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还保存的满语词汇和满族习俗

Sep04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至今还保存的满语词汇和满族习俗

  大多数满族人已经不懂满语了。不过,东北和北京地区的汉语方言中吸收了很多满语的词汇。

  满语称呼

  高祖母――达妈妈

  曾祖――翁库玛法

  曾祖母――乌库妈妈

  祖父――玛法祖母――太太

  父亲――阿玛(辽宁部分地区称“玛玛”)

  母亲――额默(辽宁部分地区称“讷讷”)

  公公――阿玛哈

  婆婆――额莫克

  伯父――阿牟其

  伯母――阿牟

  叔叔――额其克

  婶母――窝克

  丈夫――爱根

  妻子――萨里甘

  二妻――福七黑

  兄――阿珲,阿哥

  嫂――阿沙

  弟――兜

  妻弟――那雅

  子――追

  媳妇――尾伦

  孙子――窝莫罗

  外祖父――郭罗玛法

  外祖母――郭罗妈妈

  岳父――阿布哈

  岳母――额布喝

  姑――姑爸爸

  姨母――安布

  姨夫――安布玛

  舅舅――那克出

  舅母――额克出

  姐姐――额云,

  格格姐夫――额附

  妹妹――嫩

  女儿――沙里甘追

  女婿――霍其珲

  外甥――依诺

  朋友――姑出

  好友――色音姑出

  女友――诺库

  亲家――撒顿

  娘家――谈搀

  满语地名

  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的诸多地名是由满语的汉语音译而来。

  牡丹江(弯曲的河)

  张广才岭(满洲阿勒楚喀语,吉祥如意的山)

  松花江(白色的江)

  伊春市(皮毛之乡)

  呼兰县(烟筒)

  阿城(阿勒楚喀)

  绥芬河市(锥子)

  哈尔滨(晒网场,晒渔网的地方)

  佳木斯(驿丞村或站官屯)

  吉林(原名吉林乌拉,沿江之意)

  兴凯湖(兴凯:水从高处流下的)

  方言中的满语词汇

  埋汰(脏)

  嘎哒/疙瘩(地方)

  嘎拉哈(羊拐骨或猪拐骨,用于游戏)

  恩那(是、对、好)

  饽饽(糕点,后亦指饼干)

  个应(gèying)(使反感)

  萨其马:来源于满语sacima,原意为“狗 ... 糖蘸(狗 ... 为野果名)”

  白(bái):来源于满语baibi,意为“徒然”、“空”

  嬷嬷:来源于满语meme,意为“乳”、“奶”,转意为“乳母”

  克扣(kēkòu):来源于满语keike,意同汉语

  哈喇(hāla):来源于满语har,意为“刺鼻”,今意为食用油变质

  呵斥(hēchì):来源于满语hacihiyambi,意为“责备”

  勒勒(lēle):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leolembi,意为“谈论”,现转义为“空谈”

  抹擦(māsà):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macimbi,意为“舒展”,今意为将有褶皱的东西抹平

  磨蹭(móceng),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moco,原意为“迟钝”,今意为“繁琐缓慢”

  撞克(zhuāngke):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jangkulembi,意为“撞上邪祟”

  咋呼(zhāhu):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cahu,意为“泼妇”,现在意为不沉稳,喜欢大呼小叫

  胳肢(géj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gejihesembi,意为“搔腋下使发痒”

  邋遢(lātā,东北、北京发音为lēte):来源于满语lekdelakda,原意为“胖人随行”、“衣摆下垂”,形容人穿戴不整齐,不利索

  哨叨(shàodao):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sodombi,原意为“马步行不稳”,转义为“轻佻、不稳重”

  挺(tǐng):北方方言,来源于满语ten,意为“很”、“甚”

  克(kē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koikasambi,原意为“打架”,转义为“批评”

  敞开儿(chǎngkār):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changkai,意为“尽量”、“任意”、“随意”

  块儿亮(kuàrliàng):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kuwarling,意为“漂亮”、“美丽”

  摘歪(zāiwai):北京、东北方言,来源于满语jailambi,意为“躲”、“避”,转意为“闪身让开”、“歪”、“斜”、“斜靠”。

  该漏(gáilou):北京方言,来源于满语gaimbi,意为“要、取”,转意为“揩油”

  的瑟(dèse):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

  马马虎虎:北方方言,来自满语lalahuhu,意思是办事不认真,毛糙

  磨即(mòji):东北,北京方言,即磨蹭,来自满语moji,moduo

  个色(géshǎi):东北方言,北京亦称gélu,来自满语,意思是人(性格)特殊

  额吝(élìn):北京方言;和勒(héle),满洲方言,指衣物或者被子上的渍痕,如衣领上的汗渍。来自满语,波纹的意思

  满语单字

  嗻(je):为清朝时在下位者对主上的应答声

  喳(ja)贱。易…等

  阿尔萨兰(arsalan)狮子

  它斯哈(tasha)老虎

  伊汗(ihan)牛

  箍了马混(gulmahun)兔

  母督理(muduri)龙

  某林(morin)码

  骰应(sain)好

  多铎(dodo)胎儿

  阿库(aku)没有

  巴来伊(balai)放肆

  笔(bi)我

  保扭(bonio)猴

  叉虎(cahu)泼妇

  阿玛(ama)父亲

  哈哈(haha)男人

  呵呵(hehe)女人

  哈啦(hala)姓氏

  呵呵了库(hehereku)娘娘腔

  宜兰(ilan)数字三

  母色(muse)咱门

  那丹朱(nadanju)数字七十

  沙克沙哈丹敏(saksahadamin)上半身黑下半身白出生约一。二年的雕又名:接白雕亦为清名画家郎世宁所绘之画”雪点雕”之正确解释

  满族习俗

  在房前左侧靠近大门的地方设有索罗杆子。满族生活品和生产用具,有典型的绣花方枕、绣花鞋、乌拉鞋、旗袍(夹的、棉的)、取暖用的大火盆、存粮食用的土囤子,筛选粮食用的风车等。血肠、皮冻、酿肠、 ... 猪菜,在冬季大多数人家都涮锅子,主要用飞龙汤、野鸡汤、涮羊肉,味道美极了。在冬季又有各种炒、炖的干菜,都是秋天时晾晒后贮存起来的。有豆角、茄子、瓜片等,别有风味。春夏之季,每户人家都要做豆汁是用小米面和大豆面做原料,经过发酵产生天然的氨基酸,酸甜可口,堪称解署之佳品。

