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Oct30

不求甚解

时间:2018/10/30 13:40 | 分类:小故事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不求甚解

  感悟精选一: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一词出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文中说五柳先生,(其实是作者本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实,持这种领悟态度的人很多,想想我等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只是我等碌碌无名之辈,不值一提。而历史上在领悟上“不求甚解”,却建立丰功伟绩的,大有人在。

  据记载:诸葛亮与徐庶等四人一道游学读书,徐庶等三人对问题要求必须要精熟,而诸葛亮只是大略知道就行了。原文是:“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诸葛亮的领悟 ... 是能够读更多的书,知识面更全面,因而,诸葛亮建立的功勋,其他三人是没法比拟的。

  《史记》也对项羽“不求甚解”的领悟态度作了描述:“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竟学就是不好好领悟,不完成学业,项梁是项羽的叔父,史料没提及项羽父亲,项羽一向跟着叔父学武艺、学兵法,学剑并不好好学,学兵法也只是学到“略知其意”就不肯再学下去了,是典型的“不求甚解”。《史记》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弟子已惮籍矣。”这是说项羽的身高“八尺余”,大概相当于此刻一米八以上的大个,臂力过人,吴中当地的“小哥”没人敢惹项羽,项羽大概是小哥中的“大哥”。

  项羽在二十四岁时即跟随叔父抗击强秦,消灭了秦帝国的主力,是推翻秦朝暴政统治的主要力量,自立为“西楚霸王”,最终在垓下一战兵败 ... ,在中国历史上绘上了光辉悲壮的一页,死时才三十二岁。两千年来,项羽一向是不畏 ... 、英勇善战的英雄典范,为后人称颂。

  西汉武帝时的霍去病,两千年来更是青年人、爱国将领的偶像与楷模。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外甥,深得武帝的喜爱,十八岁就用心随军参战,那一年霍去病带领八百壮士,敢于远离大部队,长途奔袭,斩敌两千余人,大获全胜。在随后短短的四年里,霍去病六次带领部队深入敌后,从最初的八百人、一万人,到之后带领五万精兵,运用自我的一套 ... ,长途奔袭,大迂回战术 ... 的匈奴措手不及。前后共斩敌十一万多,俘获四万多,匈奴狼狈逃窜,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了豪华宅第,但霍去病却拒绝说:“匈奴不灭,何以家为!”这是何等豪言壮语!两千年来为历代名将所引用,三国时的赵云和宋代名将岳飞,都以前用这句话谢绝皇上的赏赐,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彰是一员武将,也以霍去病为榜样,曹操要他的儿子们领悟《诗》、《书》,但曹彰不愿念书。《三国志》记载,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这位曹彰也是只愿驰骋疆场, ... 敌立功,对领悟也是不求甚解,但带兵镇守一方,也建立了必须功勋。:

  霍去病可惜在二十四岁那年因病去世,英年早逝,甚为痛惜!最初,汉武帝欲教霍去病孙、吴兵法,但霍去病回答道:“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意思是:“打仗就应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适宜了”。看来,这又是一位不学兵法,不求甚解的“军神”。

  以上是不学兵法,不求甚解,却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战神。但还有一位熟读兵书,却兵败被 ... ,因他差一点亡国的的将领,这就是战国后期的赵括。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和名将廉颇齐名的赵国名将,赵括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少时就开始领悟兵法,谈起 ... 来,天下没人能比过他,一次和他父亲谈起兵法和用兵之道,赵奢也难不倒他,赵括在赵国已是出名的 ... 理论家,但是赵奢并不以为儿子赵括优秀;并断言:“赵国不能任命赵括带兵,如果必须让赵括带兵,那么,给赵国军队带来失败的必定是赵括!”赵括的母亲对此不明白,赵奢说:“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意思是:用兵是生死存亡的大事,而赵括看做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党员个人总结)

  秦军与赵军对峙长平时,赵奢已死,是老将廉颇在指挥抵抗,但由于秦强赵弱,廉颇几次失利后坚守不出,按说在这种状况下,秦军是急于求战的,他们远程消耗不起。但秦军使用反间计,使赵王撤换了廉颇,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秦军佯装失利后撤,给赵括一点甜头,引赵括到一狭窄地区,切断粮道,包围了赵军四十多天,射 ... 赵括,俘获赵军四十余万,并全部坑 ... ,只放回了二百四十个年小的孩子,赵军前后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差一点灭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可叹赵奢的话不幸言中了,古语说得好:“知子莫若父”。

