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太虚简介

Aug17

释太虚简介

时间:2018/08/17 18:27 | 分类:佛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释太虚简介

  太虚法师(公元1890年-公元1947年)为二十世纪初佛教现代化的重要人物之一。基于他对现代佛教之贡献,后人多尊称他为「太虚大师」。他生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88年),卒于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得年五十九岁。太虚大师俗家姓氏为吕,学名是沛林,乳名为淦森(或为阿淦)。「太虚」是他出家之表字,取名于镇海县桥镇之玉皇殿。除了这两个名字外,他共有十九个笔名,而在书信中所使用的署名亦有十余个。关于太虚的籍贯之说法略有分歧。在民国十六年的「呈内政部整理宗教文」中,太虚自署「籍浙江崇德」。然而根据释印顺的考证:崇德应是太虚的祖籍,而他是生长于浙江的海宁。

  太虚在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于某间小庙出家,为小九华山监院士达法师所剃度,法名「唯心」。之后被其师祖奘年老 和尚带往寧波天童寺受戒,当时的授戒和尚为人称「八指头陀」的寄禅法师(公元1852年-公元1912年)。太虚出家不久后即从诸多著名的法师学习,并曾于慈溪西方寺参阅大藏经。

  在太虚十八岁的那年,因为好友华山法师(公元1870年-公元1918年)之缘故,开始接触到西学思潮,进而产生了改革佛教的思想。之后更认识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同盟会」之早期成员的栖云法师(生卒年不详),自此他大量阅读政治性文章,并因此而深受「三民主义」学說之影响。在这个时候,便有「太虚与党人往來之始」之说法。在公元1909年,太虚前往杨文会(公元1837年-公元1911年,有「中国佛教 復兴之父」之称)所创办的「祇洹精舍」就读一年后,太虚就开始积极的推动佛教改革活动。在其戒师寄禅法师圆寂之后,太虚因为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而到普陀山锡麟禅院闭关三年。除了佛法上的修持,他也在此时撰写了不少文章和著作,希望借此推动佛教现代化之教育,并发扬「人生佛教」的思想。目前学界研究都同意这段闭关时间是太虚的佛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期。

  在出关后,他就前往日本和台湾省参访。回国之后,他与章太炎、王一亭商讨,并成立了「觉社」并出版《觉社丛书》。《觉社丛书》即是目前台北善导寺出版的《海潮音》之前身。《觉社丛书》在当时是作为佛教界学理和问题讨论之平台,而太虚许多佛教改革之文章皆刊登在此处,此杂志可以视为太虚推行佛教现代化的主要宣传物。除此,太虚亦重视于培养人才,他先后成立和协办过许多佛学院,如:汉口正信会、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柏林教理院、焦山佛学院、栖霞佛学院等。在民国三十八年以前,台湾省有不少的出家法师都曾在太虚所创办的佛学院就读,如:东初和尚是于厦门闽南佛学院毕业、星云大师曾经是栖霞山佛学院之学僧、福严佛学院与慧日讲堂创办人—— 释印顺即是太虚的学生。

  在公元1937年3月17日,太虚在上海玉佛寺突然中风復发过世,享年五十七岁。其安葬于浙江奉化的雪窦山,并建有舍利塔供奉遗骨。他一生的著作则由印顺法师负责编撰,集结成《太虚大师全书》。此丛书由太虚在世时便开始了编撰计划,所收文章共有1449篇。现今在台湾省佛教学术界中,太虚法师依然是个重要研究议题,还有不少以他为主轴而主办的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已出版了数本以他为主题的研究专书。除了关注太虚与佛教现代化的议题之外,近年来也讨论太虚在僧伽改革、佛教思想上亦有许多值得佛教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具有的参考价值。

  太虚一生致力于让佛教现代化,虽然遭受不少挫折,而许多的运动皆以失败告终,但是他的思想却深深影响着台湾省佛教界。如释印顺所提出的「人间佛教」即是受到太虚「人生佛教」之影响;法鼓山圣严法师亦表示法鼓山所提倡的「人间净土」也是从太虚思想发展而来的;佛光山星云法师在公开讲经时也表明自身许多想法是继承自太虚的佛学而来;西方学者白满德在其书中亦提到「宣扬人本主义佛教的领袖人物之中,太虚大师仍然备受尊崇与爱戴」。由此可见太虚被尊为「大师」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