  有人认为满族人崇拜的是乌鸦,这不错,但这个崇拜是“乌鸦救主”的传说以后的事,是一种感恩性的崇拜,至多不过300余年。其实这个民族真正崇拜的是一处叫“海东青”的猎鹰。肃慎–女真之称就是肃慎语东方之鹰的意思。这种鹰“俊气横骛,英姿杰立,顶摩穹苍,翼迅北极,顾盼雄毅,飞腾灭没,旦寄巢于扶桑,夕刷羽于碣石”。它体积虽小,却不畏强手,以小搏大。战斗时壮如破敌,势如擒贼。正是海东青的这种杰骛神骏的品格,使它成为女真人、满族人心中的神鹰和民族的图腾。正是海东青英勇进取的精神。激励着女真人创造以2万人溃70万辽军的旷世战例,鼓舞着八旗兵以区区十万众君临中原的胆略。故言,海东青是深入满族人内心的原始崇拜。

  关东州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十七、八的闺女叼个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

  在玻璃没有广泛流行之前,窗户当然要糊窗户纸,这没什么可怪的。关里人窗户纸多糊在窗棂里,满族人窗户纸却糊在窗棂外。说怪不怪。关东地处高寒,冬天风沙特别大。窗户纸糊在窗棂里,每一格都成了一个受风的“口袋”,北风呼呼怒号,受气的“口袋”怎能招架得住?窗户纸糊在窗棂外,横七竖八的窗棂都成了“顶门杠”、“千斤顶”,支撑住窗户纸可挡住凛冽的狂风。东北严冬特别长,少说一年也有四、五个月,常下鹅毛大雪。窗户纸糊在窗棂里,每一格都是一个积雪的“漏斗”。满族家家烧炕取暖,室内外温差特别大。“漏斗”里的积雪融化就是一汪水,水泡湿窗户纸就要破烂脱落。窗户纸糊在窗棂外,窗棂把每格窗户纸都支撑成了平整的平面。大雪落在陡直的平面上自然立即滑落,窗户纸可保安然无恙。这样因地制宜,不仅不怪,实在科学。

  满族人酷爱抽烟,家家有烟笸锣。来客可以不敬茶,但却不能不敬烟。不仅老人抽,青少年也抽。不仅老婆婆抽,大姑娘小媳妇也抽。未出阁的大闺女就叼个烟袋锅,这不能说不怪吧!但这却有个始末原由。原来女真以前的先民,多以狩猎、采集为主要生产门路,常年与蛇蝎虫蚁为伍。吸旱烟不仅能驱蚊逐蝇,还能防毒蛇咬。不信,你试试看,最毒的蛇也怕烟袋油子。吸旱烟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和嗜好,还是保安保健的需要,久而久之,世代相传,形成了十七、八的闺女也叼烟袋的习俗。

  “养活孩子吊起来”。满族人婴儿出生几日后要上摇车。摇车又称悠车。用椴木薄板 ... ,刷上红颜色,绘制花纹,或写上吉利话。悠车用绳子拴上挂钩,吊在炕梢上方的房檀上。两侧前后系上四根皮绳,前后两根顶端各栓在铜环上,挂在横杆垂下的两铜钩上,来回悠动,使幼儿在车中安然入睡。妈妈边悠摇车边哼哼着满族摇篮曲:“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贝睡觉吧!狼来啦,虎来啦,马虎跳墙过来啦!”还可以腾出手来干家务活。孩子在均匀悠动中,渐渐入睡。

  长白山啊黑龙江,满族叶勒玛(人)的老故乡。老故乡啊三宗宝:人蔘、貂皮、乌拉草。“三宝”实际不能算乌拉草,应该是人蔘、貂皮、鹿茸角。人蔘:是名贵的药材,有延年益寿之功效。所以满族人把人蔘叫作长寿花。貂皮:野貂皮毛,其毛轻暖,为毛皮中最为名贵者,是吉林、黑龙江省东部诸山林的名贵特产。貂皮又以紫貂最为名贵,清朝把它列为重要贡品,一般百姓不得穿用。鹿茸:属名贵药材,其性能既有通经活络祛风寒的奇功,更有养血补气滋阴壮阳之特效。鹿茸长于牡鹿头顶两侧,关东盛产梅花鹿和马鹿。为获取鹿茸,鹿成了八旗和满族行猎的主要猎物。除鹿茸外,鹿浑身是宝,在清代、鹿茸、鹿尾、鹿鞭、鹿筋、鹿心以至鹿肉,皆为贡品。采参、捕貂、猎鹿,不仅是满族早期经济生活的重要门类,它对于满族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四十年代以后,男式旗袍逐渐废弃 ... 了,女式旗袍又进行了改进,由宽袖改为紧袖,由宽松肥大型改为紧身贴腰式,由卷领改为立领,由普通一律镶边改为有的不镶边等等,改进后的旗袍更美观了。款式多样化了,有敞衣、衬衣,两截衫和掩襟的,有琵琶襟的,有十三太保钮扣式的;还有不带袖子的长褂;有褂览儿。面料档次也提高了,有绸缎的,有织丝绵的,有丝绸的等等。颜色种类也非常繁多,有的素雅,有的鲜艳。就说红颜色也有好几种,正红、绎红、桃红、粉红、枣好、杏红、樱桃红等;粉色也有荷花粉、水粉、玫瑰色等;黄色有正黄、明黄、杏黄;绿色也较多,如:老绿、豆绿、墨绿、菜绿、浅绿等,五颜六色,应有尽有。所用钮扣也十分讲究,普通的基本上用青缎算盘疙瘩或凿铜扣,讲究一些的,则用各颜色的玻璃扣子,也有用镀金、钻石、珍珠扣的,更为美观,做工也非常精细。旗袍,领口适合脖子的屈伸而用立领;袖子上肥下瘦,胳膊运转举放方便;腰身肥瘦适体,一个筒下来,外用钮扣,脱穿都方便;下边开禊小,避免露出裤腿,站立、行走既方便又利落。改进后的旗袍,女人穿上之后适体大方,表现出了线条的曲线美,婷婷玉立似出水芙蓉,非常漂亮。