  咱们姑且把赵括受到良好教育,有知识、懂理论,视作有文凭,有学历。而把项羽和霍去病等“不竟学”看作没学历,没文凭。当时汉朝还没有实行科举制度,项羽、霍去病甚至包括曹彰他们这些性格的人,也不是领悟的料,让他们进考场无疑赶鸭子上架,也肯定“名落孙山”,说他们没文凭、没学历并不冤枉,这样比喻就应是切合实际的,像项羽的文化水平大约正像他自我说的那样:“书足以记名姓而已”也就是说项羽只能写写自我的名字而已。但这有“学历”的败军辱国,这没“文凭”、没“学历”的反倒驰骋疆场,建立丰功伟业,其中道理不是就应让咱们深思吗?汉武帝能慧眼识英才,破格提拔人才,这就是大汉帝国强盛的原因,而赵王图虚名,只看学历,不识人才,最终赵国灭亡也是必然的。

  注:本文并没有贬低学历和文凭的意思,也不提倡不学知识、不竞学、浑浑沌沌过日子,但文中所述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其中道理,还是由读者来评说。

  感悟精选二:

  不求甚解

  自从与文字结上缘,从没间隔这么久没写文章。有几篇小文都中途停下,就连“欠帐”的约稿也仅开了头就封存起来了。客观上总给自我找理由,工作生活太忙碌。我想原因只能从自身中寻找了,其实是自我有些麻木,有些冷漠,甚至有些自暴自弃。

  几年前我就记录过:春意真得恼人,我的文思似乎也断了。我是钟爱春天的,因此我在秋冬就开始向往春天,纵使是青涩,也足以点染冬日的萧瑟。我终究总是和春天擦肩而过,刚刚序幕就到了尾声。

  我意识到自我仍是一个悲观的写作者,秋天或冬天才是我语言上的故乡。只有在这样的季节,那些低缓、忧郁、甚至有些悲凉的曲调,才能与我的内心的节拍琴瑟和鸣,它们有着共同的调频,在秋冬季节,我接收信号的潜质个性敏捷,因此一个人的歌唱显然是自由而无忌的。汪曾祺说:“散文过度抒情,不知节制,容易流于伤感主义。我是期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我深以为然。每当自我作文的时候,却屡戒屡犯,可见是多么执迷不悟啊。

  我不得不承认,总将心注入其间就会使自我疼痛得不行,去年的春天我就对自我说:不好再写了,再不好写了。仿佛文字是一切的罪魁祸首,停下笔也停下了疼痛。但是停笔没多久就有了想写的欲望,知道越是想停下来,越停不下来。笔在那个时候会象决了堤的洪流,奔涌之势锐不可挡。只好原谅自我:能堵的时候则堵,不能堵的时候则疏,算是对自我整个发条式的生活某一处毫无原则的怜爱。因此,就这样,任由笔和笔下的文字一有再有、一书再书。长的、短的、悲的、喜的,是一段写一段,成一章写一章。这时候的文字,时刻花的最少,动人之时最多。

  几年来,有一个不变的习惯,只要打开电脑,无论是看书或写作,我都会进入一个语音聊天室,一边忙着手边的事情一边听聊天室里播放出来的音乐。一个网络里“熟悉”很久的兄弟姐妹,每次遇到她总会主动发给我一声你好,我也会礼貌地回复一个笑容,然后就各忙各的。相识就应近三年了,文字交流很少,更别说声音了。但却是很熟练的兄弟姐妹了,比如聊天室里传出来的音乐,一听就知道是她在为大家服务。前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登陆的时候只有她在,她停止了播放著的音乐,拿起麦克风问我是否有时刻,于是,就有了咱们相识以来的第一次交流,第一次知道她一向是我的读者,钟爱读我的文字,钟爱在文字中与我欢喜与我忧,从我最初发文章的情感空间到蓝山到美文再跟踪到我此刻的博克,她说了很多话,末了她说:叶子,为什么要撕裂自我的伤口给大家看?问得好,我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知道,写出来,至少当有一个理由:是怕一个人承担不起,想着,有兄弟姐妹一块儿撑撑,那个世界就不容易很快倒塌。你看,我到底,只著了件坚强的外衣;我到底,象水做的,尽管能无所不在、无孔不入,却一有风浪,就要倒下去。你看,我原来这么弱,原来这么不堪一击。(加薪申请)

