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经简介

Jul19

吠陀经简介

时间:2021/07/19 11:21 | 分类:宗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吠陀是宗教经文其告知宗教的印度教(又称Sanatan佛法意为“永恒秩序”或“永恒之路”)。吠陀一词的意思是“知识”,因为它们被认为包含与存在的根本原因、功能和个人对存在的反应有关的基本知识。

它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作品,即使不是最古老的。它们通常被称为“圣经”,这是准确的,因为它们可以被定义为关于神圣本质的神圣文书。然而,与其他宗教的经典不同,吠陀经并不被认为是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向某个或多个人启示的;他们被认为一直存在,并且在 c 之前的某个时刻被处于深度冥想状态的圣人逮捕。公元前 1500 年,但确切时间未知。

吠陀经以口头形式存在,并代代相传,直到他们致力于写作之间的时间。1500 - c。公元前 500 年(所谓的吠陀时期)在印度。它们被仔细地口头保存,因为大师会让学生前后背诵它们,并强调准确的发音,以保持最初听到的内容完整无缺。

因此,吠陀经在印度教中被视为Shruti,意思是“所听到的”,与其他被称为Smritis(“被记住的”)的文本形成对比,这些文本对伟大英雄的描述以及他们在《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博伽梵歌》等作品中的斗争(尽管印度教的一些教派将《薄伽梵歌》视为Shruti)。构成四吠陀的文本是:

梨俱吠陀

萨摩吠陀

夜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

其中每一个都进一步分为包含在其中的文本类型:

Aranyakas - 仪式,纪念

婆罗门 - 对上述仪式的评论

Samhitas - 祝福,祈祷,咒语

奥义书——哲学叙事和对话

早期伊朗宗教与早期印度教之间的相似之处表明了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然后分别发展起来。

奥义书是最著名和最常阅读的吠陀经,因为它们的话语以对话/叙述的形式呈现,并且它们是第一个被翻译成其他语言的。相反,四个吠陀经被认为是神圣的文字声音,当它被背诵或演唱时,会重现宇宙的原始振动。因此,它们实际上是不可能翻译的,人们在翻译中读到的内容最多应该被理解为释义。

东正教印度教教派承认吠陀经是重要的精神权威,但并非所有印度教教派都效仿。从公元 19 世纪开始,整个现代时期的改革运动更重视个人宗教经验,而不是圣经权威和传统,因此一些教派或印度教的分支(如布拉莫斯运动)完全拒绝吠陀经,认为它是迷信. 即便如此,这些作品在当今仍继续被背诵、研究和崇敬,并且仍然是印度教宗教仪式、节日和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期起源, 约会, & 发展

没有人知道吠陀经的起源,尽管许多学者和神学家对这一主题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人们普遍认为(尽管并非普遍接受)吠陀的愿景是通过游牧的雅利安部落在公元前 3 千年左右的某个时间从中亚迁移到印度的。“雅利安”应该被当时的人理解,意思是“自由”或“贵族”,是一类人,不是种族,也不是高加索人(正如公元 18 世纪和 19 世纪西方人所声称的那样)学者)。这些印度雅利安人被认为是从一个更大的群体中分离出来的,其中还包括定居在现代伊朗地区并在西方(通过希腊人)被称为波斯人的印度-伊朗人。早期伊朗宗教(以及后来的琐罗亚斯德教)和早期印度教之间的相似之处表明了一个共同的信仰体系,然后分别发展起来。

印度-雅利安 ... 理论认为,吠陀愿景是在中亚发展起来的,并在公元前 7000 年至公元前 600 年的土著哈拉帕文明衰落期间传入印度。公元前 2000-1500 年,将这种文化的信仰与他们自己的信仰融合在一起。然而,另一种被称为“走出印度”(OIT)的理论声称,哈拉帕文明已经发展出这种愿景,并将其从印度出口到中亚,然后随着印度雅利安人的迁移从那里返回。