  一、满族人早年的家谱大都运用满汉两种文字。汉族也有家谱,但决不用满文。

  二、满族人对父母的标准称谓为“阿玛”、“额娘”。民间称谓为“玛玛”、“讷讷”。1949年成立后出生的满族人多数也称父母为“爸”、“妈”了。

  三、追宗朔源其祖籍都源于两地,一是部分女真人在前金未随完颜部进关,一直在此地居住,问其祖籍,他们便回答是坐根满族,也有的人回答我们八辈子之前就是坐地户。二是大部分满族人都于乾隆、嘉庆年间从北京迁来拓垦戍边的,问其祖籍,大部分人便回答:“北京顺天府宛平县辘辘把街、朝帽胡同”。也有少部分人直接回答:“祖籍是长白山”的。因为长白山是满族的发祥地。

  四、八旗是满族集政治、 ... 、生产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八旗即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除坐地满族外,每个满族人都编入八旗组织之中,因此上年纪的满族人都能回答自己的旗籍。未入旗的汉族人,没有旗籍。“旗人”管汉族人称为“民人”。

  五、辛亥革命后,满族人复音老姓虽然都已冠以单音汉姓,但大多数都不忘祖先姓氏,或靠口传,或写于谱书。满族在有八大姓:即佟、关、马、索、齐、富、那、郎。以上八姓,谓之从龙八户。这八大姓氏满族复音老姓分别是:佟即佟佳氏。关即瓜尔佳氏。马即马佳氏。索即索绰络氏。齐即齐佳氏,但也有姓喜塔拉氏的。富即富察氏。那氏属以部冠的姓,属叶赫部的则是叶赫那拉氏,属辉发部的则是纳喇氏。以上两个满族复音老姓改汉单音姓名都姓那。郎即钮钴禄氏(也有直接姓钮的)。还有肇、金、洪、即爱新觉罗氏。舒姓即舒穆禄氏。祖姓即萨克达氏。费姓即费莫氏,章姓即章佳氏。南姓即纳拉氏。董即董鄂氏。赵即西林觉罗氏,也有姓爱新觉罗氏或伊尔根觉罗氏的。郭即郭洛罗氏,敖即敖济氏,戴即达尔充阿喜氏。何即赫居里氏。纪即锡玛喇氏。唐即他塔拉氏。汪或王即完颜氏。杜即都善氏。苏即苏尔佳复氏。奚即锡克特礼氏或奚沙氏。张即张佳氏。孟即英尔哲墨克勒氏。曹即索绰罗氏。杨即易穆查氏。陈即陈佳氏,吴即乌苏氏。伊即衣察氏等。

  六、满族人尊西,因为西方象征至贵和首要,所以满族人将祖先神龛(神板和祖宗板)供奉于西墙之上。而多数汉族人祖先供奉于北墙下供桌上。

  七、满族大多是随顺治入关,满族人说成是随龙入关。清朝时旗人的男孩下生后就登记在册开始吃俸禄,因为八旗“全民皆兵”,多有为开拓疆土,奠定我国版图的战史,什么萨尔湖之战、随龙入关、平定三藩叛乱等等,都一代一代往下传,后人不忘祖先的业绩。

  八、东北满族,大多“随龙进关”又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重新拔回东北,屯垦戍边,安家立业。

  九、满族广泛流传并且世世代代传颂本民族的《长白仙女》等传说和关于老罕王(努尔哈赤)脚下七个红痦子,乌鸦大救驾、义狗救主,怎样挖捧槌,怎样起兵伐明,建立大清国等口碑文学,并以此作为本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十、满族妇女,因男人出征争战,家里生产生活等,所有出力气的活计和事务,全由妇女承担,所以满族妇女不裹脚,全是天足。满族老太太,把“疙瘩鬏盘”在头顶上,穿带大襟的布衫或旗袍,系裤脚,腰揣手巾,手拿长杆大烟带,给人以干净利嗦的感觉。

  十一、满族人忌食狗肉,忌用狗皮用品,忌戴狗皮帽子。满族人家都愿意养狗,但绝不 ... 狗,只能在狗自然死亡后,找个合适的地方深埋。这些不是什么宗教信仰,而是为了对狗的报答和纪念,因为在满族民间留传着“义狗救主”的传说。还有满族的祖先依山傍水,是鱼猎民族,在狩猎生产中,狗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狗非常忠于主人,无论家贫与富,看门护院,围猎警卫,都忠于职守,所以满族忌 ... 狗和忌吃狗肉等。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过去的满族人家,西屋除有南北炕外,还有条窄西炕,俗称“万字炕”。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不敬。满族人家忌提马鞭者、穿孝服者进屋,如果这种人有事,只能把人叫到外边说话。

  十二、年龄销大的一些满族人,在表示同意、赞成、答应时都会随口而出“嗯呐。”如果让别人干什么或取什么东西、办什么事、表示要赶紧、加快速度就说:“吗溜的。”满族人管馒头、花卷饼子等干粮都统称为“饽饽”。管糕点、点心叫“萨其玛”。管抹布叫“搌布”。满族人管人蔘叫“棒槌”,管上山采人蔘的人称“放山人”。管打猎称“打围”。管大衣叫“大氅”。管肮脏叫“埋汰”,管屋内的间壁墙叫“排叉”,把做什么不认真的玛唬说成“喇唬”,管不勤快不整齐不利嗦说成“懒散”(应读成阴平lansan),管打扮称“扎咕”。管今天说成“今儿个”,明天说成“明儿个”,后天说成“后儿个”,大后天说成“大后儿个”。管老鼠叫“耗子”,管相互说话叫“唠嗑”。管什么时间说成“多暂”。管蜻蜓叫“玛螂”。管猪的大腿股骨叫“哈拉巴”。管猪羊的腿关节骨叫“嘎拉哈”等等。