  如果一切就止于文字,生活也是文字的游戏,那么这世上就会少了许多的烦恼。但并非如此。因此,读过了,是兄弟姐妹的,就会有担心,就会有关切。有的会用心劝解,有的还要忍着不说。比如蔚蓝在越洋 ... 那头哽咽话语里的关切;比如静相拥而泣的陪伴;比如忙碌的CD耗时费神成章成篇的劝解;比如从外地赶来看慰的兄长;比如一个个兄弟姐妹的 ... 长谈;还有那么多默默关注关切的眼神……应对这些,我都不能由著自我的性子沉陷,我无法镇定自若!

  我务必开口,在能够说出来的时候说出来。我多么想能够弥补——弥补我失色时带给兄弟姐妹的不安,弥补我惊慌时带给兄弟姐妹的不妥,弥补我伤痛时带给兄弟姐妹的难过,也弥补我总象个小孩带给兄弟姐妹长不大的担心。

  可惜一切的一切,都是无法弥补的。那么就学学女娲,练好石头补天。

  在检阅旧作时,前者让我顾影自怜,毕竟有过细腻真挚的感情。后者让我常常自惭,那些时尚的文字昙花一现,只剩下干枯的花瓣,让人怀疑,它以前是否真的绽放过。

  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情绪让我左右为难,一会儿自怜,一会儿自惭。有些在纸刊公开发表过的文字是否是过眼云烟,沉入心底的却是那些无法篡改的情绪文字。我知道有些允许珍藏,有些务必抛弃,我虽然隐藏了一些疼痛的文字,却无法删除一些记忆,在那些青葱的时光中,让我无法否认这些片断在我的性命里以前那么真切地存在过!

  我让自我先告一段落,期望在一个崭新的日子另起一行。然而文字和渴望总是背道而驰,写作就越写越少了,愈写愈纳言。

  一个兄长对我说:要坚持写下去,要跳出自我来写作,让另一个自我含笑看叶子在写作。

  到底要发生些什么事?我才能够站在什么样的海岸,让我俯瞰沉在海底的自我?

  感悟精选三:

  不求甚解亦完美(经典语录励志)

  李商隐的诗,绮丽飘忽,意象奇特,诗句中隐藏着无人能破解的故事和情感。他的那些文字、那些典故和独特意象编织出来的诗句,给人震撼的美妙享受和心灵的纯洁洗礼。

  《锦瑟》是一首奇诗,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迷。千百年来,无数人解释和揣测过这首诗。有人认为此诗咏物,而那物便是一把古琴,即锦瑟,充满了古典美;有人认为此诗怀人,是对恋人的思念,而锦瑟可能是个人名;有人认为此诗是诗人自伤生平,是对人生的感慨和回忆,人生如琴瑟,旧曲作罢,新曲又起,曲终人散,空余怅惘。对于这首诗的解释众说纷纭,尽管没有一种能说服众人,但是这一点也没有影响到人们对这首诗的喜爱。全诗字字珠玑,那些用典故勾勒出的诗句,幽邃如精灵轻舞,庄生梦蝶,杜宇化羽,沧海珠泣,良玉生烟,这些神奇的传说中,有浪漫的翔舞,有哀伤的冤魂,你能够在这些文字中尽情驰骋,去想象去品味诗人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绪。

  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才华,创造了人类文学宝库中最耐人寻味的文字。他们用最简练的语言,最美丽的文字撰写了最华美的篇章和最阔达幽深的意境。古诗词实在是前人留给咱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想,对于很多优秀的文字诗篇,还是不求甚解为好,就如读李商隐,何必必须要把一切都解释的那么明明白白呢,有时候,能欣赏那些诗句的曼妙,能感受那些或优美或凄惘的意境就足够了。他把自我的人生写进诗中,也把诗词带入到人生的整个旅程,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也将生活融入文字深处,这样的人生岂不是很完美。在物欲纵横的这天,咱们也能够静下心来,在静谧的午后,放上一曲班得瑞的轻音乐,端一杯红茶,翻上一两页诗词,徜徉在诗的意境中,欣赏体验行云流水的音乐,似与古人交流切磋,畅谈人生,品味杂陈,少了岁月阻隔,多了共鸣之乐,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