至少,有充分的理由承认这两种主张的动机(尽管主流学术界拒绝了 OIT),而且与基于客观学术研究的任何人相比,学者似乎出于个人原因更倾向于坚持其中一个。对于吠陀经的起源和年代问题,最合理的回答就是不知道。然而,人类需要解决看似神秘的问题,这使得争论在今天仍然存在。学者 Hermann Kulke 和 Dietmar Rothermund 简要评论了约会/起源问题的早期发展:

印度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争论这些文本的年代和产生它们的文化。著名的印度民族主义者 Bal Gangadhar Tilak 写了一本关于吠陀的北极家园的书,其中他坚持认为吠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或五千年。他的结论基于对文本中恒星位置参考的解释,天文学家可以使用这些参考来详细计算各自的日期。德国印度学家 Hermann Jacobi 独立得出了一个非常相似的结论,并建议将五千年中叶作为吠陀经的日期. 但另一位在牛津大学任教的德国印度学家马克斯·穆勒 (Max Muller) 预测的日期要晚得多。他以公元前 500 年左右佛陀的诞生为出发点,并认为早于佛教哲学的奥义书一定是在公元前 800 至 600 年左右产生的。早期的吠陀经的婆罗门和咒语文本将分别在 1000 到 800 年和 1200 年到 1000 年左右产生。Max Muller 预测的这些日期与现代考古研究非常吻合,表明印度河文明的衰落和可能与吠陀印度-雅利安人相同的新游牧人口的迁移之间至少有半个千年。(34)

穆勒的工作继续为当今的辩论提供信息,他的主张通常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甚至是最确定的。无论吠陀愿景起源于何处,无论它以口头形式存在多久,它都在印度雅利安人到来后的吠陀时期发展起来。

吠陀时期

吠陀时期(公元前 1500 年 - 公元前 500 年)是吠陀经致力于写作的时代,但这与概念的时代或口头传统本身无关。“吠陀时期”这一名称是一种现代结构,它依赖于印度-雅利安人迁移的证据,如前所述,这种迁移并未被普遍接受。即便如此,根据现有证据,这是最普遍接受的历史准确理论。学者约翰·科勒 (John M. Koller) 描述了这些文本的发展:

吠陀时代始于说梵语的民族开始主宰印度河流域的生活和思想,大概在公元前 2000 年到 1500 年之间。历史学家曾经认为,这些自称为雅利安人的说梵语的民族大约在三千五百年前作为征服者来到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但是最近的学术研究对征服雅利安人的论点提出了挑战。我们所知道的是,从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蓬勃发展的早期印度河文化,从其考古遗迹来看,相当复杂,但此时正在衰落。我们也知道,在过去的三千五百年里,《梨俱吠陀》所反映的吠陀思想和文化在印度有着持续的统治地位。很可能吠陀人的文化传统与印度河人的传统和习俗混合在一起。(5)

哈拉帕文明的人们的宗教信仰是未知的,因为他们没有留下任何书面作品。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和其他遗址的发掘表明一个高度发达的信仰结构,其中包括沐浴仪式和某种形式的崇拜服务。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唯一明确证据来自被称为yakshas的自然神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公元前 3000 年处于基本形式,并继续进行到公元前 1 世纪,并进行了更大的改进。

夜叉教似乎专注于日常需要(如果按照祖先教派的方式来解释证据),因为灵魂可能是善意的或恶意的,并且为了寻求帮助或避免伤害而做出牺牲。与亚洲祖先崇拜一样,没有强调人类来自哪里,他们的目的可能是什么,或者他们死后去哪里的“大局” 。这些是吠陀经中的第一部所解决的问题,即梨俱吠陀(意为“智慧的知识”、“智慧的诗句”或字面意思是“赞美知识”),它告知了其他三部。

吠陀经

如前所述,Sanatan Dharma(印度教)的信徒相信吠陀经一直存在。学者 Forrest E. Baird 和 Raeburne S. Heimbeck 指出:

