量達1088毫升(現代人腦量為1400),據推算北京人身高為156釐米(男),150釐米(女)。北京人屬石器時代,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類,並能捕獵大型動物。北京人的壽命較短,據統計,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通過對這些考古資料的研究,證明北京猿人距今約69萬年,其創造出頗具特色的舊石器文化,對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北京猿人的發現,還將用火的歷史提早了幾十萬年,他們居住過的洞穴裡留下了很厚的灰燼堆。雲南麗江古城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7年12月 麗江地處雲南金沙江上游,歷史悠久,風光秀美,自然環境雄偉,是古代羌人的後裔納西族的故鄉。麗江古城海拔2400米,是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中心城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麗江建城始於宋末元初。直至清初的近五百年裡,麗江地區皆為中央王朝管轄下的納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設立)世襲統治。 依山就水的麗江大研鎮,既無高大圍城,也無軒敞大道,但它古樸如畫,處處透出自然和諧。鎮內屋宇因地勢和流水錯落起伏,人們以木石與泥土構築起美觀適用的住宅,融入了漢、白、 ... 居的傳統,形成獨特風格。當地常見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麗江一帶迄今流傳著一種圖畫象形文字“東巴文”。這種納西族先民用來記錄東巴教經文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著的圖畫象形文。如今分別收藏在中國以及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博物館中的2萬多卷東巴經古籍,記錄著納西族千百年輝煌的歷史文化。雲岡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1年12月 雲岡石窟始建於公元460年,由當時的佛教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1公里,共有大小石窟53個,佛雕51000多尊,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 整個石窟分為東、中、西三部分,石窟內的佛龕,像蜂窩密佈,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貼在雲岡半腰。東部的石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部石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佈滿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石窟雕塑的各種宗教人物形象神態各異。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有益成分,創建出雲岡獨特的藝術風格。武當山古建築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4年12月 武當山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西南,又名太和山、玄嶽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武當意為“非真武不足當之”。名勝區面積為321平方公里,有眾多的自然勝景和人文勝景,武當山不但風景秀美,而且是一座重要的文化寶庫,山上古代建築中規模巨集偉、工程浩大的道教宮觀,稱得上是世界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山上人文景觀豐富,唐、宋、元、明、清各代在此均有構築。如今山上現存的大量古建築多為明代所建。 作為一座道教名山,武當山今日香火依然,那歷經滄桑的宮觀,悠揚的道家音樂,豐富的神話傳說,連同那些虔誠的香客,傳遞著古老的文化氣息。北京頤和園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8年11月 頤和園坐落於北京西郊,是中國古典園林之首,也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這個由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建造的園子,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環繞山、湖間是一組組精美的建築物,全園分三個區域:以仁壽殿為中心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樂壽堂為主體的帝后生活區,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的風景遊覽區。 頤和園的建築風格吸收了中國各地建築的精華,41米高的佛香閣是頤和園的象徵。萬壽山下昆明湖畔,共有273間、全長728米的長廊將勤政區、生活區、遊覽區聯為一體。東部的宮殿區和內廷區,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風格,一個一個的封閉院落由遊廊聯通;長廊以精美的繪畫著稱,計有546幅西湖勝景和8000多幅人物故事、山水花鳥,1992年以“世界上最長的長廊”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南部的湖泊區是典型杭州西湖風格,一道“蘇堤”把湖泊一分為二,十足的江南格調;萬壽山的北面,是典型的 ... 喇嘛廟宇風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築;北部的蘇州街,店鋪林立,水道縱橫,又是典型的水鄉風格。都江堰-青城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0年11月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都江堰市城西,建於公元3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大奇觀。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渠首主要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李冰根據水流及地形特點,在坡度較緩處,鑿開一道底寬17米的楔形口子。峽口枯水季節寬19米,洪水季節寬23米。飛沙堰是中段的洩洪道,有排洩洪水和沙石的功能,寶瓶口具有引水和控制進水的作用。因而,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地解決了江水的自動分流、自動排沙、自動排水和引水的難題,收到了“行水灌田,防洪抗災”的功效。 青城山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稱丈人山,方圓100餘公里,高峰海拔1800多米,山林青翠,景色清幽。青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後山。前山景色優美,文物古蹟眾多;後山自然景物神祕綺麗如世外桃源。 青城山是我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主要風景名勝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上清宮等。建福宮是遊山的起點,始建於唐代,現尚存二殿三院;天然圖畫西距建福宮1000米,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是青城主廟,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其主殿——三皇殿中供有唐朝石刻三皇,殿內現存歷代石木碑刻中最著名的有唐玄宗旨書碑、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等。 出天師洞,過訪寧橋,是祖師殿,北面有朝陽洞、上清宮。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重慶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9年12月 重慶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大足石刻位於四川省重慶市,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中國唐、宋時期的石刻造像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並陳,而且“三教”、“兩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在藝術上“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達到高度統一。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和旅遊價值,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安徽古村落:西遞、巨集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0年11月巨集村 巨集村位於安徽黟縣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縣縣城11公里。該村始建於北宋,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古巨集村人獨出機杼開“仿生學”之先河,規劃並建造了堪稱“中華一絕”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統看全村,就像一隻昂首奮蹄的大水牛,成為當今“建築史上一大奇觀”。