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戰開始看美軍是否真是少爺兵?

Apr0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從二戰開始看美軍是否真是少爺兵?
邵旭峰
美國1776年建國後,一直到二戰期間,都不太參與國際戰爭,剛開始主要是國內經濟和政治鬥爭,美式民主制度逐漸推行,然後美國經濟開始騰飛,到1894年左右,美國經濟總量雄踞世界第一,之後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前蘇聯最鼎盛時期,經濟總量也不到美國40%。
這時期的美國,似乎對直接參与國際軍事行動不大感興趣——後來在一戰(1914年到1918年)中,美國的直接的軍事參與,也非常有限,更多以僱傭兵的形式參與。
但在一戰期間美國大發戰爭財,確實是真的——但這裡有個邏輯關係,就是美國在一戰前20年經濟總量就已經是經濟世界第一,利用一戰發戰爭財,更 ... 美國經濟整合與發展,而不是美國靠一戰發戰爭財成為世界第一。
在一戰當中,美國一看利用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基礎造武器,賣武器是最掙錢的,同時也最 ... 和引導經濟發展,就開始瘋狂造武器和賣,這樣,美國的經濟和科技,就逐漸形成了以軍事為第一主導的結構,到二戰結束後,與軍工相關的經濟,佔美國經濟的60%到65%以上,美國最先進的諸多技術,都是應軍事要求而生,也第一應用于軍事上。
二戰剛開始的時候,美國也不太直接參与軍事行動——在歐洲的軍事參與也很有限,亞太基本沒咋參與,而是以做生意為主。
這種情況,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得到徹底改變,在此之前,羅斯福總統就要求加大對歐洲和亞太戰場的軍事參與程度,但國會大佬們只想儘可能掙錢,民眾更覺得戰場距離自己很遙遠。
舉國的麻痹和想要繼續掙錢的貪慾,讓日本在珍珠港空襲中一次性差點全殲太平洋艦隊之後,美國從民眾到國會到 ... 軍方,都被徹底激怒——從此以後,美國的軍事戰略完全徹底變化了——不僅軍工更加引導經濟,且開始直接參与和買武器、支援武器並重。二戰中,即使前蘇聯,都得到美國極大的軍事援助,比如光戰機似乎就上萬架。
現在回到題目,二戰之前的美國,別國似乎都認為打仗不行——高層和政客光知道掙錢、軍人則是紈絝子弟,但美國直接和擴大參與二戰後,別國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美國對最能打的德國作戰,戰損比差不多1:1.3到1.5,對日則大的多,好幾個乃至於十個日人才能換一個美國大兵,雖然戰損比不如日本和國民黨部隊等作戰大,但也高的嚇人。
抗援時期,戰損好像在十以上,這還是在美完全措手不及的情況下,在這邊身經百戰的官兵條件下、在遠超美方軍力規模且英勇獻身的情況下,後來美李奇微到場,美國有限作戰但必須穩住局面的戰略明確後,戰損大到殘忍。
至於越戰,則完全是大屠殺。
越戰結束前後(1975年結束),美國由於獨佔信息技術鰲頭,加上雄厚的經濟和軍工基礎,人才與教育基礎以及吸納人才制度等等綜合因素,使得其軍事技術越來越和別國拉開差距——1988年攻擊伊朗海軍,1989年的巴拿馬戰爭、1990年底的海灣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戰損比越來越大,到別國難以理解和相信的程度。
這中間比較小規模的戰鬥,美國有不少失利,比如摩加迪沙行動,由於判斷不充分、接敵後協調混亂等原因,美軍付出了死亡十幾二十人、受傷百人的代價,但傷亡對方在千人計。其他也都類似。美軍將這些行動看作失敗,當做戰例經常反思總結。
綜合實打實的歷史來看,你還會說美國少爺兵嗎?
就國家而言,美國確實珍惜士兵生命,但就實際的實打實對決而言,從二戰開始,美國的戰鬥與戰爭,別國士兵都得付出更大代價,後邊更是越來越大。
去除科技的因素,美國純軍人自身的作戰素養,顯然確實是高於對手的,作戰意志也比較頑強——但失敗了,會投降,與日本等不太一樣乃至於完全相反。觀念不一樣,更注重個體生命。
其中原因,可能與全民擁槍、尚武精神、還可能與建國者們都是歐洲拓荒者冒險家強盜逃犯的後代有關,相關基因可能一直在骨子裡流淌。
歡迎討論。
?
本文作者已簽約快版權維權服務,轉載請經授權,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