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曾谢绝送上门的弘一法师真迹

Mar20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徐广中是李叔同家原来的账房先生徐耀庭之孙。李叔同当年专门给徐耀庭的信件、字画等大部分由徐广中保存了下来。丰子恺是弘一法师的得意门生,且与弘一法师过从甚密。他长期不遗余力地保护弘一法师资料,弘扬其道德精神,著述颇丰。正是围绕如何保护好弘一大师遗迹,“文革”前徐广中与丰子恺曾有过一次书信来往。这是二人之间唯一一次交往。此事在《丰子恺文集》中只有一处零星记载,但从中可以看出,二人皆发自内心地敬仰弘一大师。他们也都意识到,“公家”,即博物馆才是保存弘一大师遗迹的最妥帖之处。二人戮力同心,成功开展了一次对李叔同遗墨的保护行动。在2008年天津修复弘一大师李叔同故居之际,提起这段鲜为人知的史事,不免令人闻之感动。>(一)>徐广中家住在海河畔粮店后街大口胡同,距李叔同家很近。他是生生暖瓶厂(天津保温瓶厂前身)的美工。其父去世很早,他受到祖父徐耀庭的影响和熏陶较大。徐耀庭的书画技艺较高,与李叔同早年交情甚浓,李叔同常亲切地称他为徐五老爷或五哥。在某种意义上,他还是青少年时期李叔同的老师之一。1946年,徐耀庭89岁时才去世。>据徐广中记载,他祖父生前保存有很多李叔同的墨迹和印章,传到徐广中手中的,少说也有三四十件。比如,他有一次捐给博物馆的信件就达16封。另外,徐广中在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将一些藏品特意交给天津一些有研究能力的学者、李家后人或书店。其目的是不使之轻易损毁。近年来,天津发现的印谱、印蜕等有关李叔同的重要史料,究其沿革,基本上都与徐广中有关联。可以说,徐广中是保护李叔同史料的一个关键人物。>为使这些如今看起来异常珍贵的文物得以留存,承担起历史责任,徐广中也曾力所能及地做过许多尝试。比如,由于住房紧张,他便将这些东 ... 在单人床下,日日夜夜苦心守候。他与丰子恺联系,也是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保存。1965年春,徐广中相继给丰子恺写去两封信。一是寄上李叔同印谱一册,请予甄别后妥处;二是将五件散杂的相关墨迹装裱成横幅寄上,请丰子恺代为收藏。>这五件散杂墨迹中,有三件为李叔同早年真迹。>一是“八破图”,是李叔同1895年在其故居意园中所画,上有一枚信封及一幅六折残扇面。信封上写有:“内有要件,祈带至天津河东山西会馆南桐兴茂,面交徐五老爷耀庭篆开启。”下署“李叔同自津石山房寄”等字并加盖名印。>二是李叔同所写的名帖和便函。明贴内容为:“弟李下顿首,久未晤面,甚担前。阁下患腿疾,理当到府问候。余因事物匆匆,是以未克如愿。兹送上鲜货双色,区区微意望祈警收。此请徐耀庭我哥大人安。”而便函的文字则较长,记述的是李叔同与“梅雨翁”家交往的情况,并写明附上“弟今日所刻图章数块,祈哂收为盼”等。落款为“如小弟李文涛拜”。>三是李叔同1896年所作祝寿贴,为魏楷“金石大寿,欢乐康年”。上款“际平先生正之”,下署“丙辰李欣叔同”。>四是津人张一璞遵徐广中之嘱,于1964年立秋敬录的弘一大师《大初梦诗》一首,为行草,诗云:“鸡犬无声天地死,风景不残山河非。妙莲花开天尺五,弥勒松高腰十围。”>最后一件是报纸剪报,为李叔同早年划船时的照片。>徐广中亦为书道中人,自知这些墨迹的价值。由于自己不便妥管,他便将其力荐给丰子恺。寄出之前,他还请津门学者金钺在横幅左侧题记曰:“吾乡李叔同先生,道德学问人所矜式。徐君广中之先世曾与友善。今广中检得先生手迹之断纸残笺,裱而装之,成一横幅,俾免散失,而使披览望笃于故旧之风,万良足多矣。乙巳春金钺时年七十有四。”>(二)>丰子恺收到这件特殊的纪念物后,不久便郑重回信道:“我私人不欲收藏,自己所有文物皆捐赠博物馆。况此物乃令祖遗忘,应由你家保存或由你送公家保存最妥。”为使这件横幅内容更加丰满,丰子恺还特意作了一件锦上添花的工作。信中说:“书画公会报,乃六十年前物,今日难得。我已替你补好,请收藏。”这特指1900年由上海书画公会所办的报纸刊登的《天涯五友图》照片剪报。从此,该横幅便被称作“六联合璧图”了。>意犹未尽的丰子恺还在横幅上题记曰:“弘一大师早岁遗墨,天津徐广中君所藏,虽残篇断简亦弥足珍贵也。乙巳暮春丰子恺拜观后题。”后钤印“石门丰氏”和“子恺书画”。有关李叔同印谱一事,丰子恺在给徐广中回信中断定:“你集的一册,虽是少作,却是亲笔。”他还提供了杭州西泠印社拟刊印李叔同印谱的信息,希望徐广中将印谱寄去,以便收录。>丰子恺回信的同时,又将该横幅“全部另封挂号寄回”。徐广中遂将其视为宝物,愈加珍视,尤其是在“文革”之中,他千方百计精心呵护,使之躲过了这场浩劫。距今大约10年前,徐广中把该横幅交予李叔同后裔永存。他认为,这样比总在他自己手中更有意义。>(三)>丰子恺一向对天津怀有美好感觉,也一直想来天津一游。早在1959年,其幼子丰新枚考入天津大学精密仪器系求学后,丰子恺就经常往天津写家信。父子二人鸿雁传书不断,直到1964年丰新枚毕业返沪才罢。>1959年9月25日,丰子恺给丰新枚来信表达了内心感受,“明年四月开政协大会时,全家都去北京。回来时去游天津。天津确是个好地方,我向往已久,因为李叔同先生在天津出生。四五月时,天津的气候料想不错。”1960年3月下旬,他以全国政协 ... 的身份赴京出席全国政协三届二次会议。这一年,正值弘一大师八十冥寿,丰子恺着手创作了《护生画集》第四集。在如此背景下,他想到天津——恩师的家乡来看一看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他这一计划看来并未实现。至少从《丰子恺文集》等记载中,尚未见到有关他来津纪行观感的只言片语。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不过,1960年4月5日出版的天津《少年儿童画报》上却刊载了丰子恺创作的三幅儿童题材的题诗画。其题诗短小易懂、意趣浓,分别为:“庭前生青草,杨柳挂长条。新鲜空气里,功课温得好。”“清明种杨柳,柳条细如丝。他年大杨树,今日手中枝。”“船里看风景,春景像画图。临水种桃花,一株当两株。”缘何向津门刊物投稿?其意图值得探察,很可能是他为弥补未能赴津遗憾而做的一种心理补偿。王勇则曾载人民政协报 今晚报 钟山风雨

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