全村現儲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從村外自然環境到村內的水系、街道、建築,甚至室內佈置都完整地儲存著古村落的原始狀態,沒有絲毫現代文明的跡象。西遞 西遞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北京天壇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8年11月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穀豐收的地方。它嚴謹的建築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瑰寶。 天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總面積為273萬平方米,相當於紫禁城的四倍。天壇包括圜丘和祈谷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回字形。北圍牆為弧圓形,南圍牆為方形。這種南方北圓,象徵古代“天圓地方”之說。 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高38米,是三重簷亭式圓殿,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大殿結構十分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簷頂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圍兩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別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時辰。大殿建於高6米的三層漢白玉石臺上,使大殿產生出高聳雲端的巍峨氣勢。 北京故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築群,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它始建於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歷時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後在此登基執政。 紫禁城佔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巨集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它顯示著中國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築上的卓越成就。 遊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於室內的珍貴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有文物約100萬件,佔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公元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巨集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巨集大、儲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為研究4~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蘇州古典園林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7年12月 蘇州私家園林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至明代建園之風尤盛,清末時城內外有園林170多處。為蘇州贏得了“園林之城”的稱號。現存名園十餘處,聞名遐邇的有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怡園等。 蘇州園林佔地面積小,採用變換無窮、不拘一格的藝術手法,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臺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創造出具有詩情畫意的景觀,被稱為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園林中游賞,猶如在品詩,又如在賞畫。為了表達園主的情趣、理想、追求,園林建築又有匾額、楹聯之類的詩文題刻,有以清幽的荷香自喻人品(拙政園“遠香堂”),有以清雅的香草自喻性情高潔(拙政園“香洲”),還有表現園主企慕恬淡的田園生活(網師園“真意”、留園“小桃源”)等等,使園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均能產生出深遠的意境。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0年11月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齊名的中國三大石窟之一。它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歷經東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宋等朝代達400餘年之久。密佈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餘品,佛塔50餘座,造像10萬餘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有2釐米。 龍門石窟不僅佛像雕刻技藝精湛,而且石窟中造像題記也不乏藝術精品。龍門石窟還保留著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藥、建築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因此,它堪稱為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0年11月明顯陵 明顯陵位於湖北省鍾祥市城東7.5公里的純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親恭睿皇帝和母親章聖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於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陵墓面積1.83平方公里,是我國中南地區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國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單體陵墓。其“一陵兩冢”的陵寢結構,為歷代帝王陵墓中絕無僅有。 明顯陵的建築格局,從整體看,宛如一個巨大的“寶瓶”,分內外圍城,外圍城高6米,寬1.8米,長3500餘米,紅牆黃瓦,隨山勢起伏,雄偉壯觀。外圍城南端為兩重陵門,稱新、舊紅門。明顯陵佈局巧奪天工,工藝浮雕精美絕倫。清東陵 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西北30公里處的馬蘭峪,界於京津、唐山、承德之中。陵園大小建築580座,是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五個清朝皇帝,再加上孝莊、慈禧和香妃等161人的大陵園。 清東陵四面環山,是清王朝帝王的主要陵寢之一,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由217座主要單體建築組成,比中國最大的古建築群——北京故宮還大10萬平方米。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的永寧山下,是清代帝王陵寢之一,與河北省遵化縣東陵東西相對而稱西陵。這裡埋葬著雍正、嘉慶、道光、光緒四位皇帝及他們的后妃、王爺、公主、阿哥等76人。共有陵寢14座,還有配屬建築行宮、永福寺,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幽雅,規模巨集大,體系完整,是一處典型的清代古建築群。其中崇陵位於泰陵東側、是光緒皇帝和隆裕皇后的陵墓,是中國最後一座帝陵。北京明十三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3年7月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儲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佈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明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 此後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等11陵分別坐落在長陵兩側山下。陵區中部長達7公里的長陵神道(總神道)與各陵,相通。明崇禎帝朱由檢的思陵是最後一陵,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7座、太監墓1座,並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周圍曾築有10個關城。 明末清初,陵區的部分建築受到戰爭破壞,此後其他建築也不斷殘壞。為此,於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對十三陵的主要建築進行過一次規模較大的修葺,民國後,北平市 ... 