  十三、满族人家来贵客,由男主人按辈份,对等陪客,女主人必须热情周到的站立服务。将饭桌放好后,先请客人坐正坐(上坐),而且必须当着客人面将桌子再擦一便,然后才能摆好碗筷,先上四个压桌碟,接着才能两个两个的上菜,菜必须是双儿,绝不出单儿。用好菜好酒待客。必须是满杯酒半杯茶。吃饭时用上碗给客人盛饭,而且只能盛大半碗。待客人将自己碗中的饭要吃没时,及时往碗里续。满族人家在春夏季节普遍都做豆汁,当作饮料,面食较讲究的有粘豆包、甜饼子、黏糕。豆面卷子、锅出溜儿(也叫牛舌饼)等饽饽。春种夏锄时候的主食大多是粘豆包、黄面饼子、黏糕再配上苞米或小米水饭。腊月初八都喝“腊八粥”,并用“腊八粥”祭祖。用“腊八粥”供于果树。过去满族人家下盘酱,就是现在做大酱,也都是在农历的四月初八或四月十八下酱。满族人家都渍酸菜。

  十四、满族人以干净利嗦而著称。满族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生活、工作的室内外环境很讲究,对装饰、家具、物品等摆放,要求很严格,那种东西摆放在哪,约定俗成,不能随意乱摆乱放,满族老人说:“什么玩艺儿放在哪都要有个地方”。这个“地方”意思是说什么东西都要有自己的位置,不能无规矩,杂乱无章,随便乱搁。比如:西墙不准贴有人儿的画儿;西墙不准挂不值钱的摆设,都要天天擦得鋥明瓦亮。穿的鞋子不允许放到炕以上的位置。男女穿的裤子、裤头不能挂到人头以上的位置。被褥要叠的整整齐齐。炕面、屋地要始终保持干净利亮、扫地的条帚,绝不允许放到炕上。锅碗瓢盆每餐用完都要洗擦得干干净净,并在碗架里摆放整齐。房、屋、院、杖讲究严实、四至、利落,绝不能粪草连门,散乱无章。正房、厢房、畜棚、厕所布局是有规矩的,不可随意乱建。门前栽柳树,房后栽杨树,不能颠倒。满族人的办公室、桌、椅、板凳摆放规矩,桌面上的物品要始终摆放整齐,其它物品摆放都井然有序,一进屋就给人以干净利嗦之感。否则满族人就会笑话你太“懒散”。其它民族了都很讲究卫生,但没有满族人那些定律。

  十五、满族人的礼节。满族素有注重礼仪、尊老爱幼,讲究礼节之风俗。日常生活中,满族人对长辈毕恭毕敬,在过去无论是贫富人家还是官宦、平民,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就是每天早晨起来,晚辈要向长辈请安,行磕头礼或打千。新岁卑幼见到尊长必长跪叩首。就是小孩子们平日在家玩时长者来此也必须肃立请安,长者走后方可再玩,否则要遭家长打 ... 或训诉。小辈人到长辈家,无论年岁多大,虽然是贵客,也只能坐于旁坐。不管在什么场合遇到长者大坐,小辈或儿孙们都不能与长辈人并肩同坐,而在一旁垂手站立。如途遇长者,必须鞠躬垂手问好。如和长辈相遇或同行,必须先请长辈先行自己跟随其后。如果晚辈因事外出或上学一定要叩问父母,待得到恩准后方可动身,否则不可先行。

  外出归来不可先进自己屋内,必须先禀告长者以慰亲心,获准后方可叩谢回房休息。如果晚上回来,也要先去看望长者,如果长者已安睡,悄悄进屋,以手伸到褥子下边试其炕凉热,如过凉或过热,都要采取一定措施后,然后才能自己去休息。

  过大年时,晚辈无论男女,都要给长辈磕头,族内的外家人,小的要给长者行打千礼,新结婚的媳妇在大年三十儿晚上必须穿戴一新,挨家挨户给族人中长者拜年装烟,而且行跪拜大礼,长者或以钱以物赏给。这在满族人中是非常严格的礼节规矩。

  满族媳妇不能和公婆同桌吃饭,而孙子和孙女则可以。媳妇要垂手站在桌头待老人和孩子吃完饭漱口后,媳妇还得给公婆装完烟,然后才能将饭菜拣到自己屋去吃。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话是真的。

  姑娘外出回家也要给长者行礼请安,女人及日常所用之礼皆请安,做法是微低头,两手握空拳顺两腿处自然下滑,双膝微曲。但姑娘给母亲、奶奶、姥姥等长辈请安必须头顶其胸,表示更亲近的大礼。如果平辈相见,无论男女都各用拥抱肩礼,一般兄弟姐妹间相见各用贴面礼,朋友则用擦肩礼。

  满族人家来客,如果长者不在家,只能男孩陪客。否则就是对客人的不尊敬。例如外祖父来了,按礼只由祖父或父亲相陪,但都不在家,就只能由外孙子相陪,就连祖母都不能上桌,其坐次是外祖父盘腿坐正位,外孙子在左侧炕边耸拉腿而坐。

  满族人待客礼节也很讲究。如果是长者来则先请安,然后给客人让坐,用温水打手巾,让客人擦脸、漱口、再装烟倒茶,做饭时锅、碗、瓢、盆、勺子相磕不能出声,否则是表示对客人不欢迎。吃饭时将桌放好,请客人坐正位,然后先用平均干净的搌布当客人的面再将饭桌子擦一遍,接着摆上四个压桌碟,然后再摆吃碟和筷子。摆筷子时不当着客人面墩齐,要将筷子整齐的放在吃碟右侧,粗头向外,细头朝桌子中间。上菜时,一回上2个菜,总菜数要成双而不出单。四季待客的饮食有别,夏取凉、冬用热,春秋凉热要适中,要以礼相待,对客人远接远送。

  满族人对人名的称呼,也很讲究。对长辈不准称名道姓,如称名道姓会叫人训斥“没大没小,不懂礼貌”。见到长辈必须按亲戚或按辈份该叫什么就叫什么,然后请安。见到平辈或晚辈,只能很有礼貌地称名而不道姓,然后再说话或办事。例如:见到或招呼胡振华,只能叫振华你怎么怎么样,而把姓舍去,以表示尊敬重视对方。

