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简介

Aug15

智顗简介

时间:2018/08/15 16:30 | 分类:佛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智顗简介

  智顗 ﹙公元538年——公元597年﹚,佛教天台宗的创立者。俗姓陈,字德安,幼名王道或光道。生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一生经历南北朝的梁、陈到隋代年间。父亲名起祖(生卒年不详),母亲徐氏(生卒年不详)。他的祖先原为颖川人,东晋在江南建国,陈氏一族往南迁移,定居在荆州华容县。

  七岁时,跟母亲到一寺院,正巧碰到出家人在诵念《法华经 ‧普门品》,他听了一遍,就能背诵。十五岁时,陈起祖在金陵元帝时任使持节散骑常侍,又被封为益阳县开国侯,智顗是出生南朝的名门。十七岁时,亲身经历祖国的灭亡,双亲也先后过世,促使他出家的意志更为坚定。十八岁时,跟湘州果愿寺的法绪法师(生卒年不详)出家,传授十戒,初从慧旷律师(生卒年不详)学戒律,兼学大乘经典。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二十三岁到光州大苏山拜慧思禅师(公元515年——公元577年)为师,诵《法华经》,证得法华三昧的前方便。陈光大五年(公元567年),三十一岁到陈朝的首都金陵,以后八年,住在金陵瓦官寺展开教化活动。他本身的学德俱优,具备高僧的风格,父亲陈起祖的旧识而位居陈朝重臣的徐陵(公元507年——公元583年)、沈君理(公元525年——公元573年)、毛喜(公元516年——公元587年)等人,对于他的教化活动给予帮助。致力于讲解《次第禅门》,且努力教导禅坐,受到朝野的欢迎,在当时的佛教界享誉声望。又开讲《法华经》题、《大智度论》,并写《六妙法门》。

  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三十八岁时,到浙江天台山隐居,在华顶峰上修陀头行深入内观,体悟诸法实相。陈后主至德三年(公元585年),受陈后主的七次恳请,又回到金陵,住在灵曜寺,讲《大智度论》、《仁王般若经》。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由弟子灌顶随听随记,集成《法华文句》。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当时隋朝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公元569年——公元618年),皈依佛教,智顗为之授菩萨戒,杨广敕封智顗为「智者」圣号,即后世所称「智者大师」。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前往荆州,修治十住寺,又建玉泉寺,讲述《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应杨广的请求撰述《净名玄义》,又完成《维摩经玄疏》,而《维摩经文疏》只完成到〈佛道品〉。在天台西门石城寺病重,于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往生。

  智顗其重要成就是在佛教教义上,创立了「五时八教」、「一念三千」的思想。「五时八教」的「五时」是指「通五时」和「别五时」两种。「别五时」指将释迦牟尼( Śākyamuni,生卒年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一生教化的时期分为五个阶段: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乃是其根据将后世大乘佛教经典如《华严经》、《阿含经》、《法华经》的教义对应于释迦牟尼的生平;「通五时」则是指释迦牟尼随时随地将《华严经》、《阿含经》、《法华经》的经义,依照当时环境随机教化其弟子们。「八教」分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化仪四教,是将大乘佛教经典各自化导宣扬的方式做出归纳,即为「顿」、「渐」、「不定」、「秘密」等四教;化法四教,则是指大乘佛教经典各自修形教法的内容分类为「藏」、「通」、「别」、「圆」等四教。而「一念三千」的义理则是指人的当前一念心,就含有三千种法的内容,称为「一念三千」。

  而智顗特有的佛学思想被称为天台宗,著名的天台宗教法有「圆融三谛」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的义理是佛教大乘经典无论是何种经典法门都具有「空」(指因缘和合的法,当体即空)、「假」(指因缘和合的法,都是假名施设)、「中」(指不执着空谛,也不执着假谛)等三谛;「一心三观」的修行 ... 则是与「圆融三谛」相关,指出家修行僧侣的一念心中,可以同时修「空」(观现象世界只是虚设的,如幻如化而入空。)、「假」(指一法或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宛然存在。)、「中」(乃不执着空,也不执着假)等三种观想。

  综观智顗的一生以理论和实践、教相和观心的双运为特色,树立天台教学,创立天台宗,发扬汉传佛教大乘教义思想,间接促使中国佛教各宗派建立各自的教义系统,影响深逺。而其对佛学教义的分析思想将大乘佛教经论的义理做出条理分明的归类,层次井然地显现出来,这实为对中国佛教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