又於公元1935年修葺了長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對長、獻、景、永、昭、定、思7陵和神道建築進行修茸,併成功地發掘了定陵地下宮殿。明孝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2003年7月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東郊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馬氏的陵墓。建陵工程始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前後歷時30餘年之久。規模巨集大,周圍22.5公里,是中國現存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 孝陵歷經滄桑,屢遭破壞,現存建築包括碑亭(俗名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孝陵殿)、方城、明樓和寶頂等。從起點下馬坊到金水橋為導引部分,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歷經600餘年依然儲存完好的神道石刻和金水橋以北的陵墓主體部分。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5公里的臨潼區境內,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於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營建。其巨大的規模、豐富的陪葬物居中國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 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佔地近8平方公里,建有外、內城兩重,封土呈四方錐形。秦始皇陵封土原高約115米,陵基近似方形,狀如覆鬥。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現存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個,範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銅車、馬坑、珍禽異獸坑、馬廄坑以及兵馬俑坑等,歷年來已有5萬多件重要歷史文物出土。1980年發掘出土的一組兩乘大型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萬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驚和關注,這些按當時軍陣編組的陶俑、陶馬為秦代軍事編制、作戰方式、騎步卒裝備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實物資料。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20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4年 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於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它始建於1703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約90年建成。 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山巒區四大部分。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園內建築規模不大,殿宇和圍牆多采用青磚灰瓦、原木本色,淡雅莊重,簡樸適度,與京城的故宮,黃瓦紅牆,描金彩繪,堂皇耀目呈明顯對照。山莊的建築既具有南方園林的風格、結構和工程做法,又多沿襲北方常用的手法,成為南北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佈著巨集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外八廟以漢式宮殿建築為基調,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築藝術特徵,創造了中國多樣統一的寺廟建築風格。文化自然雙重遺產武夷山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9年12月 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市境內,在市區以南約15公里,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景區面積約70平方公里。這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億萬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形成了奇峰峭拔、秀水瀠洄、碧水丹峰、風光絕勝的美景,古人說它“水有三三勝,峰有六六奇”,被譽為“奇秀甲東南”。 武夷山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南宋理學家朱熹在此居住40多年,設帳授徒,著書立說,被譽為“道南理窟”。而古越人的架壑船棺、漢代的古城墟、宋代的古瓷窯遺址和元代的御茶園等,使武夷山更成為人們訪古探奇,尋幽覽勝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現存面積最大、保留最為完整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區內峰巒林立,原始森林茂密,景色融雄渾、古樸、雋秀於一體,而且有著極為豐富的生物資源,被納入聯合國“人與自然”保護區。泰山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87年 泰山古稱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有“五嶽之首”、“天下第一山”之譽。 泰山風景以壯麗著稱。累疊的山勢,厚重的形體,蒼松巨石的烘托,雲煙嵐光的變化,使它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成為中國山水名勝的集大成者。泰山是天然的歷史、藝術博物館,泰山中軸線上現存各種石刻1800餘處,泰山岱廟天貺殿,與北京太和殿、曲阜大成殿並稱為中國三大宮殿,殿內有著名的《泰山神啟蹕迴鑾圖》,是一幅模擬封建帝王封禪巡狩的大型古壁畫。靈巖寺千佛殿內的40尊宋代羅漢塑像也很有特色。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之說,從秦皇漢武,到清代帝王,或封禪,或祭祀,綿延不斷,並且在泰山上下建廟塑神,刻石題字。文人雅士更對泰山仰慕備至,千百年來,紛紛前來遊歷,作詩記文。黃山風景名勝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0年12月 黃山雄踞風景秀麗的安徽南部,是我國最著名的山嶽風景區之一。風景區內重巒疊嶂、爭奇獻秀,有千米以上高峰77座。“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均海拔1800米以上,鼎足而立,高聳雲外,稱為“三天子都”。山中林木茂密,古樹繁多,森林覆蓋率達86.6%,有植物近1500種,動物500多種。 黃山美在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四絕”。黃山的歷史文化沉積豐厚,歷代遺留的寺廟、亭閣、盤道、古橋和摩崖石刻共200多處,散佈在名峰秀水之間,增添了不少古雅意趣。黃山腳下的歙縣、屯溪等地古蹟繁多,尤以明代徽派古典建築藝術著稱於世。峨眉山—樂山大佛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間:1996年12月峨眉山 峨眉山以優美的自然風光、悠久的佛教文化、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獨特的地質地貌而著稱於世。被人們稱之為“仙山佛國”、“植物王國”、“動物樂園”、“地質博物館”等,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 峨眉山也是一座佛教名山,相傳是釋迦牟尼身旁的普賢大菩薩顯靈說法的道場。它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並稱為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道場。由於歷史變遷,現在峨眉山景區內尚存十餘處古寺,如報國寺、萬年寺、仙峰寺、洗象池、金頂等。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峨眉山東31公里的樂山市,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是樂山最著名的景觀。樂山大佛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歷時90年大佛終告完成。佛像高71米,是世界最高的大佛。大佛頭長14.7米,頭寬10米,肩寬24米,耳長7米,耳內可並立二人,腳背寬8.5米,可坐百餘人,素有“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之稱。 大佛依凌雲山的山路開山鑿成,面對岷江、大渡河和青衣江的匯流處,造型莊嚴,雖經千年風霜,至今仍安坐於滔滔岷江之畔。樂山大佛具有一套設計巧妙、隱而不見的排水系統,對保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摺也有排水溝,正胸左側有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溼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防止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世界遺產詩詞楹聯

