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自控所原618所電液伺服閥三結合小組的往事

Mar12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中國航空報訊: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為了解決國內一直沒有電液伺服閥設計和生產的問題,618所(即今天的航空工業自控所) 組成了一個特殊的工作團隊,由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工藝及技能工人結合組成,當時叫三結合小組。
40多年過去了,往事並不如煙。我是張軍偉,今天我就講講618所電液伺服閥三結合小組,填補國內電液伺服閥技術空白的小故事。
我是1977年到618所參加工作的,入所後就有幸加入到三結合小組,從當時的一個毛頭小伙逐漸成長為後來的一名高級技師。
什麼是電液伺服閥?簡單地說它是將小功率的電信號轉換為大功率的液壓動力,從而實現重型機械設備的精確伺服控制。
精密伺服機構的設計和加工製造向來難度大,核心關鍵技術當時在國內還屬於空白。三結合小組成員不畏艱難,克服設備簡陋等不利條件,對樣例進行研究、測試、分解、出圖、試加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拿出了樣機,填補了國內電液伺服閥的技術空白。樣機試製成功後,小組對前期發現的問題認真總結,優化結構、改良工藝,在80年代中期實現了年產100多台的產量。
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小組大膽地提出將伺服閥的上下導磁體採用冷擠壓加工方式,並迅速完成了設計工裝,編製工藝, 制定計劃,落料、彎形、擠壓、沖孔,工裝和材料等準備。
伴隨著緊張和期待,第一次開車實驗開始了。落料,衝壓機緩緩地落下,冷擠壓加工一次成功!
試驗的成功讓大家看到了希望,能不能再繼續改進呢?設計和工藝人員提出了落切的外形再增加一次校平的工序,並將落下來的導磁體毛坯進行二次衝壓校平,這對下一步的彎形工序做好了基準,彎形也順利完成。
根據上一次的經驗,小組成員再次增加了校平指導工序。關鍵工序是擠壓,大家的心又都提起來了,擠壓出來的形狀能否達到圖紙的要求?兩邊的耳朵能否擠壓到位?導磁體上兩根肋能否同時擠壓出來?能否保證平行度0.01,平面度0.01?這一系列的不確定因素出現在眼前。
孫榮芳主任召集全組進行討論,大家經過反覆推演,最後決定將沖床的力加到最大, 壓到位後保持5分鐘後再卸模。
實驗開始了,衝壓機再次緩緩地壓下來, 十多雙眼睛都緊緊地盯著這台機器。現場安靜的彷彿掉落一根針都能聽見。
終於聽到孫主任說:時間到!
霍春海師傅熟練地操作衝壓機的托模, 我第一個衝上去取下擠壓成型的導磁體零件, 仔細一看,零件很完美。
我不禁高興地喊:壓出來了,成功了!
大家寶貝似的把這個零件一一傳看著, 這是我們自己的加工成果啊!
負責工藝的崔存英師傅說,趕緊送去檢驗,測量一下平行度和平面度。
我一路小跑地將零件送到了檢驗師傅那兒,經檢驗人員檢查,完全符合圖紙的要求。大家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興奮。
那時已經到了晚上十點多了,孫主任說, 今天的時間已經很晚了,就到這裡吧!明天咱們再完成最後一道衝壓工序。
可是大家紛紛說,不如今天乘勝追擊, 趁熱打鐵,一鼓作氣把實驗做完。
在大家的強烈要求下,孫主任同意實驗繼續進行。所有的人都圍在機器旁,大廠房裡靜悄悄的,燈光照在每個人的身上,大家的心裡也亮堂堂的。
我和師傅趕緊更換新的模具,經過嚴格的操作,沖模的模具裝配到位。
隨著孫主任的一聲令下,實驗又開始了。
衝壓機緩緩地再次衝下,只聽到咣當一聲,多餘的材料衝下來了。
這一聲凝結著大家的智慧,這一聲凝結著大家的辛苦,這一聲更是航空人發出的報國心聲!
經過檢驗,零件完全符合圖紙要求,這時已經到凌晨三點多了。回到宿舍,我激動的怎麼也睡不著。我想,三結合小組的很多同志一定和我一樣興奮吧!
後來,隨著經驗持續積累,伺服閥圖紙不斷優化、工藝持續完善,三結合小組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了三種型號電液伺服閥的開發和小批量生產,並且成功應用到當時的多個課題,對大項目的順利拿下起到了關鍵作用。
到了80年代中後期,三結合小組因工作的調整,人員各自返回自己的部門,設計和裝調人員回到了當時的二室,成立了飛控部207組。
三結合小組通過短短几年的集智攻關、創新協同,為新中國航空工業開闢出了電液伺服閥這一新專業,使618所的電液伺服閥專業在國內液壓行業中佔有了重要地位,更為航空工業機載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