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以下全被送进毒气室!奥斯威辛集中营幸存者忆当年:一个巴掌竟让她捡回一命

Jan01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怎么可以泯灭人性到这种地步”,27日是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4周年,谈起当年的加害者,高龄91岁的欧辛兹基依旧义愤填膺,对当前欧洲极右势力的壮大更是忧心忡忡。

“南德日报”驻以色列记者佛德尔-施密德和德国摄影家穆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周年纪念日前夕出版了一本文字摄影集“不可置信的奇迹”,说的是25名纳粹大屠 ... 生还者的故事,欧辛兹基是其中的一位。

谈起写书动机,佛德尔-施密德说,以色列有一个协会,专门协助在集中营受到精神创伤的人。她2年前发现,还活着的生还者虽然愈来愈少,向协会求助的人竟不减反增,人数创下有史以来的纪录,引起她的好奇,“似乎年纪大了,记忆和情绪再也无法压抑”。

欧辛兹基(Rachel Oschitzki)出身捷克斯洛伐克的犹太家庭。1944年,14岁的她与家人被送到奥斯威辛(Auschwitz)集中营。火车一抵达,车上的人就全被赶进毒气室,走到半路一位医生突然叫住她,命令她去牢房,“ 他应该是看我还有力气,能够劳动,才救我一命 ”。

奥斯威辛的集中营又称灭绝营,二战期间至少有110万人在这里被谋 ... ,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欧辛兹基能活着走出来,成为世界上少数仍健在的奥斯威辛集中营生还者,还得感谢牢房内负责生活起居的大姐。

有一天,一名负责集中营管理的纳粹亲卫队成员走进牢房,问在场谁的年龄小于18岁,欧辛兹基心想,可以去上学有多好,正准备举手的时候,那位大姐突然狠狠甩她一巴掌,接着在她耳边轻声说:“妳从现在开始都是18岁。 ”

那一记耳光也救了她一命,原来18岁以下的人,后来全被送进毒气室。

1945年,战争快接近尾声的时候,欧辛兹基被送到军火工厂当奴工。随着敌军日渐逼近,纳粹为了湮灭证据,开始强迫集中营的囚犯进行“死亡行军”,谁走不动或脱队立即被射 ... 。她就这样每天走好几十公里的路,连续走了一个多月,最后被苏联红军拯救。

战争结束没多久,欧辛兹基有天在路上认出死亡行军时随队的纳粹亲卫队女队员,她们全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反观像她这样的集中营生还者,每个人都是全身脏兮兮。

欧辛兹基有3个哥哥和姊姊在集中营被谋 ... ,她当面质问这几位亲卫队队员为什么要这样做,她们竟回说:“我们只不过是听命行事。”“我当时真的很想对她们吐口水”,欧辛兹基气愤地说:“直到今天我还是不懂,怎么可以泯灭人性到这种地步。”

佛德尔-施密德和穆勒两人,花了一年的时间走遍以色列、德国和奥地利,亲自访问这些生还者。“这是他们的故事,我尽可能让他们自己说话。”

这25人当中,有人一辈子没说过集中营的经历;有人不愿被称作大屠 ... 生还者,只说自己是时代证人。还有不少人非常寂寞,原因除了老伴大多过世,也与他们战后逃到以色列,却不被以色列社会接受有关,许多人不但对他们在集中营的遭遇无法理解,甚至毫无同理心地问他们为什么不反抗。

这本新书的封面照片是1913年出生的范戈德(MarkFeingold),他是书中年纪最大的生还者,虽然高龄逾105岁,依旧保持幽默。

1939年,范戈德在奥地利被逮捕,身上的西装被没收,战争结束后才归还给他。当时的他瘦到剩下皮包骨,体重只有36公斤,当然不可能再穿上去,可是这套一路跟着他走过奥斯威辛等4座集中营的西装,竟然还是干干净净。说到这段故事,范戈德忍不住自我调侃:“ 还是彻底的管理最好。 ”

穆勒在德国以拍 ... 闻名,战后历任 ... 令人印象最深的肖像照几乎都是他拍的。二战才刚结束3年,他的父亲就送他一本亲卫队队员的口述历史,他从小对集中营的暴行就不陌生。

穆勒说,书中这些人,当年才10几岁,现在都超过90岁了,人数只会愈来愈少,他因此为这个出版计划投入相当多心力。穆勒现年78岁,“不可置信的奇迹”是他的第25本摄影集,也是他自认创作生涯“最重要的一本书”。

近年来,排外的右翼政党在欧洲崛起,改写各国的政治版图,连当年的加害者德国也出现一股庞大的极右势力。

“德国另类选择党”(AfD)在国内各地的支持率都超过10%。该党领导人极力淡化纳粹统治为欧洲带来的浩劫,宣称那12年只不过是德国一千年历史中的“鸟屎”,还称柏林市中心纪念被屠 ... 600万犹太人的纪念碑是“耻辱”,这番言论在国内外引起轩然 ... 。

这样的发展让许多大屠 ... 生还者感到惶恐不安,“不可置信的奇迹”书中有人预言,德国还会再发生一次大屠 ... 。欧辛兹基也一样忧心忡忡,不过她坚信,战后的德国有从纳粹学到教训,将来会继续坚持民主和人权的价值,长期来看极右政党在德国没有市场。

佛德尔-施密德在奥地利最重要的质报“标准报”(Der Standard)当过总编辑,她对战后的奥地利把自己视为纳粹的受害者,借口逃避面对这段独裁历史的责任相当不满。因此,她不只把发生过的故事记录下来,还询问生还者对现在和未来的看法,抱着教育下一代的使命感来写这本书。

佛德尔-施密德总结说,每一位受访的人传递的讯息其实都一样,那就是社会大众有必要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而且应该发挥道德勇气拒绝歧视的言行,“不要再让这样的事发生”;此外,民主和人权非理所当然,随时可能不保,有必要“时时提高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