在他们所有的许多神圣文本中,印度教徒只将超自然起源归于吠陀经。这四本书专门用来揭示生活的基本知识。印度教徒认为,这种知识以遍及宇宙的振动形式永恒存在。这些难以捉摸的振动一直未被发现,直到大约 3200 年前开始,某些具备灵性听觉的印度圣人终于听到并用梵语表达了它们。(3)

因此,吠陀经被认为在创造之时和之后重现了宇宙本身的确切声音,因此主要采用赞美诗和圣歌的形式。在背诵吠陀经时,人们被认为实际上是参与了宇宙的创作之歌,宇宙之歌从一开始就诞生了所有可观察和不可观察的事物。Rig Veda 设定了 Sama Veda 和 Yajur Veda 发展的标准和基调,而最后一部作品 Atharva Veda 发展了自己的愿景,该愿景受到早期作品的启发,但走自己的原始路线。

梨俱吠陀: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作品,由 10 本书(称为曼荼罗)组成,1028 首赞美诗,10600 节经文。这些经文关注正确的宗教遵守和实践,基于第一次听到它们的圣人所理解的普遍振动,但也解决了关于存在的基本问题。科勒评论:

吠陀思想家问关于他们自己、他们周围的世界以及他们在其中的位置的问题。什么是思想?它的来源是什么?风为什么会吹?谁把太阳——温暖和光明的给予者——放在天空中?地球怎么会孕育出这些无数的生命体?我们如何更新我们的存在并变得完整?如何、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哲学反思的开始。(5)

这种哲学反思刻画了印度教的本质,因为个人存在的意义在于,当一个人从生活的基本需求转向自我实现和与神的结合时,对其提出质疑。梨俱吠陀通过对各种神灵的赞美诗鼓励这类问题——特别是烈火、米特拉、瓦鲁纳、因陀罗和索玛——他们最终将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灵魂、第一因和存在之源婆罗门的化身。根据印度教的一些学派,吠陀经是由婆罗门创作的,圣人听到了婆罗门的歌。

Sama Veda : Sama Veda(“旋律知识”或“歌曲知识”)是一种用于唱诵的礼拜歌曲、圣歌和文本的作品。内容几乎完全来自梨俱吠陀,正如一些学者所观察到的那样,梨俱吠陀是萨摩吠陀旋律的歌词。它由 1,549 节组成,分为两部分:gana(旋律)和arcika(诗歌)。旋律被认为鼓励舞蹈,结合歌词,提升灵魂。

YAJUR VEDA 由背诵、仪式崇拜公式、咒语和直接参与崇拜服务的圣歌组成。

Yajur Veda : Yajur Veda(“崇拜知识”或“仪式知识”)由背诵、仪式崇拜公式、咒语和直接参与崇拜服务的圣歌组成。与萨摩吠陀一样,其内容源自梨俱吠陀,但其 1,875 节经文的重点是宗教仪式。它通常被认为有两个“部分”,它们不是不同的部分,而是整体的特征。“暗夜柔吠陀”指的是那些不清晰、排列不整齐的部分,而“浅夜柔吠陀”则适用于更清晰、排列更好的经文。

阿闼婆吠陀: Atharva Veda(“关于 Atharvan 的知识”)与前三部有很大不同,因为它关注驱除恶灵或危险的魔法咒语、圣歌、赞美诗、祈祷、入会仪式、婚姻和葬礼,以及观察日常生活。这个名字被认为源自牧师 Atharvan,据称他是一位众所周知的治疗师和宗教创新者。人们认为这部作品是由一个人(可能是 Atharvan,但不太可能)或与 Sama Veda 和 Yajur Veda(公元前 1200-1000 年)同时期的人创作的。它由 20 本书组成,共 730 首赞美诗,其中一些来自梨俱吠陀。作品的性质、使用的语言和它的形式导致一些神学家和学者拒绝将其视为真正的吠陀。在当今,

