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书简介

Aug19

奥义书简介

时间:2018/08/19 18:43 | 分类:宗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奥义书简介

  奥义书(IAST:Upaniṣad)是印度最重要的圣典之一,属于晚期吠陀梵文圣典。从字面上来说,「奥义书」(Upaniṣad)意味「坐(√sad)在附近(upa-ni)」,表示这些教义的传递是由在森林中的仙人(ṛṣi)传递给坐在身旁的少数弟子。奥义书传统上也被认为是「吠陀的结尾」(Vedānta= veda-anta),意即吠陀的总结、本质与最高点。作为吠陀的结尾,奥义书也意味着表达了吠陀中隐而未现的真正的讯息。必须指出:奥义书无疑通常以上对下教诲的方式呈现,但并不总是在有师生关系的人们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薄伽梵歌》由于是黑天(Kṛṣṇa)对阿周那(Arjuna)的教诲,有时候也被称作「薄伽梵奥义书」。

  奥义书包含了数百个梵文作品,年代横跨了几个世纪。传统上的数字是总共108部,不过关于究竟是哪108部却有不同的说法。但「奥义书」的名称主要用来指涉12-14部所谓的主要奥义书(Mukhya Upaniṣad),它们被印度教徒承认为具有天启(śruti)的位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奥义书。这些主要奥义书也被称为「吠陀奥义书」,每一部皆依附于一个吠陀本集(Saṃhita)作为其注疏,也各自从属于一个特定的吠陀系谱(śākhā)。例如《泰帝利耶奥义书》(Taittirīya Upaniṣad)属于黑夜柔吠陀的泰帝利耶本集。奥义书与先前的森林书(Āraṇyaka)的分界不总是很清楚的:《百道梵书》(Ś atapatha rāhmaṇa)被归类于森林书,而最后完结森林书的《大森林奥义书》(Bṛhadāraṇyaka Upaniṣad)却被归类于奥义书。

  关于奥义书的分类,通常接受以下两者间的区分:一、实际上已经终结了的主要奥义书,其年代大约从公元前7-4世纪;二、仍在开放集结的次要奥义书。前者通常包含了(约略依照年代排列):《大森林奥义书》(Bṛhadāraṇyaka Upaniṣad)、《歌者奥义书》(Chāndogya Upaniṣad),《泰帝利耶奥义书》(Taittirīya Upaniṣad)、《爱多雷耶奥义书》(Aitareya Upaniṣad)、《憍尸多基奥义书》(Kauṣītaki Upaniṣad),《由谁奥义书》(Kena Upaniṣad)、《伽陀奥义书》(Kaṭha Upaniṣad),《自在奥义书》(Īś ā Upaniṣad)、《白螺奥义书》(Ś vetā ś vatara Upaniṣad),《剃发奥义书》(Muṇḍaka Upaniṣad),、《疑问奥义书》(Pra ś na Upaniṣad),《蛙氏奥义书》(Māṇḍūkya Upaniṣad)以及《弥勒奥义书》(Maitrāyaṇīya Upaniṣad)等(中古的编者通常纳入更多部列为主要奥义书)。次要的奥义书则包含了数百种文献,其年代可以晚到16世纪,通常以它们自己的目的命名,例如《弃绝者奥义书》(Samnyāsa Upaniṣads)。

  吠陀奥义书大多表达了梵(Brahman)是唯一真实的一元论观点,个别的真实自我(ātman)并不异于梵。人类(事实上是所有的有感知能力的众生)陷溺在轮回中,由于他们自己过去的行为导致的业力而生死相续。然而他们的真实自我(ātman)跟在轮回中的小我截然不同,并不会受到轮回的影响。奥义书最常被传颂的格言「你即是它」(tat tvam asi)即是肯定真实的自我与梵的同一性(梵我合一)。解脱(mukti或mokṣa)也就是将真实的自我从轮回中解救出来。对于大多数印度教徒来说,解脱被认为是真实自我与梵的重新联合,也是自我真正本性的实现。祭祀活动或善行可以带来善的业报、好的来世或是短期的天上的享乐,但是唯有对于梵的真正知识才能带来不朽以及轮回的终止。正是在奥义书中,我们看到了依据业力而轮回这样概念之最早的表述。

  在稍晚的主要奥义书中,关于以上核心概念的不同表达,以及宇宙论、解脱论的玄想(大多跟早期的瑜伽、数论(Sāṃkhya)思想有关)被慢慢添加进去。人格神的色彩越来越强,例如在《白骡奥义书》中,Rudra(后来被等同于Śiva 湿婆神)被视为在形式与人格上等同于梵,因此梵成了个人可以信靠的上主,而信靠上主使人从轮回中解脱。如是奥义书的概念被吸收进入印度教中,但奥义书本身的讯息却是更灵活的、概念更为繁复而且随时代不断变化的。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古老的概念与新成立的想法杂糅在一起。

  奥义书本身缺乏系统性,但在后来的《梵经》(Brahmasūtra)与注解、以及后来针对个别奥义书的注疏(例如商羯罗的注疏)中得到了系统化,使得奥义书中的思想得以为特定的吠檀多学派神学思想服务。任何人如果想要创立新的吠檀多支派,非得要先针对吠檀多首要的三部曲(《梵经》、《奥义书》、《薄伽梵歌》)做注疏不可。在晚近19世纪印度教改革运动(例如Ram Mohan Roy 1772-1833)中,将奥义书美化为包含了印度教最纯粹、最本质性的基础。出于类似的理由,早期的奥义书也是最早吸引西方哲学家与东方学者的文献,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即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在吠檀多哲学之外,奥义书也有广泛的影响,例如对数论哲学的影响。在印度教之外,佛教所谓的「无我」(梵文:anātman,巴利文:anatta)很可能正是针对奥义书的「真实自我」观念的批判。除了《薄伽梵歌》之外,奥义书恐怕是在南亚次大陆之外影响最大的印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