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Oct05

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什么

时间:2019/10/05 13:18 | 分类:唐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太宗被称为

唐朝时,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表现出北方各民族和西域首领对唐太宗的尊重。北方最早以游牧民族为主,在他们的传统里尚武,性格比较强悍,“可汗”这一称呼最早是用于对部落首领的尊称。

松赞干布求亲图

发展到后来,只称呼所有部落总首领为“可汗”或者“大汗”,各个小部落首领只称为汗。但是游牧民族对于自己强劲的敌人或者自己臣服的人也称作“可汗”,他们崇拜强者,所以太宗才会被他们称为“天可汗”,表达他们对唐太宗的认可。

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不仅仅是因为他 ... 能力强,少数民族之所以如此尊重太宗,大致是因为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 不单纯的是为了打仗而打仗,他打仗的主要意图是收复,不仅要收复地皮,还要收复人心。他一直允许少数民族居住在唐朝土地上,不歧视他们,他们可以做生意,当官,参与 ... 做的所有生产和生活活动,受到了公平的对待。唐太宗还把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帮助发展藏族文化,大力团结了藏族族和汉族的民族关系。所以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是因为他实行良好的民族政策,才会受到各民族的尊重。

“天可汗”是对太宗的尊称,也是各个民族人民对他的肯定,这也说明他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仅仅是这一个尊称就能看出他的政治能力很强。

唐太宗年号

唐太宗是唐朝的时期的皇帝,唐朝最鼎盛的“贞观之治”便是由他创立的。而之所以是贞观之治,是因为唐太宗的年号――贞观。

唐太宗图片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观”二字,就是取自于《易经・系辞下》中的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万物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我们应当顺应这规律的发展。因此,“贞观”大概就是顺应规律的意思。宋朝理学家朱熹在解释这句话的时候说:贞,即正;观,即示。“贞观”即正示,这里朱熹要我们正示的就是社会自然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唐太宗的确在正示历史,正示社会的发展。

唐太宗定年号为“贞观”,大概就是因为他深知顺势而为的道理。在唐太宗后来对国家的治理上,处处体现“贞观”二字的含义。唐太宗即位后,以史为鉴,吸取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顺应民心,推行了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福泽百姓,使得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更设立谏官一职,虚心纳谏,魏征便是当时著名的谏臣。唐太宗勤政爱民,他执政期间,甚至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现象。

盛唐风貌我们无法想象,只知道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在当时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更有多国使节来访,周边藩国上供,唐朝也成为当时的“天朝”,唐太宗更被称为“天可汗”,后人将这段时期称为“贞观之治”,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唐太宗擅长什么书法

唐太宗 ... ,亲自参与了唐朝的建立,更主导了著名的玄武门兵变,开创了“贞观之治”,成为千古一帝。这样一位帝皇,我们不禁想象他笔下的字该是如何的苍劲有力,霸气凌厉,但是事实上,唐太宗更钟爱行书,行书相较于楷书而言,不那么正式,相较于草书而言,又不那么潦草,但是方便实用,又不失美观,是集楷书的艺术性和草书的快速书写的特点于一身的书法字体,因此,行书也叫行楷,或者行草,端看你下笔更偏向于哪一种字体了。

唐太宗图片

史料记载唐太宗 ... 之书初师承于隋之书家史陵,又常常与当时的书法大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后来看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爱不释手,唐太宗的书法字体也渐渐地向行书发展,而因为唐太宗更喜欢行书,所以大力的发展和推崇行书,使得当时的行书盛极一时,奠定了行书在今天书法史上的地位。唐太宗本人也是一位行书的大师,但是传世的作品较少,至今流传的仅有《温泉铭》、《晋祠铭》等。更值得一提的事唐太宗将《温泉铭》用来刻在碑文上,这是第一次将行书用于碑文刻字,为行书的使用 ... 开辟了新的领域,唐太宗为行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为一代帝王,在书法上自然需要很高的造诣,虽然他流传的作品不多,但是从这仅有的作品里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出 ... 在书法所下的功夫。

唐太宗论弓矢

“唐太宗论弓矢”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纪》,其中有关唐太宗的部分是司马光记录下的有关唐太宗的治国理论和历史故事。本文通过唐太宗与臣子讨论弓箭的好坏,以表明自己即使作为帝王,也不能看到了解国家的每一件事情,知道自己做的是对是错。

唐太宗图片

一日,唐太宗对教太子读书的官员萧璃说:“我年少的时候喜欢射箭,有很多的弓箭,收集了天下最好的弓箭拿来狩猎。后来我将我收集的弓箭给制弓箭的师傅们看,制弓师傅却说我收集的都不是好弓,我问他为何?师傅说,一把好弓,木心要直,射出的弓箭才会直,如果木心不直,射出的弓箭怎么会直?至此我才明白,我再熟悉弓箭,也有不知道的地方,治理国家也是这样,我虽然是皇帝,可是并不能细致入微的去了解百姓的需求,去了解边关军队的需求,更不可能知道这天底下的每一件事情!”

唐太宗论弓矢后,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员几乎都与唐太宗交谈过,以方便唐太宗了解百姓的生活状态,和自己政治上的得与失。而从唐太宗论弓矢这件事情上我们也能了解到 ... 不但是明君,爱民如子,更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学习,进步和改善,用这样的方式治理天下,难怪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也难怪唐朝会成为中国历朝历代最繁荣昌盛的朝代。

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全心全意辅助太子,不止一次提醒太子,让太子小心提防 ... ,然而太子并没有放在心上。接下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玄武门事发,李家兄弟相残。

魏征像

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 ... 诘问魏征为什么要挑拨他们兄弟关系,其实是想让魏征承认错误祈求宽恕。但是魏征死硬到底,一副宁死不屈的架势。 ... 才发现魏征刚直不阿、忠心耿耿,觉得魏征是个人才,并重用他。魏征感激 ... 不 ... 之恩,开始全心全意辅佐 ... ,并且敢于直言。

贞观之治时, ... 评价魏征:“尽心於我,献纳忠谠。”意思是说,魏征忠心耿耿,为了国家献出良策, ... 现在的功绩,有一大半是魏征的功劳,魏征不愧为“千古之名臣”。

后来, ... 又说:“当政者应当像尧舜禹学习,做一个明君。自从我重用魏征,天下太平,边境安稳,百姓富足,可见魏征是多么忠益的人。”

贞观19年, ... 亲征边疆,损失惨重,死伤上千, ... 非常懊恼并叹息说:“如果魏征在世的话,他就不会让我去打仗,哪里会损失如此惨重?”

后来魏征病逝, ... 悲痛欲绝,失常对身边的人说:“魏征去世,我就少了一面镜子啊。”并留下传世名言:“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这句话在生活中对我们也很有帮助,多听取别人的遇见,对提高自己十分有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