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的 ... 国王突然下令全国"禁止奢侈",背后真正的考量动机是?

Jun18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禁奢令背后的蝴蝶效应

  文/吴政纬

  1734年, ... 国王英祖(1694-1776)召集臣子,命令他们从过去的法律丛书中,寻觅出每一项关于「禁止奢侈」的条文,整理成一份针对「禁止奢侈」的告示,要求全国上下一体遵行。

  英祖在韩国历史上号称名君,当时在位已逾十年,不是一位刚刚登基、不明事理的君王,此次行动必定考量已久。他担心平民百姓看不懂汉字,特地请人翻译成民间流行的「谚文」,即现在 ... 半岛上通行的韩文,务必令人人知晓这份公告。

  从今日的脉络理解「禁止奢侈」一事,借用中国大陆媒体「打奢」一词,颇能道出其内涵。简而言之, ... 英祖不满当时过于奢侈的风尚,决定彻底根除这种现象,于是决定禁奢。针对这件事情,另有一个称呼:「禁纹令」,指的是禁止使用有纹样的布料。因为这些织有漂亮花纹的布料,几乎不产自 ... 境内,而是从中国进口的高级商品。换句话说,禁纹令、禁奢令,目标直指中国, ... 希望百姓能够少买中国商品。

   ... 官方的禁奢行动似乎成效有限,在英祖宣告禁奢的三十五年后,他又重新申明,禁止婚礼时使用「唐物」,也就是中国商品。同时取缔在北京购买丝织品的 ... 人,违者重罚。然而,禁奢三十五年后再次高举旗帜,不免令人质疑禁纹令没有实质功效,于是官方必须屡屡申诫。恶性循环的结果, ... 君王多次斥责、颁布命令,凸显根本无法禁止的现象。中国商品宛如洪水,席卷而来。

   ... 国王为何对中国商品如此深恶痛绝,频繁地禁止奢侈风俗?

  首先,中国商品数量之多,以及使用阶层之普遍,几乎涵盖当时 ... 全境。英祖命人将法律条文翻译成谚文,显见即使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升斗小民,也能够获得中国商品,并与其他 ... 人一样喜爱。

  其次,发生于 ... 宫廷的这件历史事件,彰显当时 ... 、清朝两国贸易多么密切。 ... 官方承认当时习俗不贵土产,必贵华物。在这样的情况下, ... 使用白银向中国购买货物,大量中国商品流入 ... ,换来的是 ... 流失大量白银。 ... 英祖禁止奢侈的政策背后,考量的就是减少输入中国货,以期降低白银外流的速度。 ... 的富人连居处都仿效中国风,器皿必贵唐物, ... 即使有再多的白银都不足以支应,最终必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危机迭生。

  那么,这些「中国制造」的唐物从何而来?

   ... 英祖面对的问题,是一个漫长累积的结果,必须追溯到清朝、 ... 两国交往的开始:1637年。历史学家将这一年视为两国缔结「宗藩关系」之始,宗藩关系是当时国际政治的互动模式,由一个国家担任「宗主国」,数个国家则是「藩属国」。在政治上,藩属向宗主效忠,并受其册封才算获得统治的合法肯认。换句话说,藩属国必须得到宗主国的承认,才算是拥有统治藩属国的合法权力。

  1636年底,清朝皇帝皇太极(1592-1643)领兵十万,征伐 ... 。1637年初,南汉山城的 ... 国王仁祖(1595-1649)决定出城投降,宣誓此后与明国断绝关系,改奉大清为宗主国,使用清国年号,并定期派遣使节团前往北京朝贡。 ... 英祖苦思解决的奢侈货物问题,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清国定鼎中原之后, ... 使节定期前往中国的制度,在战乱之后日渐稳固。 ... 官方组织一个约三百人的使节团,年年代表 ... 国王进京朝见。这不仅是一个肩负政治使命的使节团,同时兼具文化、经济的功能。文化层面, ... 使者利用游历北京的机会,结识清朝的读书人,探听中国的政治情报,学习中国的学问。更重要的是,透过定期的北京旅行, ... 使节团上下沿路趁机贸易。根据清朝官方的规定,使节团在北京的居所「会同馆」,经由官方安排,可带货物来此贸易。

  除此之外,一过鸭绿江,进入清国境内,或正式或走私,各种交易管道流通着两国的货物。关于 ... 使节团前往清国的路线,可由这幅《盛京舆地全图》略窥一二。

  「使行贸易」与「边境互市」是两国经济交往的重心所在, ... 方面曾一度日进斗金。从两国缔结宗藩关系算起,至1700年之前,堪称 ... 商人的黄金岁月。当时 ... 透过与日本的对马岛贸易,获取大量的日本白银。经由使行贸易, ... 人花费白银向清朝购买中国商品,再转手卖给日本。此一国际转手贸易的利润极为惊人, ... 等于是做无本生意,他们利用中国货物换来日本白银,交互循环,生生不息。

  然而,好景不常,1700年以降,清国开始直接与日本贸易,国际转手贸易的需求降低。同时日本国内培植人蔘的技术不断革新,对 ... 的贸易需求减弱;且日本官方也想管控白银存量,希望白银不致大量外流。综合上述的国际情势, ... 使行贸易的利基持续削弱。相形之下,对外贸易的情势益发恶化, ... 国内对唐品华物的需求却是连年增加,倘若放纵 ... 百姓继续依赖中国奢侈品,则 ... 的白银必将花费殆尽。因此发生1734年的禁奢令,以及之后针对中国商品的禁纹令。

  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引起一阵暴风。

   ... 英祖的时代,两国透过贸易打造的紧密连结,将逾一百年,没有一方能够片面切断这张商业网络。清朝内部也针对 ... 的使行贸易,发展出完整的产业生态,例如依照 ... 人品味而织造布匹的中国商人,或是专门运送 ... 使节团货物的「物流业」(揽头)。当英祖开始下令禁奢,无异于引发连锁效应,重击千里之外的清国产业。

  郑世泰就是专营 ... 生意的北京商人,他主要卖布疋,当时使行贸易购买的绸缎皆出自其家。郑世泰熟知 ... 人喜欢那些纹样,每年向江南预先订制,运至北京,等待 ... 贵客上门。 ... 使节,乃至 ... 宫廷里的人,无不喜爱郑家的商品,于是不论大小买卖,皆奔郑家。当 ... 正祖(1752-1800)继承祖父英祖之志,更彻底的实施禁纹令、禁奢令时,长年把持 ... 生意的北京郑家仍浑然不知。最终,郑家那些迎合 ... 人品味的货物,因为禁纹令而乏人问津,又不受中国本地人喜爱,只能堆积在仓库,成为无用之物。

   ... 英祖 ... 中国商品的故事,不仅仅是「 ... 的历史故事」,一如北京郑家的境遇难逃「 ... 因素」的影响。贸易打造了一条连结两国的锁链,任一方皆无法擅自切断,而双方必须共同承受后果。

  这段关于贸易的精采故事,出自张存武《清韩宗藩贸易1637-1894》一书,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第三十九种。本书初出版于1978年,三十八年来为中外学界誉为经典。虽然书名以「宗藩贸易」命题,分析的范畴实不止于经济层面。作者详实地重建相关历史事实,远从两国如何缔结宗藩关系,析论各种历史陈因;近至使行贸易、边市贸易在不同时期的经营状态,总结兴衰成败的缘由,在在提出开创性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