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书法、绘画、瓷器样样精通,就是当皇帝不太行…揭宋代亡国之君的极品文青生活

Jan0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不知为何,不论中国还是台湾省民众,皆对中国历史的某些朝代抱持着一些刻版,譬如说以为清末皇帝都是无能废物,教科书上汉武帝的排版空间超大,就认为他是个好皇帝,或是觉得在外敌入侵时,喊主和的都是王八蛋......但比起接下来讲的误解,这些刻板印象都太low了,他的名字叫做赵佶,在历史又有个更具知名的称号──宋徽宗。

09.jpg

许多人对宋徽宗的第一印象很差,因为他在普通教科书上只留下了三项事迹:

1.亡国代言人:被金兵俘虏,亡了北宋。

2.子女超多:他生性风流、爱好美色,可以称得上是最会生育的皇帝之一,一生只活了54年,却生下了66个子女,比什么康熙、乾隆厉害多了。

3. ... 高强:尽管后宫粉黛三千人,还是满足不了他的欲望,总喜欢在月黑风高之时微服出宫,寻找 ... 。据说还和一代名妓李师师谈过一段感情。

如果只用以上三者来看,宋徽宗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烂皇帝,但历史总是多方面的,虽说他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在艺术方面,却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富艺术气质而才华横溢的皇帝,他对艺术的贡献,甚至千年以后的中国,以及被中国文化薰陶的日本和韩国。要是说自诩艺术评鉴高手的乾隆的艺术品味是50分,那宋徽宗肯定是一万分,他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更是无与伦比,他首创瘦金体,将“天骨遒美,逸趣霭然”的特殊品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又曾将艺术绘画并入科举取士之列,使艺术品味散播至下层阶级;而最为人津津乐道,当属花费大笔金钱研发颜色朴实的汝瓷,使中国艺术发展走向了“简洁美”的高LEVEL等级。

锋芒毕露的瘦金体

相信有不少读者都拥有被父母逼着学习书法的惨痛回忆,作者也一样,当时书法老师总说:“哎呀呀锋芒露出来的啦!书法讲求收锋而不露锋芒、低调内敛、韬光养晦!给我换张纸重写!”“锋”与“芒”都是古典美学的禁忌,中国书法讲“藏锋”,正是因为整个儒道的主流传统都不鼓励“锋芒毕露”,而是含苞待放、暧暧内含光,“锋芒毕露”是目中无人的象征,是要遭天谴的。当时我真总以为书法老师的正统楷书、行书字体才是真正的艺术,不知原来真正厉害的人,才不仿效别人的字体,而是自行开创出一派潮流。

宋徽宗的书法是北宋字体的代表,他自视自己为“天下一人”,不肯居于藏锋内敛的古老传统,刻意将藏锋、露锋、运转提顿的痕迹保留下来,形成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似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而内敛,连笔似飞而干脆等特点,最终,他开创了一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名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书法字体──瘦金体。

之所以叫做“瘦金体”,可不是嘲笑敌国金朝的意思。“瘦”的意思是笔墨紧窄而清薄,犹如柳树般飘然。而“金”是金属,是青铜,也是黄金。“金”与前者的“瘦”相反,坚若磐石,锋芒毕露。先秦工艺流行“错金”,在青铜器中预先刻上图画,在将熔化的金银倒入凹陷处,使颜色沉暗的青铜多了闪亮的雕花装饰,展现出“错金”之美。把“瘦”和“金”连起来,即是线条虽细瘦而飘然,华丽贵气而硬挺,两者看似截然不同,宋徽宗却能将其融合得白璧无瑕,这是其书法的奥妙之处。

瘦金体像走在危险边缘的禁忌恋情,使人着迷,也使人退却。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秾依翠萼,焕烂一庭中”,每一个字都是光的闪烁灿烂。宋徽宗把汉字线条做得锋芒毕露,极具个性,像作者我这种二流学家,有时会分不清楚颜真卿的颜体、柳宗元的体,但一见宋徽宗的瘦金体,却能一眼识出,可见其辨识度之高,称得上是宋徽宗的得意之作。

极致简约的汝瓷

品味的定义看似十分复杂,就好像喜爱打领带、穿西装的人般,你大可以说他很有品味,但如果找来一位穿着朴素T恤,却喜爱在空暇时间阅读诗词的人,你又该如何评价他是否有品味呢?其实,他们都有品味,在看似了无共通点中,都有一个共通点:不会依附于潮流。

宋徽宗不但不依附潮流,他还开创了一套宏观的简约艺术潮流。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以奢华、繁复为美,但宋徽宗偏偏不爱这味,他将所有调味料挑开,只留下物体最初的原味。而在简约艺术中,最经典的当属汝瓷。

世人流传着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说法,而在所有窑中,又以汝窑真品最为难得。时人说得好:“ 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汝瓷一片。 ”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它的珍贵。其实,汝瓷看起来平庸无奇,如果不读点书,可能就会把他与大卖场的廉价瓷盘搞混,但汝瓷背后包含着更加繁复的东西,比如他的思想理念,以及制造过程。如果读者有机会去台北游玩,不妨去故宫博物院寻找汝瓷,这是一个淡蓝色的瓷瓮,是宋代雨过天晴的颜色。宋徽宗把当时天空的颜色凝结倒了一个器物之上,使我们观赏汝瓷时,还能回想起千百年千宋朝天空的斑斓。