这些作品中的每一个都嵌入了上述其他类型——Aranyakas、Brahmanas、Samhitas 和 Upanishads——它们可以被视为对实际文本的注解、扩展或评论。

奥义书被认为是“吠陀经的终结”,就像文本的最后一句话一样。奥义书这个词的意思是“坐下来”,就像学生和老师一样,接收一些不适合全班其他人使用的信息。每部吠陀经中的奥义书都对文本进行评论或通过对话和叙述对其进行说明,从而澄清困难或晦涩的段落或概念。

结论

吠陀经,尤其是奥义书,最终会形成对萨那坦佛法的基本理解,并为信徒的生活提供方向和目的。人们逐渐明白,有一个单一的实体,婆罗门,他不仅创造了存在,而且是存在本身。由于这个实体太大而无法被人类理解,他以梵天(创造者)、毗湿奴(保护者)和湿婆(毁灭者)以及许多其他神灵的身份出现,这些神灵实际上都是婆罗门。人类生命的目的是认识一个人的更高自我(阿特曼)并执行一个人被赋予适当的业力的佛法(责任)(行动)为了将自己从生死(轮回)的循环中解脱出来,轮回的特点是在物质世界中经历的痛苦和失去。一旦一个人打破了这些束缚,那个人的阿特曼就会回归梵天和永恒的平静。

这种信仰体系不断发展,直到公元 7 世纪开始在印度北部兴起 ... 教,并在公元 12 世纪变得明显。 ... 统治只是逐渐开始容忍印度教的做法。对吠陀愿景的更重大威胁后来以公元 18 至 20 世纪的英国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形式出现。英国人试图让印度人皈依基督教新教,并花费大量精力重新教育民众,并将印度教视为邪恶的迷信。

这最终导致了以拉姆·莫汉·罗伊(Ram Mohan Roy,l. 1772-1833 CE)为首的布拉莫斯运动形式的强烈反对,并由德本德拉纳特·泰戈尔(Debendraath Tagore,公元 1817-1905 年,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父亲)等其他人继续进行,他们做出了回应,部分是通过重新构想他们的信仰,使其与传统形式保持距离,传统形式似乎已被外部影响腐化。这种重新构想包括拒绝圣经权威和吠陀经的地位下降。事实上,布拉莫斯运动完全拒绝吠陀经,认为是迷信的胡说八道,并专注于个人对神圣的体验,这实际上与新教基督教和中世纪早期的印度教奉爱运动的神学重点非常相似。

当今任何拒绝吠陀经的印度教教派或运动都从 19 世纪和 20 世纪早期的 CE 努力(如布拉莫斯)中获取其基本平台。然而,东正教印度教徒继续像过去一样高度重视吠陀经,这些作品继续被那些仍然在其中认识到无法表达的真理的奥秘的人吟唱和歌唱明白了。

参考书目

Baird, F. & Heimbeck, RS哲学经典:亚洲哲学。劳特利奇,2005 年。

基伊,J.印度。格罗夫出版社,2018 年。

科勒,JM亚洲哲学。普伦蒂斯大厅,2007 年。

Kulke, H. & Rothermund, D.印度历史。巴恩斯与诺贝尔书店,2006 年。

Long,JD印度教历史词典。罗曼和利特菲尔德出版社,2018 年。

奥尔姆斯特德,在波斯帝国的历史。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9 年。

Radhakrishnan, S.主要奥义书。印度河/哈珀柯林斯印度,1994 年。

Ramanujan, AK说到湿婆。企鹅经典,2020。

斯瓦米·帕巴瓦南达 (Swami Prabhavananda) 和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Christopher Isherwood)。薄伽梵歌:上帝之歌。宝石/韦丹塔出版社,2005 年。

斯瓦米·萨蒂亚·普拉卡什·萨拉斯瓦蒂。四吠陀。DAV 出版部,20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