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快结束时,丘吉尔为何打电报给罗斯福,称二战是“巨人之战”

Jan0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二战的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80多年了,人们在回顾这场战争时,往往把德意日三国首脑作为发起二战的元凶,而把朱可夫曼施坦因等二战名将进行成败比较,却将战争的最终决策者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置于在了幕后。

事实上,从一定程度讲,第二次世界大战,既是三巨头与三元凶斗智斗勇的大决战,也是正义与非正义两条阵线在战场上的正面交锋,是二战将美英与苏联抛弃意识形态分歧走到一起,也是二战将三个大国首脑齐聚在雅尔塔。正因为三人的重要性,1945年3月18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电报中指出,二战是美英苏三国首脑的“巨人之战”。

罗斯福,二战成就他连任美国历史上四任总统,也是他让美军走向世界称霸全球

在历史上,罗斯福是唯一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1933年,当第三帝国刚刚起步之时,罗斯福首获总统宝座,此时的美国正是千疮百孔经济萧条,经济大衰败的阴影一直笼罩在美国上空,人们渴望经济复苏和迅速崛起。而此时的罗斯福却敏锐地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通过与日本西欧等发展军火贸易,在世界各地战火弥漫的战场不断捞起第一桶金。

由于德国发起二战前,罗斯福将目光放在控制拉美等国家的矿产资源上,在国内又制定了中立法,客观上制约了罗斯福向外派兵的可能性。但当日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不断获得新的领地并对传统西方列强霸权提出挑战时,罗斯福骨子里却不甘于受制于中立法案的制约,在行动上已经开始向外展现强硬姿态。一方面,美国通过对日本进行贸易来往,以控制日本对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利益的侵犯,另一方面,罗斯福又与英法保持着持续的若即若离关系,并时刻关注着欧洲战局的发展。

因此,当德国闪击波兰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不仅从幕后走向了前台,更是加大了对轴心国的制裁力度,在国内不断发展的工业水平促使军工产品质量迅速提升,海陆空三军武器装备一跃成为世界领先。在世界,由于日本发起珍珠港偷袭促使罗斯福迅速解除中立国的束缚,1941年12月,美国名正言顺地通过了出兵法案,正式加入同盟国行列,美国在出兵出枪的同时,还通过租借法案从同盟国手中获得高额利益。

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的入列加速了二战的进度,也使美国从此称霸全球,是罗斯福奠定了美军充当世界警察的基础,也是罗斯福将美军名正言顺的派到了世界各地,一直到今。也正如此,他才连续四届获得美国总统,他是第一,没有第二。

斯大林,二战使他饱受争议也使他荣获最高统帅荣誉,将一个农业大国带向冷战强国

作为苏联十月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列宁的接班人斯大林,他在二战中的表现一直广为争议。首先是斯大林在德国闪击苏联前的消极防御思想广受诟病。由于斯大林对苏德友好条约抱有幻想,致使德军入侵前,苏军从上到下并没做好战斗准备,苏军西部边境军区以及基辅战役损伤巨大,可以说,这一系列战役的失利与他的指挥和布阵存在着非常大的关系。

在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都存在着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双方统帅部直接指挥部队,造成前线将领不能根据战场实际指挥战斗,这是战争初期造成战场伤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德军来说,由于元首的过分干涉,使进攻莫斯科战役时间延后和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对苏军来说,过分强调进攻忽视防御的后果给苏军带来灾难性的损失。

其次,没有二战,斯大林的最高统帅地位就不会这么稳固。他在战前进行的一系列针对红军将领的运动整顿,不仅造成二战时苏军缺兵少将,还客观上使苏军将领人人自危,在战场上因步自封。由于他实行了双重领导制度,致使德国入侵后,苏军边境军需仓库打不开,前线士兵赤手空拳打击德军。又由于他执行战时绝不后退政策,使无数士兵死于自己人的枪下。