宋徽宗曾做过一个梦,在一次雨天后,宋徽宗打开了大门,踏着雨水徐行,在望向城墙外的天空时,他震撼极了,远处天空混有曾经猖狂一时的乌云,以及雨过天晴的天空蓝,两者交会一行,形成了一抹神秘的天青色,格外令人着迷。醒来之后,宋徽宗写下一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拿给工匠参考,让他们烧制出这种颜色。一时间,不知难倒了多少工匠,这种釉色非常难烧制,窑内的位置、温度、湿度,稍有不妥,都会影响到最终成品的颜色,具现代人考究,要烧制汝瓷,除了需要均匀加热外,窑内的温度必须持续维持在1200摄氏,属于半生烧,如果稍微过了,颜色便会由蓝转绿,价值性就不见了,当时没有温度计,只能目测观察火照,可谓险阻艰难。

窑工们苦心制造出数十至数百的青天蓝瓷,只能挑选出几个满意的瓷瓮上缴朝廷,而宋徽宗面对几个经严格筛选的汝瓷,竟然要求更严,仅有的几十个汝瓷,颜色稍有瑕瓷,便被宋徽宗大手一挥砸成粉碎,最终只有几个被留在宫中。(题外话:宋徽宗对艺术的坚持不只反应于此,曾有一次,他召名门画家绘画孔雀,画好时全场惊艳万分,只有宋徽宗频频摇头,原来,画家把右腿左腿的高低搞混了,从此侧面也可反映出徽宗观察艺术之细腻。)

如此严格筛选,留下来的汝瓷自然是洗如凝脂,天青犹翠,冰裂莹澈,器形巧致雅绝。现金留下的汝瓷仅有80余件(一说60余件),因数量稀少、做工繁杂,使汝瓷成为稀世珍宝,你可能会问:有多贵呢?201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展出汝瓷,最终以2.6亿港币购下,创下中国古瓷器的最高拍卖纪录。难怪乾隆掌政时搜罗天下奇珍异宝,最宝贝的还是宋徽宗时代那些吃喝拉撒的锅碗瓢盆。(题外话:乾隆是个文物破坏狂,竟然在汝瓷上面刻上甲乙丙丁等级,有的还分类错)

我们今天去故宫看汝瓷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边缘泛着淡淡紫光,有人说这里面加了玛瑙,也有人说是加了其他矿物,总之千百年来没有任何定论,他的技艺已经随着汴京的攻陷而失传了。

创立皇家美术学院推广艺术

徽宗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书画精品,还是北宋文化艺术发展的首要推行者。其中值得称道的就是对翰林书画院的重视。话说,翰林书画院并非宋徽宗所造,而是在宋初就已经设立,但宋徽宗却是将其带入巅峰的皇帝。

宋初以来,供职于书画院之人与其他部门相比地位颇低,就连服饰也与其他部门同等官员不同,简直是二流冷门官。但轮到大艺术家宋徽宗掌权后,他不仅提高了画师的政治地位,还积极推广艺术,将绘画考试并入科举取士之列。宋徽宗把很多心思都放在画院上面,设计了全套的课程计划和教学 ... ,还有招生、考试制度,简直就是皇家美术学院的古代版。

而且还模仿进士科出题取士,以优美的诗词为画题来测试画师,一方面促使他们重视与加强个人题诗赋词的文学素养,一方面也是有意提倡“诗书画”合一,让画师们的画境往高深层次提升。身为北宋最高阶层的艺术学院,翰林书画院等同于皇家美术学院,从里头出来的人都是一等一的人才,像是清明上河图的张择端、千里江山图的王希孟都是宋徽宗一手培养的人才,两幅作品皆被后世入选为中国十大名画。

现今世人的审美观类似于康雍干时期,有华而不实的弊端,譬如壮观的阅兵图、吸引眼球的美女图、或是近几年很流行的角色扮演(cosply)、还是颇为炫泡的皇帝印章,这些东西说不上有水准,也称不上是下流,而人家宋徽宗的艺术品味不同,这从他给翰林书画院出的考试题目就可以略知一二了,如“踏花归去马蹄香”、“竹锁桥边卖酒家”、“嫩绿枝头红一点”。

就前者讨论,“人骑着一匹马在开满花儿的树林中归返”能够理解,但“香”这个字就显得抽象了,要用什么意境来阅者一看到图画,便会联想到清花香气呢?这可难倒了天下的读书人,宋徽宗本人也翻阅了无数轴卷,才找到理想中的绘师:一匹骏马缓步而行,几只蝴蝶或前或后地飘舞着,着力于追逐马蹄。马蹄和蝴蝶,巧妙地表现了前一刻的“踏花”,而蝴蝶的追逐,又表现出了花儿的香气,化无形为有形,意境唯美典雅,增添了许多魅力和想像空间。

宋徽宗对画院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他既要求画师临摹他人的笔墨技巧,又要求独树一格;既要求画师必须保留最初的创意想像,又要求深入观察写生。宋徽宗有事没事就跑去翰林书院,亲自督导、抽考学生画画,如果谁敢在随堂考中画歪,绘师生涯必定嘎然而止。能在这种每天提笔磨墨的另类魔鬼训练下撑下去的学生少之又少,但也因此产出了许多艺术大师,如同中国十大名画中最年轻的作者王希孟,当时年仅18岁,经过书院半年的魔鬼训练后就创作出《千里江山图》这幅传世名作。同时,宋徽宗也对画院十分慷慨,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各式名画送到画院,供学生临摹效仿。

宋徽宗的历史评价

艺术在宋代的发展可谓极其鼎盛,画院画家享受文官般的待遇。虽然宋徽宗不理朝政,怠乱政治,最终导致金国南下灭亡北宋,但其毕生奉献艺术文化的理念,确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