一徑竹陰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碧高低影
煙淡煙濃遠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東濟南大明湖)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江蘇蘇州滄浪亭)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嶽(安徽黃山)

有關我國的世界遺產的資料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遊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現存的長城遺蹟主要為始建於14世紀的明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遼東虎山,全長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寬4至5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蹟,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天安門,兵馬俑一起被世人視為中國的象徵。
長城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與埃及金字塔齊名的建築,還是人類的奇蹟。在遙遠的兩千多年前,是勞動人民以血肉之軀修築了萬里長城。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禦別國入侵,修築烽火臺,並用城牆連線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裡,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總佔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可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山海關。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千米,其中人工牆體長度為6259.6千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2.2千米。
“因地形,用險制塞。”是修築長城的一條重要經驗,在秦始皇的時候已經把它肯定下來,司馬遷把它寫入
《史記》之中。以後每一個朝代修築長城都是按照這一原則進行的。凡是修築關城隘口都是選擇在兩山峽谷之間,或是河流轉折之處,或是平川往來必經之地,這樣既能控制險要,又可節約人力和材料,以達“一夫當官,萬夫莫開”的效果。修築城堡或烽火臺也是選擇在險要之處。至於修築城牆,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關、八達嶺的長城都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有的地段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有“易守難攻”的效果。在遼寧境內,明代遼東鎮的長城有一種叫山險牆、劈山牆的,就是利用懸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為長城了。還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絕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說是巧奪天工。長城,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2001年06月25日,長城作為春秋至明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世界遺產的詩詞和楹聯

