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为什么要架空丞相的权力?是为了独揽大权吗?

Apr11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汉武帝是为了什么要架空丞相的权力?是为了独揽大权吗?

ANS: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实行中央集权,而产生中朝(亦称内朝),用以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但还不到独揽大权,毕竟还有许多国事需要臣子的帮忙。中朝的成员主要都是皇帝左右原亲信进臣所组成,重要政事往往在宫廷之内就做出决策,逐渐成为中央实际的决策机构。而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所组成的外朝的实际职能逐渐退居到执行的地步。汉武帝把职掌朝政的实权交给内朝主要原因是:(1)内朝官位很低,可以减少皇帝对臣下盗权窃柄的顾虑。(2)内朝官员多为皇帝所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至于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3)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自己的意愿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2.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要保留丞相制度呢?还是另有其因? 

ANS:汉武帝时不宜贸然废除宰相,也没有迫切的需要和理由到废除的地步,宰相还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汉武帝之所以要设立中朝(内朝),无非是因为不满丞相的权柄之重,才决心要削弱相权,以巩固皇权的神圣地位。宰相之所以权柄大是因为西汉时期的宰相多由功臣列侯充任,汉武帝时才打破惯例,任命布衣为相。虽然汉武帝保存了宰相制度,但汉武帝朝的宰相并不好当,据统计汉武帝一朝贡更换了13位宰相,有超过一半的7位是属于不正常死亡的,比例高得吓人。汉武帝朝丞相的拜命和相权的变化,可分为稳定、削弱、恢复三个阶段,反映出汉武帝沿循着故步自封、顺应时势,有所创新,最后再回到面对现实、再调机制。

有论者史家所论及的〝汉代宰相制度变化,大凡追溯到汉武帝在位之时,而归因于君权、相权之矛盾。〞并非如此。此论者认为汉代宰相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汉初以来宰相制度越来越不符合新形势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巩固汉王朝的统治,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不得不对它(宰相制度)做某些改革。〞〝汉武帝比汉初诸帝更迫切需要统治经验丰富的宰相多行使权力、多出谋划策,以赞襄自己的大展鸿图。然而,当时的宰相制度却越加不适应这一形势的变化。〞

是为了强化中央集权,简单讲的确就是要增加皇帝自己的权力 

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相当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其次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皇权。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击地方豪强,他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京师七郡另设司隶校尉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