但是,没有斯大林的坚持和沉着冷静,也就没有苏联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当德军进攻莫斯科时,斯大林特别渴望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虽然德军的炮火已经够得上克里姆林宫的楼顶,但斯大林面不改色继续阅兵并发表演讲,是他的领帅作用和坚强意志鼓舞了苏军士气,从这点看,斯大林作为苏军统帅当之无愧。

另一方面,苏德战争中,苏联军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是有目共睹的,如果没有苏军在东线的殊死抵抗和牵制70%以上的德军主力,就没有盟军成功登陆欧洲的可能,这也是苏军一直认为盟军登陆对二战作用不大的原因。

因此,虽然二战造成了苏联的巨大损失,却也凝聚了民心军心,把一个农业大国锻造成了一个工业强国,最后还成为战后的两大 ... 强国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讲,二战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苏联,也将斯大林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丘吉尔,二战最大受益者也是三人中最活跃的一分子,二战使他成也吉尔败也吉尔

如果把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三人放在一块比较,二战对于他们仨来说,受益最大的当数丘吉尔了,原因是其它二人在二战爆发时已经在位,只有他是在战火爆发时临危受命,也是没有参加选举就直接当上首相的唯一人选。

有人说,没有二战就没有丘吉尔战时领袖的荣耀,更不可能让他的才能得到施展的空间。纵观整个二战,英国扮演着一个英雄的失败者角色,每场战斗都有参与却都打得灰头垢面,每次行动都有英军的身影,却在最终落得个让人笑话的后果。

虽然二战爆发时,英国人并不想打仗,这也怪不得丘吉尔,他是个主战派也是强硬派,主要是前任张伯伦打下的绥靖政策底子,但丘吉尔却用个人的不屈不挠填补了这个不足。应该说,美英苏三国首脑中,唯有丘吉尔的印象给人们最深,原因就是他喜欢被人发现。

首先,丘吉尔旗帜鲜明与轴心国作战。还在没当首相之前,丘吉尔就因为反对张伯伦的消极妥协政策而闻名内外,当上首相后也是迅速发出抗战到底的决心,尤其是他擅长演讲的才能得到充分利用,他创造的V字手势也是盟军胜利的象征,一直流传至今。

其次,丘吉尔甘愿当绿叶不争高低。凭心而论,丘吉尔也有他自己的苦衷,英军在战场上打得稀里糊涂,后院里妥协派时有发难,但他却能四处逢源左右协调。在国内,他将一切为了战争放在首位,直到战后结束了,别人抢了他的首相位置,他还在为如何收拾战后乱摊子忙乎。在国际上,他几次亲自充当说客到莫斯科见斯大林,到美国见罗斯福,一面耐心解释盟军为什么不能开辟第二战场的事,一方面又通过租借法案为英国讨来军火装备。

再次,丘吉尔聪明反被聪明误,想投机取巧却搬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二战爆发后,丘吉尔虽然名义上支持苏联,实际上,从张伯伦开始,英国就想苏德打起来,好让德国祸水东移,包括德国与英国本土打得不可开交时,英国仍然在为非洲殖民地的事操心。但从整个战事开始,英军都在扮演着一个配角,除了蒙哥马利在北非打赢隆美尔可圈可点外,英军基本都在围绕着英伦三岛防空的问题上打得不可开交。

虽然丘吉尔左冲右突名利双收,但他在英国民众面前却没留下本钱,以至最终英国在战后收获胜利果实时,不仅没有获得应有的待遇,还欠下美国一 ... 债,他个人也落得让人抢走了首相之位。

从上面三点分析看出,是二战将三个不同国度的人召集到一起,也是二战使他们成为历史名人。而丘吉尔之所以说他们仨是二战巨人,就是间接地告诉人们,战争不仅需要无数将士冲锋陷阵,还需要象他们那样能谋善断的统帅。因此,当我们在想起那些战场上立下战功的将帅时,也不能忘了那些在幕后布局下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