  随着时代的变革,满族人的礼节变得简化多了,但在部分满族人家特别是满族聚居之屯,有些礼节规矩还是很讲究的,尊敬长者的风俗,随着“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会更加发扬光大。

  满族人的祭礼

  满族人最崇拜自己的祖先,在诸多祭礼仪式中最重视祭祖活动。通过祭祖活动维系家庭、宗族关系;促进家族团结和睦;弘扬宗族传统家风启迪后人;提倡孝悌敬老的人生伦理观念;为诫族人守法持家爱国,光宗耀祖。下面就祭祖礼仪做以介绍。

  一、祭祀种类

  祭祖之礼可分为凶礼和吉礼。凶礼祭是丧礼中的祭祖之礼,其对象是新丧的亲人;吉礼中的祭祀即平时岁节序和其他特殊时日进行的祭礼,对象是始祖以及其他各代祖先。依时间节序分类,有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节、七月十五、中秋节等,这些节不一定都祭,但春节必祭。依地点分类,有户内祭和户外祭。户内祭比较简单,小家门户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节在自家室内即可祭祀;户外祭有墓祭和庭院祭,墓祭一般都在清明节、七月十五、腊月二十三前后几日,庭院祭一般是宗族大户大型祭祖活动。有些宗族大户设有家庙的(祖宗祠堂),大型祭祖仪式要到家庙举行。除时节岁序祭外,还有选择祖先生日、殡日、授功日祭祀的,家族中发生重大事件也可择日祭。

  二、祭祖的规制

  (一)家庭为单位的小型祭祀活动,一年中重要节日要祭。宗族大祭一般五年一次比较适宜。

  (二)常用祭器有:鼎、香炉、香盒、椟、盘、碗、烛檠(蜡台)、酒杯等。一般家庭不能设鼎。祭器要专用、要清洁,用过一次要仔细清洗、整理,专门收藏起来,不挪作他用。

  (三)一般家庭祭品种不宜过多,因为祭台不会太大,摆放多了也不协调,设四、六样即可。祭品以当时节日食品主,最鲜美食物,新制做好的食物、家人没吃前先放入祭台。春节祭品要有黏糕、馒头为好。宗族大户的型祭祖仪式要献牧牲( ... 黑色猪一口)。

  (四)不能穿家常便服,更不能衣冠不整。大型祭祖活动族人穿戴要新、洁、美、最好着民族服装(旗袍大褂),女子头上要戴一朵花。

  三、献牲仪式规划

  具体过程是:①献牲前担一清水,不回头、不换肩、不落地,一直到祭台前,用碗舀一碗前桶的水放在祭台上,备领牲用。②献牲时将猪抬到祭台前,猪头朝北,背向东,腹向西侧祭台。猪嘴不能绑,不能抓猪耳朵。③领牲时由族中长辈老人主持,将碗备用清水倒入猪左耳(左耳向上)。猪叫、耳动则为领牲,族人全体下跪三叩首(为叩一遍头)。④叩头毕 ... 猪,屠者右手持刀,单腿跪地,另一人搅血(用秫秸棍)也要单腿跪地,然后把血放到清洁地方。⑤脱猪毛与肢解,先将猪正脊鬃毛留一小块不退(约拳头大),其它部净毛后,再将猪胴体肢解八块(头、尾、每半分前醋、腰排、后酋)。⑥献白时,先将留小块鬃毛处带一块白肉切下用盘装好放到祭台上,再将“八块”合对于祭台前一板案上,头朝祭台,背向上,左前腿下肢解下放入猪嘴嘴含上,猪头再用漫肚油(摘肠时包肚子外层脂肪)盖上。族人全体三叩头(叩二遍头)。⑦叩头后,撤掉猪肉煮熟。⑧献四盘时,将煮熟白肉、血肠、肝等四样摆到祭台上。

  四、祭祖程序

  一般家庭小户年节祭祀活动程序比较简单,不须有什么仪式。有家谱的先将祭台清扫干净。然后焚香,悬谱(请神),再摆放供品、叩头祈告;无家谱的可在室内设一位置(西侧),设祭台摆放供品、焚香叩头祈告。

  宗族大户祭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筹备阶段,家族中选出有威望、有文化、对家族史比较了解的5–7人,组成筹委会。要兼顾家族几大支系都有代表,选出总指挥、秘书长,然后其他人员都分配角色。召开预备会,确定祭日,祭祀地点、参加人员,准备祭品(购猪等),设置祭台,理清各支系几年来出生、取进、出嫁、死亡情况。做出支出花费预算,提前通知到全体族人等。第二阶段即正式仪式的前一天。①续写家谱和谱书。家谱是历代祖先名录,从上次祭祖到本次祭祖,这几年间长辈年长者故去的可续写谱上,晚辈即使故去多年也不能续谱,必须长辈没有在世者后,晚辈先故去的最年长的才能上谱。活人辈份大的也不能上谱。续写家谱执笔者要跪写:续谱书是从上次祭祖到本次祭祖几年来,各支系出生男孩取进门媳妇,按支系续写谱书上,有的家族出生的女孩也可写在谱上。②除续谱外,族中文人还要研究确定不同辈份用“字”认辈,依辈行礼。③审核、祭词(祭文)及其他准备情况。④祭室祭台及场地的设置。在庭院西侧正中设一简易祭室西壁设谱悬壁(悬谱用),在室内正中摆放祭台,宽1米,长2米,用红布罩上;简易室两侧设对联、横额、横额下挂三面白色挂笺;场地要宽敞清洁,在简易祭室前两侧设置八旗,黄旗右一、镶蓝旗左一。第三阶段,即正式祭祀仪式。祭祖仪式主持人非常重要,他关系到祭祀的庄重、神秘性,影响着族人情绪。清朝前期都要请萨满神主祭,主持祈告、颂祭文等,清嘉庆以后,萨满教走向衰落,请萨满神的逐渐减少,家族多选本族中长辈有威望有文化的族长主持。请神、领牲、颂祭文、献供品等重要角色均选族中长辈进行。具体仪式可分八步。