題福唐觀二首」杜光庭
盤空躡翠到山巔,竹殿雲樓勢逼天。古洞草深微有路,
舊碑文滅不知年。八州物象通簷外,萬里煙霞在目前。
自是人間輕舉地,何須蓬島訪真仙。
曾隨雲水此山遊,行盡層峰更上樓。九月登臨須有意,
七年岐路亦堪愁。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
暫熟爐香不須去,佇陪天仗入神州。
“樹紅樹碧高低影,煙淡煙濃遠近秋.”
明寫景,寫福唐觀周圍眾樹與楓樹參雜,煙霧繚繞的景象。
暗寫人生,寫悟性。這種遠近高低斑駁陸離的樹影和繚繞的煙霧,是秋的迷離,也是作者人生的迷離。“七年岐路亦堪愁”道出其對誤入歧途的迷離的人生的感嘆。既悟前事皆為“岐路”所以“不須去”,於是便“佇陪天仗入神州”陪佛修化,苦守青燈,歸入正途。
湖北武漢黃鶴樓聯:
擱筆題詩,兩人千古;
臨江吞漢,三楚一樓。
山東濟南大明湖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安徽滁縣醉翁亭聯: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
江西南昌滕王閣聯:
依然極浦遙山,想見閣中帝子;
安得長風巨浪,送來江上才人。
昆明黑龍潭聯:
萬樹梅花一潭水;
四時煙雨半山雲。
八 達 嶺
(明)徐渭
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
輿幢盡日山油碧,戌堡終年霧噀黃
居庸關二首
(清)顧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澗泉流鳥道懸。
終古戌兵煩下口,先朝陵寢託雄邊。
車穿褊峽鳴禽裡,烽點重崗落雁前。
燕代經過多感慨,不關遊子思風煙。
極目危巒望入荒,浮雲夕日遍山黃。
全收朔地當年大,不斷秦城自古長。
北守千官隨土木,西來群盜失金湯。
空山向晚城先閉,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鑾北口和寅甫學士韻
(元)王惲
翠華南下拂雲霓,駐蹕軍都漢苑西。
龍虎臺高驚峻絕,蓬瀛人老許扶攜。
九天日月瞻光近,萬國烽煙入望低。
佳節迎鑾得清賞,牛山初不羨東齊。
長 城
(唐)於濆
秦皇豈無德,蒙氏非不武。
豈將版築功,萬里遮胡虜。
團沙世所難,作壘明知苦。
死者倍堪傷,殭屍猶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誰為主?
縱使骨為塵,冤名不入土。
晚到八達嶺下達旦乃上
(金)劉迎
車馬兩山間,上下數百里,
縈紆來不斷,奕奕似流水,
鯨形曲腰膂,蛇勢長首尾。
我車從其間,搖兀如病齒,
推前挽復後,進寸退還咫,
息心固安分,尚氣或被指,
徐趨自循轍,躁進應履軌。
行行非吾令,柅亦豈吾使。
倦僕困號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慶得戾止,
歸來幸無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勞,村醅正浮蟻。
八 達 嶺
(明)徐渭
八達高坡百尺強,逕連大漠去荒荒。
輿幢盡日山油碧,戌堡終年霧噀黃。
登八達嶺
沈用濟(清)
策馬出居庸,盤迴上碧峰。
坐窺京邑盡,行繞塞垣重。
夕照沉千帳,寒聲折萬鬆。
北使長城
( 唐) 王無競
秦世築長城,長城無極已。
暴兵四十萬,興工九千里。
詠史詩·長城
(唐) 胡曾
祖舜宗堯自太平,
秦皇何事苦蒼生?
不知禍起蕭牆內,
虛築防胡萬里城。
續古二十九首
(唐) 陳陶
秦家無廟略,
遮虜續長城。
萬姓隴頭死,
中原荊棘生。
古築城曲
(宋) 陸游
築城聲酸嘶,漢月傍城低。
白骨若不掩,高與長城齊。
長城高際天,三十萬人守。
一日詔書來,扶蘇先授首。
杞梁妻
( 唐) 僧貫休
秦之無道兮四海枯,
築長城兮遮北胡。
築人築土一萬里,
杞梁貞婦啼嗚嗚。
杞梁墓
(唐) 汪遵
一叫長城萬仞摧,
杞梁遺骨逐妻回。
南鄰北里皆孀婦,
誰解堅心繼此來。
塞下曲
(唐) 常建
北海陰風動地來,
明君祠上望龍堆。
髑髏皆是長城卒,
日暮沙場飛作灰
相和歌辭·飲馬長城窟行
( 唐) 王建
長城窟,
長城窟邊多馬骨。
古來此地無井泉,
賴得秦家築城卒。
登長城
( 唐) 李益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長城
( 唐) 汪遵
秦築長城比鐵牢,
蕃戎不敢過臨洮。
雖然萬里連雲際,
爭及堯階三尺高。

詩詞和楹聯不能作為世界遺產來理解,因為只有漢語言才可以運用格律詩和楹聯。格律不能翻譯,所以不是世界通用。

詩句:

劉禹錫 【經檀道濟故壘】 萬里長城壞,荒營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猶唱白符鳩。

陳陶 【續古二十九首】 秦家無廟略,遮虜續長城。萬姓隴頭死,中原荊棘生。

王昌齡 【相和歌辭·從軍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亂邊愁彈不盡,高高秋月下長城。

楹聯:

一徑竹陰雲滿地 半簾花影月籠紗(北京頤和園月波樓)

樹紅樹碧高低影 煙淡煙濃遠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山東濟南大明湖)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遙山皆有情(江蘇蘇州滄浪亭)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嶽(安徽黃山)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一番晤對古今情 (成都 ... )

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

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物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