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张良,名臣崔浩

Jun03

北魏张良,名臣崔浩

时间:2018/06/03 05:44 | 分类:晋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崔浩是北魏前期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家,他长于计谋,精于决策,被称为“南北朝第一谋略家”、“北魏张良”。他相继在道武帝拓跋、明元帝拓跋嗣、太武帝 拓跋焘三朝为官,位至司徒,为北魏迈入封建社会及一统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他也因功高自大,盛气凌人,最后得罪了鲜卑权贵,未得善终。> >   ■名门之后,堪比张良> >   崔浩,字伯渊,清河郡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出身于北朝第一名门望族清河崔氏家族,崔家自魏晋以来出了许多高官显贵、名人雅士。崔浩之父崔宏幼年被称为“冀州神童”,北魏初官至吏部尚书,赐爵白马公。> >   崔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华比父亲更高,史书中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他容貌姣好,酷似美妇,头脑也很聪敏,时常自比张良。> >   崔浩刚刚20岁就当上了通直郎,不久又被升迁,成为著作郎。由于学问渊博,才华过人,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受到北魏道武帝拓跋的欣赏和重用,常常被拓跋召见。> >   409年,拓跋在朝廷政变中被儿子拓跋绍害死。拓跋嗣登基,是为明元帝。明元帝任崔浩为博士祭酒,经常让他给自己讲解经书、占卜,很欣赏他。> >   ■恩宠有加,屡献奇谋> >   拓跋嗣常常与崔浩商议国家的政治军国大事,经常采纳他的主张,对他非常恩宠。416年,东晋大将刘裕率兵北上,水陆并进,讨伐后秦。晋军攻城略地,十分顺利,后秦不断退却。第二年,刘裕顺着黄河逆行向关中进发,准备从北魏境内抄近路攻秦。> >   明元帝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众臣都认为刘裕想打着伐秦的旗号来攻打魏国,所以不能答应刘裕的借道请求。不但如此,还要截断黄河的水路,防止刘裕的水军行进。> >    可崔浩却出来反对他们,说:“我们现在缺少粮草,边界还经常受到北方柔然的侵犯,不宜出兵。后秦多次侵扰东晋的荆州,东晋派刘裕征讨,这是别国的事,与 我们不相干,假使我们出兵拦截,肯定会遭到刘裕的仇恨,他反过来打我们,就让后秦得了利。我们还是答应刘裕,让他带军入关攻秦,我们就在他们打得伤了元气 时过去收利,这样便能够一举两得。”> >   然而,明元帝并没有听从崔浩的意见,他派遣孙嵩领军十万阻截刘裕,大败。> >   此时,明元帝后悔不已,觉得如果自己当初听从崔浩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事了,但此时已经无济于事了。> >   ■力主北伐,诛灭群雄> >   明元帝拓跋嗣辞世后,他的长子拓跋焘登基为帝,是为太武帝。> >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崔浩因为被明元帝专宠,且为人正派,直言敢谏,使大臣中的有些人十分不快。太武帝拓跋焘身边的掌权之臣就对崔浩很不满,时不 时地在拓跋焘跟前说些他的坏话,无中生有。拓跋焘明白崔浩是有才之士,可总听到谗言,不免受到干扰,因此有什么大事就叫来崔浩询问一下,平时则把他冷落在 一边。后来,在攻打夏国和征讨柔然的问题上拓跋焘犯了难——不能同时发起两场战争,可到底该先打哪个呢?> >   大臣们都认为应该先伐柔然, 因为从柔然可以得到许多人口牲畜以及财物,从而补充自己的实力。而大夏国比较清贫,除了那个建造得十分坚固的统万城外什么也没有。崔浩的眼光却不这样浅 薄,他觉得大夏国如今政治 ... ,国主残暴,民心丧失,派兵去攻打它是最好的选择,一定要等战胜它之后再集中全力去对付别的国家。夏王赫连勃勃恰好于数月之 后去世,崔浩就提议出兵,拓跋焘批准了。> >   声势浩大的北魏军开始向统万城进发。崔浩根据现实,使用奇计,在他的直接指挥下,北魏大军将坚固的统万城攻下,灭了大夏政权。随后,崔浩力排众议,竭力劝说太武帝进攻柔然,大臣们心中不服,推选出太史张渊同崔浩进行“舌战”,就是否攻打柔然进行争辩。> >   崔浩精通天象,他首先用这方面的理论驳斥了张渊提出的北魏没有天时地利的观点;然后,重述讨伐柔然如果成功,不仅能杜绝柔然的骚扰,还能得到漠北草原,只有益处而没有祸患。崔浩侃侃而谈,旁征博征,将辩论变成了他一个人的演说,张渊毫无应对之词。> >   拓跋焘因而下定决心讨伐柔然,此战大胜,北魏获益良多。后来,拓跋焘又一举将北燕和北凉消灭,这些重大的 ... 行动崔浩都参与其中。他足智多谋,善于决策,在北魏兼并各个政权、统一北方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祸起《国史》,身死族灭> >    崔浩累官至司徒,他虽长于出谋划策,却不善于谋身。当时,拓跋焘礼敬他,遇到重大事情都向他咨询。崔浩却不懂得谦让,居功自傲,直言不讳,还因为自己出 身高贵,看不起周围的鲜卑贵族,因此得罪了许多人。作为一个异族人,被皇帝恩宠,官位高于其他鲜卑贵族,自然会受到他们的忌恨,可他却全然没有察觉。> >    崔浩崇信道教,极力劝太武帝灭佛教。拓跋焘也正害怕僧人过多,会使服兵役的人数大减,不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就听从他的建议,下了“灭佛诏”,烧寺院, 毁佛像。那时,北魏从太子、公卿到平民百姓,崇信佛教的人极多,崔浩这下更是得罪了仇视自己的鲜卑贵族,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绝路。> >   最终使崔浩获罪遭 ... 的是《国史》事件。崔浩晚年时主持编写北魏的《国史》,他对鲜卑拓跋氏祖上的丑行毫不隐讳,收录了北魏朝廷中许多同姓相残、暴虐 ... 之事,且用词颇为不敬。> >    崔浩狂妄而好扬己功,后来还把《国史》镌刻于石碑之上,立在道路旁边。极端愤怒的鲜卑贵族共同向拓跋焘上书,称崔浩轻视皇权,意图谋反。拓跋焘也认为崔 浩太放肆了,大怒之下下令将他斩首,诛灭九族,与崔家有姻亲的家族都没能幸免,北方士族皆在此次事件中遭到了严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