  1、正点鸣罗击鼓(单锤重声数次),主祭人宣布祭祖仪式开始:燃放鞭炮,奏欢快曲调。

  2、有文化、有威望族人宣读祭祖方案,家族简史、相关要求。

  3、请神:点燃蜡烛(白色)、焚香、悬谱,敬献供品8–10样,(身着彩装格格8–10位,端供品送到祭台前,由族中长辈接过摆在祭台上)。奏请神曲。

  4、献牲:由族中长辈领牲。族人三叩首(一遍头)奏敬献曲。

  5、颂祭文:由族中长辈宣读祭词。奏敬献曲。

  6、献白:全体族人三叩首(二遍头)奏敬献曲。

  7、献四盘:由8位格格送上,长辈接过摆在祭台上。奏敬献曲。

  8、送神:焚祭文,族人三叩首、收谱。奏送神曲。同时放鞭炮,毕、族人食祭肉。

  以上祭祖 ... 规则多以镶蓝旗祖传规则为例,兼吸满族祭礼理论。

  杂说

  满族用品

  满族的摇车是育儿的专用工具,是因民族习俗而演变来的,因游猎,而且又要确保幼儿的安全,所以把摇车挂在树上,使孩子安然入睡;方枕也是满族人民独创的生活用品,比较规范,区别于其他民族。

  满族食品

  满族的食品,特色较浓。主要是以炖菜为主、猪肉为主。主食以粘食为主。具有色、香、味全的特点

  满族祭祀

  主要是对祖先的崇拜和敬重,同时在祭祀时填写家谱,使族人都能够知道自己的族源、族系和辈份。使族人都有尊长的好习俗和不忘祖先的好思想。

  满族服饰

  满族的服饰称之为旗袍。旗袍又分单袍和棉袍,还分通常旗袍和宫中用旗袍。根据地位的不同、家庭条件的不同,所以材质也不同。

  满族婚俗

  满族的婚俗比较有讲究。有三日婚之说。皆为媒约之说,通常是用三天来完成的,比较有特色,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

  满族射箭

  满族人民是一个游猎民族,精于骑射,所射箭的功夫非常,无论男妇都很娴熟。

  满族宫廷舞

  宫廷舞其主要的步伐是吉祥步,舞姿庄重、稳健、大方,是庆丰收、庆功过程吵可少的,后来发展到宫中表演。

  满族萨满

  满族的萨满舞是北方民族共同的信仰。在一个家族中,萨满是很有地位的,他是人与神之间的使者,主持家族里的一些重要事务和操作某些仪式,如婚丧等等。

  满族拉地弓

  拉地弓是满族人民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检验运动员的臂力。

  满族民居

  满族的民居分为四合院,而且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烟囱在外,有明柱、窗户是马格子的,室内又分南北炕和万字炕,还有排叉子,特色鲜明。

  满族称谓和礼仪

  旗人间的称谓,因人而异。多是以名上第一字为姓。如某人名祥某,若是一般平民百姓,则称祥子;若是商号老板等稍有头脸的话,则称祥爷,若是当个一般的小官则称祥老爷,官至知府,同知一流的则称样大老爷;官至道台以上的则称祥大人;若是官至极品,当个宰相、大学士、军机大臣什么的,则称为祥中堂了。

  官员间的称谓也各有所循,同知,州县等官见了上司自称卑职,知府对上司自称卑府,道台对上司自称职道,藩臬对上司自称司里。上司对下属不能呼名字,称之曰“老兄”,自称兄弟,但下公事时,在札示渝贴上,则称之曰“该府该县”,但口头上则呼之曰“某大哥”。其他如大臣对皇帝的称呼,大臣间的相互称呼,对太监的称呼,对宫女的称呼等,还有许多分别。

  满族是一个重礼仪、讲文明的民族。清代有“八旗人家重礼法”之说。对长辈有呼必礼,父母斥责不还口。长幼有序,尊卑分明。对老人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晚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5天见着长辈就得打千。“出必告,返必面”。所以人们常说“满族人规矩大”,这种说法不算为过。“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平日,同居的晚辈人要“晨昏定省”,就是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

  “满洲见人以曲躬为礼,别久见则相抱。近以抱不雅驯,相见与别执手,年长垂手引见,少者仰手迎焉。平时则立掌平执,相抱者少矣(杨宾:《柳边纪略》)”。

  一、满族日常礼节

  满族日常礼节是请安和打千。请安为小礼,就是垂手站立,鞠躬问安。打千就是请大安,单腿下跪,同时口中问安,这种礼节介于作揖和下跪之间。女子打千之礼,就是头微低,双手相交贴于左侧小腹前,膝下蹲,同时唱诺:“请某某安”。

  抱腰大礼是满族中最亲密的大礼,常用于至亲的人久别重逢、重要宾客前来或重要的外交场合,这种礼节不分男女,都可施行,以表示亲昵。其形式是,右手抱腰,左手抚背,并互相贴面。这种礼节虽然隆重,但是受汉族儒家等级制度的影响,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废弃取消了。在各种隆重的场合,遵照尊卑长幼的秩序一般使用跪拜礼。

  待客和做客之礼。在满族人家做客,如有长者,则必须请到上座,(www.lishixinzhi.com)由父兄接待,其他人站立侍候;晚辈到长辈家中,虽为客人,也要坐在下首。妇女在炕上做活,见到长者进屋,不便请安时要行抚鬓礼,即以右手抚摸三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平辈女子也经常使用这种礼节互相致意。现在这个抚鬓的动作经常出现在满族宫廷舞蹈中,十分优雅妩媚。

  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进步,满族人之间的礼节早已简化,晚辈对长辈行鞠躬礼,平辈之间行握手礼。但是在满族习俗浓厚的人家,妇女还行“半蹲礼”。

  二、各朝妃嫔制度

  清崇德改元,五宫并建:清宁中宫皇后、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衍庆宫淑妃、永福宫庄妃。顺治十五年,采礼官之议:干清宫设夫人一,淑仪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宁宫设贞容一、慎容二,勤侍无定数;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议定而未行。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曰景仁,曰承乾,曰钟粹,曰延禧,曰永和,曰景阳;西六宫:曰永寿,曰翊坤,曰储秀,曰启祥,曰长春,曰咸福。

  三、贵族称谓

  正宫皇后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固伦格格,品级相当于亲王;嫔妃所生之女,封公主,称和硕格格,品级相当于郡王;亲王之女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之女封县主,称多罗格格;贝勒之女,封郡君,亦称多罗格格;贝子之女,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之女,封乡君,称格格。

