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分为「大乘」和「小乘」 中国为何以大乘为主流?

Jul21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要了解西元以后的亚洲历史,非得了解佛教不可,佛教在亚洲的势力与影响实在太大了。

但有两项因素构成我们理解佛教的障碍。第一,佛教的体系庞杂,各分支之间不管是教理或组织或宗教仪式,都有很大的差异。虽然都叫「佛教」,却存在着截然无法统合的差异。而且在佛教发展的漫长历史中,不曾存在过中心组织,没有像基督教的罗马教廷、拜占庭的东正教中心,能够积极统合各种地方差异。

第二,佛教不只是历史,而是一个至今仍然极其活跃的宗教。在现实中有很多佛教信徒、很多习佛者,他们所知道、所认定的佛教,和历史上的佛教内容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从历史角度研究「佛教」,现实中的理解与想像经常会扭曲历史的事实。

因而,要回溯佛教究竟是什么,然后追查佛教进入中国后所经历的变化,恐怕需要将原本既有的印象先放在一边。你所知道、所认定的佛法,很可能和原始佛教的主张已经有着很大差距、甚至矛盾之处。

我学习过佛教,却从来不曾「习佛」,也就是说,我一直将佛教教理视为知识来吸收、做分析,而不是将它当作指导生活的信仰。过去学习佛教的背景对我产生了奇特的影响,我比较熟悉古老的、原始的、刚传入中国的早期佛教,相对地,对后来辉煌发展的中国佛教教派,例如华严、天台、禅宗等等,愈是高度中国化的,我愈是没有把握自己理解得够深刻、够明确。

原始佛教及其早期格义,当下佛教界很少人关注的内容,是我的研究领域。我的佛教启蒙是在美国念研究所时期,跟随一位日本教授学的。这位日本老师是我见过在佛教哲学领域方面最博学的人,他精通古巴利文、梵文和藏文,当然也懂日文和中文,所以能够从根本佛教、原始佛教一路讲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传佛教,清楚说明其间的流变来历,以及各家各派的差异。

我会选择学习佛教,是出于研究中国思想史、尤其是魏晋思想史的需要。所以我的日本老师就让我先专注从根本佛教和原始佛教学起,我什至学了一点古巴利文和梵文,花了五年时间打下了一点基础。

以根本佛教、原始佛教为基础,我看待中国佛教时会有不太一样的态度。例如过去谈佛教,人们习惯一定要分别「大乘」(Mahayana)和「小乘」(Hinayana),并且理所当然认定「大乘」一定比「小乘」好、比「小乘」高明。我的日本老师讲授佛教,几乎从来不用Hinayana这个字。这个字是从「大乘」(即「大众部」)本位出发,贬抑地给予敌对派别的偏见名称。而那个派别自称为Theravada,即「上座部」。「上座部」来自原始佛教的发展,他们有其教理上的成就与坚持,不能简单视之为低于「大乘」的「小乘」。

佛教南传到东南亚,传去的主要就是「上座部」的教理,而传到中国的则以「大乘」为主流。对于这样的分野,过去的说法似乎认为,佛教早在印度便有「小乘」和「大乘」之分,两派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很聪明地就选择教理比较高深的「大乘」。这样的看法忽略了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的种种变数,尤其是西域诸国如大月氏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在中国,之所以「大乘」大行,一部分原因是西域的大月氏人已经先进行了一次选择,转手传入时,中国只能得到西域诸国偏好的部分佛教教理,从来不曾全面吸收后再进行选择。正因为有这样的周折限制,到了唐代,才会有玄奘法师要到佛教的始源地印度取经的强烈动机,为的就是跳过西域,直接面对原汁原味的印度佛教。

转经西域的路径,再加上佛教传入中国的特殊时间,使得「大乘」在中国成为佛教正统。但这并不表示 ... 、中国文化必然倾向于「大乘」。如果换一个不同的历史条件与历史时期,佛教进入中国产生的影响当然也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