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

Apr15

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

时间:2014/04/15 13:56 | 分类:高中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

  近年来历史学科无论是在高考还是在各种模拟考试中,文化常识类试题屡见不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行素质教育功不可没。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虽然在各个版本的高中教材中均未涉及,但其却和历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制度密切相关;学习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有助于我们提升人文素养,适应新课改高考要求。

  回避制度:

  1。产生的原因

  夏、商、周三代,血缘关系是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则,国家政权掌握在宗族势力手中。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上的血缘关系受到极大冲击。世袭贵族中有的 ... 无能,一些诸侯国有作为的君主,大胆任用无血缘关系的贤能志士担任国家要职,对宗族王室人员则加以限制。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明文规定宗室人员如果没有军功,就要从宗室中除名,任职受到限制,这就是回避制度的萌芽。两汉时期,回避制度正式产生。可见回避制度的产生与宗法制是密切相关的。

  2。内容

  (1)亲属回避,就是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同一部门供职。

  (2)籍贯回避,也叫地区回避,即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所以古人云:“千里去做官。”

  (3)职务回避,始自唐代,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官职,亲族内均需实行职务回避。如宰相的儿子不能为谏官。

  (4)考试回避,即在科举考试中,主考官与考生有师生关系或亲属关系的,都要回避。

  3。评价

  在中国封建社会,尽管回避制度不能完全制止营私舞弊行为, 也杜绝不了 ... ,但对于防止和克服亲属关系对国家政权管理的干预, 对防范朋党、澄清吏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当前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原创试题训练:

  1。西汉初年,高祖刘邦错误地吸取秦国灭亡的教训,恢复分封制, 不久发生了“七国之乱”,刘氏诸王谋叛。对此西汉 ... 明文规定: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不得由王室成员担任。这项规定主要打击了

  A。地方官员结党营私                 B。中央王室专权

  C。河东、河内、河南三郡文武长官     D。官场中的宗法血缘关系

  2。如果为中国古代史上的清官做一个排行榜,那么包拯包大人无疑名列前茅。特别是他大义灭亲痛斩自己的亲侄儿包勉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但大多数历史学者多认为包公斩侄应为传说,不是历史史实。下列宋朝实行的制度或规定中,最能支持上面历史学者观点的是

  A。回避制度                B。 ... 需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C。知州“三岁一易”        D。科举制度

  3。(北宋时)有一次, 宰相让自己的儿子负责鼓院工作,鼓院就是掌管受理臣民奏章的部门。当时有一个叫滕元发的谏官对宋神宗说:“不能这样。”宋神宗说:“鼓院不过是上传下达的部门而已,与政事有什么相干?”滕元发说:“鼓院是个关键部门,在用人上应该注意回避。假如有人控告宰相,他的儿子要是作弊怎么办?”宋神宗醒悟过来,最终没有让宰相的儿子掌管鼓院。这个故事所讲的主要是回避制度当中的

  A。亲属回避                B。籍贯回避

  C。职务回避                D。考试回避

  4。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 国家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审计、人事、财务工作。该规定和中国古代实行的制度中类似的是

  A。刺史制度               B。回避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度

  参考答案:

  1。D

  2。A。

  3。C。此题A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只要弄清楚亲属回避和职务回避的不同概念,然后由材料“鼓院不过是上传下达的部门而已,与政事有什么相干?”“鼓院是个关键部门,在用人上应该注意回避。假如有人控告宰相,他的儿子要是作弊怎么办?”便可做出判断。

  4。B。

  参考文献:

  1。《谈我国古代官史回避制度》,刘宝河、刘七妮,《学习论坛》,1999年第2期

  2。《回避制度:中国古代任官的重大举措》,宋超,《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1月

 

  3。《中国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赵慧峰,《中国行政管理》,199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