  清宫的制度,后宫等级: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至于亲王和郡王的妻子,原配当然是福晋,侧室就是侧福晋。

  福晋要皇上封,侧福晋也要在内务府存有玉碟。

  皇贵妃这个封号只在清朝有,其它的朝代中是没有这个封号的。

  清代的皇子、皇女,其称谓常不称名字,而以其排行称呼之,文献上称之为齿序,如称为皇几子、几阿哥,尤其是皇女,入关后根本不称名,只称皇几女、几公主。但在史籍、档案等资料中,同一人,其排行第几,记载又有很多不一致之处,颇为混乱。而清代的皇子、皇女又与政治相关,如参政、立储、继位及某些重要事件,常会提到几阿哥、皇几子;皇女之联姻、某些事件,也会提到皇几女、几公主,资料记载之混乱,给研究带来很大不便,甚至出现张冠李戴现象。如康熙皇帝嫁给漠北土谢图汗部蒙古的那个公主,就有四公主、第六女两种称呼,导致文献上的错乱记述;康熙帝之子胤禛,既称皇四子、四阿哥,又有皇十一子之排行,有的学者便据此而论析胤禛篡位改遗诏问题。《清史稿•皇子表》也有将皇子排行记错之处。本文对此做点考证工作,希望能对清代皇子、皇女相关事件的研究,及这类人物传记、史表的撰写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对认识清代满族之宗法观念及其变化,也是有意义的。

  四、康熙帝及以前之皇子、皇女的排行与称呼

  中国古代,人名的称谓既有名字,又有排行性称呼,在排行性称呼中,有的不计夭殇者,只将成育者排行,称他们为老大、老二……,有的将夭殇者也一并计入排行。实际情况还要复杂些,因为有的子女在未成年以前已计入排行,以排行称呼之,虽夭殇,并未将其排行性称呼取消,比他(她)小的子女仍接续他(她)排序。本文为行文简洁,将这种个别情况也归入两种称呼中,姑且称第一种排行法为成育者排行法,称第二种为统排法。

  具体到清代爱新觉罗皇家子女,《玉牒》中所记,努尔哈赤的子女没有夭殇者,仅以所记成育者按年龄大小排序称之,记为第一子某某、第二子某某……,第一女、第二女……古代婴幼儿夭殇率较高,努尔哈赤的子女不可能没有夭殇者,显然这是清入关后的顺治十七年首次修《玉牒》时,因距努尔哈赤子女出生之年代较远,无法作出全部统计,只将成年者记入,并以他(她)们出生之先后,记其排序。

  自皇太极称帝后的崇德三年八月,清皇家制定人口登录制度,由礼部负责,并命宗室子女“每得一岁,将其年龄、名字记于档册交来”。这种档册登录,为以后皇太极的子女将夭殇者也记入《玉牒》留下了素材。清入关后于顺治九年设立宗人府,皇家人口登录制度正规化,此后,《玉牒》所记皇家子女也更完整,排序也更准确。

  顺治、康熙两朝,皇室子女在日常实际称呼时,并不是按计殇统排法,而是以成育者排行。如顺治皇帝的皇子,《玉牒》虽记为:第一子牛钮(或作钮钮),顺治八年十一月生,3个月后夭殇。第二子福全,顺治十年生,后来封裕亲王,康熙四十二年51岁时亡故,而福全的弟弟康熙皇帝在这一年为福全所作的碑文中,则称其为是“皇考世祖章皇帝之长子”,可见是把夭殇的第一子钮钮排除在外,把成年的第二子福全称为长子。

  康熙皇帝的子女,日常称呼都是按成育者排行法,只是个别未成年者,因在世时已定排行称谓,死后未再取消,计于成年者之中,如第十一子胤禌、第十八子胤祄、第十九子胤禝,及第十二女都属于这种情况。

  满语小考

  东北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共处,互相影响,逐渐融合。所以,东北的满族在语言上早已习惯用汉语,一些满族语言词汇也被各族人民所用。这里我们搜集一部分,供读者参阅。

  一、人物称谓

  翁古玛法:满语,曾祖。

  阿玛:满语,父亲。

  沙里甘居:满语,姑娘。

  依兰格格:三公主,或三丫头。

  阿沙:满语,嫂子。

  额娘:满语,母亲。

  道耶玛发:满语,受尊敬的老爷爷。

  阿浑德:满语,兄弟。

  哈哈济:满语,小小子。

  赞汉追:满语,小姑娘。

  哈哈:满语,男人。

  喝喝:满语,女人。

  玛法:满语,对祖父的称呼。

  爱根:满语,对丈夫的称呼。

  哈哈朱子:满语,对小孩的称呼。

  额附:满语,女婿。

  赛音:满语,好,“赛音哈哈”即“好小伙子”。

  昂阿西:满语,寡妇。

  额云:满语,姐姐。

  穆昆达:满语,族长。

  萨尔干:满语,妻子。

  阿木哈:满语,岳父。

  阿哈:满语,奴隶。

  额真:满语,主人。

  勃极烈:满语,大首领。

  沙拉干居:满语,媳妇。

  达:满语,老爷。

  贝勒:满语,部族首领的意思。

  沃尔霍达章京:满语,沃尔霍达即人蔘,章京是官职名。

  沃克托西:满语,大夫、医生。

  察玛:满语,巫师。

  罕阿玛:满语,父王。

  二、数字及计量单位

  曷术:一。

  朱:二。

  衣朗:三。

  对言:四。

  孙查:五。

  倭我:六。

  那打:七。

  甲工:八。

  乌永:九。

  壮:十。

  贪吾:百。

  铭牙:千。

  土墨:万。

  央:两。

  三、动植物名称

  噶哈:乌鸦。

  乌勒间:猪。

  押拉哈:豹。

  他司合:虎。

  尼叶赫:野鸭子。

  爱罕:驴子。

  科齐克:鸽子。

  阿尼:大雁。

  恶尔河打:人蔘。

  纳秦:海青。

  奇穆尼:青麻。

  激哒:矛、扎枪。

  必贴黑呼辣米:读书。

  巴尼哈:谢谢。

  喀不他米:射箭。

  牛录:队伍。

  波罗盖:人的膝盖。

  嘎玛遮:来取。

  哈拉巴:猪后上的髌骨。

  爱新:金子。

  果勒敏箭:长哨响箭。

  嘎拉哈:猪、狗、鹿的距骨。

  满洲:原意是“吉祥”或“英明”。

  星星布达:小米饭。

  提留:东北方言,悬空提起来,即惦挂的意思。

  苏苏布达:高粱米饭。

  常伦杆子:神杆。

  跟包的:运送货物押车的。

  显了怀:怀孕。

  牛录:八旗的官员,原意为箭主。

  布特哈:渔猎的意思。

  铳:像枪一样的火器。

  传膳:传旨开饭。

  萨满:巫神。

  腿儿喉:死亡。

  必贴墨:书。

  信:毒药。

  花伤:纸。

  砚洼:砚。

  喳:是。

  铁板子:柴禾。

  爱星:金。

  济哈:钱。

  参:即赛音,好。

  哈什:仓房。

  目克:水。

  托:火。

  小进:农历十二用没三十日的年头,不足三十天的月份。

  佛绦:祭祀用品,包米骨子糊上五彩纹,插在杏条上。

  料子:棺材。

  贵勒赫:杏子。

  额必合:貉子。

  毕牙达户:一种小鱼名。

  沙鸡子:野兽,又名“沙半斤”,其肉清香。

  沃尔霍达:人蔘。

  扎克达:松树。

  野鸡膀子:长大了的薇菜叶子。

  伊罕:牛。

  年息花:又名满山红、达子香。

  臭供:鸡。

  老等:鹤。

  卷毛凤、豹花狗:马名。

  老抱子:老母鸡。

  雪团花:骏马的名称,白马。

  伊勒哈穆克:野草莓,原产于黑龙江山野中。也有人管它叫高丽果。

  布呼:鹿。

  姑娘儿:东北一种野果的名称。

  玻璃棵子树:柞树。

  日吉纳:杜鹃花。

  四、生活用语

  山音:指好的意思。

  档文:指文字。

  曷黑:指不好的意思。

  托星:指“铜镜”。

  布达哲妹:吃饭。

  威呼:小船。

  烟立哲夫:吃肉。

  窝稽:森林。

  布达松总:米汤。

  领牲:祭天,把酒灌入作为祭品的猪耳朵里,猪耳朵一动,就表示天神接受了祭祀,称为领牲。

  奴勒恶米:喝酒。

  打千:施礼,亦称请安。满族男子与同辈和长辈见面时的一种礼节。

  阿而乞恶米:喝酒。

  巴图鲁:勇士、壮士。

  布缩哈:酸菜。

  牙哈:炭。

  毕:有。

  阿库:无。

  亮红朵子:开花。

  筲:一种较小的水桶。

  谙达:伙计。

  拜央:富。

  呀打:穷。

  黄面团子:用黄米面蒸的粘豆包。

  达哈:大衣。

  亚玛:人。

  突:坐。

  安母巴:大。

  星星布达:小米。

  衣立:立。

  鸭波:走。

  根呐蜜:去。

  粟粟布达:高粱米。

  方圆:土地财产。

  念想:纪念。

  弗立米:行。

  朱:来。

  平其塔:安静、美丽意思的转音。

  唐阿里:快乐的意思。

  凉板儿头:满族贵族妇女的一种发式。

  得多蜜:睡。

  该:要。

  该辣库:不要。

  法拉:爬犁。

  萨齐玛:满族饽饽名。类似芙蓉糕。

  鸟打蜜:买。

  温嗟蜜:卖。

  月子:箭靶。

  打哈哈:开玩笑。

  参达:领头的挖参人。

  尼亚玛:人。

  满族大秧歌

  满族大秧歌在着装、扭舞形式和演唱内容上,都与汉族秧歌不同,经过改造的满族秧歌,反映了满族的风俗、礼仪、狩猎和战争的内容,扭起来火爆、热烈、豪放,体现出满族人民粗犷的性格。

  满族秧歌是以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为主的民间艺术,形式多种多样,一般可分为“地秧歌”、“寸子秧歌”、“高跷秧歌”等。在这几种秧歌中,最常见的是“地秧歌”和“高跷秧歌”。

  秧歌的人数以十几人、几十人、数百人不等。领队的叫“煞公”,煞公是满族官员打扮,身穿红战袍,外套黄马褂,头戴红缨帽,斜挎腰刀,他是大秧歌队中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秧歌队的人身着“旗标”,以区分八旗的旗色。在秧歌队中分“上装”和“下装”。扮演女角色的为上装,用鲜艳的绸缎被面当裙子,头戴用彩纸扎成的“山花”,左手舞彩带,右手舞彩扇。扮演男角色的为下装,下装的打扮比较随便,有的斜披彩带,有的腰缠腰铃,手持两根金钱棍。金钱棍是不足一米长的木棍,两端中央嵌铜钱数十个,上下左右舞动,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满族秧歌非常讲究“走阵”,走阵要大方、朴实、对称、美观,既体现出千姿百态的舞姿美,又能展示队形的巧妙变化。阵形有葫芦阵、龙门阵、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各村寨的秧歌队就热闹起来。不分年龄辈分,人们披红持绿,手舞彩带和彩扇,脚步灵活,舞姿优美,令人叫绝。在那惊天动地的锣鼓声中,伴着喜庆欢快的小喇叭,人们尽情地扭,撒欢儿地跳,反映了满族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自大年初一起,秧歌队要挨家拜年。各家敞开大门,鸣放鞭炮表示欢迎,主人还要在院中摆放茶桌,准备茶点。秧歌队进院后要拜茶桌,施请安礼,以答谢主人,然后扭秧歌或演出节目。

  如果两队秧歌碰在一起,除了拉秧歌队的车老板施碰鞭礼外,秧歌队的领队还要互相施礼,其动作有卡肩、对膝等,礼毕,锣鼓齐鸣,唢呐高奏,两队秧歌互相用“编蒜辫儿”的阵形穿插而过。这时,两队秧歌队的队员都憋足了劲儿,扭出各自的风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