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不肯反清称帝:只因他看透了国人性格里的丑陋

Nov29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曾国藩不肯反清称帝:只因他看透了国人性格里的丑陋

  1864年,曾国藩登上了人生的权力顶峰。这一年,他弟弟曾国荃攻陷南京,彻底灭了天平天国。曾国藩坐拥湘军30万,权倾朝野,功盖天下。

  慈禧任命他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 ... 兼地方政务。当年大清最高一级地方行政长官总督一职,全国才设8名,其中5名是“曾派”;除了曾自己任两江总督外、直隶总督刘长佑和闽浙总督左宗棠,均属湘军人马。至于再往下面的道台、县令之类,就更是曾国藩湘系的天下了。

  毫不夸张地说:1864年,曾国藩稳稳地把持了满清的大半壁江山。

  当曾国藩的湘军势力渐大后,底下的人自然也会生出谋反的想法来。道理大家都懂:一是曾国藩完全有谋反的实力;二是曾做了皇帝,下面的小弟还不都官升几级?

  但奇怪的是,曾国藩的小弟们几次试探曾反清称帝,但曾都不为所动,甚至评价为“荒谬”。最有意思是的,连他的死敌,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忠王李秀成,都曾经建议他反清自立。那曾国藩为什么死活不肯呢?

  一是曾国藩清楚:一旦反了满清,这天下可真就又要大乱了。

  与其他朝代的造反不同,反满清另立帝王,首先是反满,其次才是灭清。而前者,让曾国藩颇为顾虑。经过满人长达200余年的统治奴役, ... 已经彻底学会了顺从:头剃的锃亮,辫子粗又长。一旦把满人驱出中原,这头上的辫子剪起来容易,但心上的那根辫子,可就不容易剪掉了。

  如果再考虑到当时列强虎视耽耽,中国随时都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那么这种排满反清之举,极有可能是自乱天下、自取其亡。在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令百姓生灵涂炭、生不如死的残境之后,曾国藩更断然不愿因一己之荣耀而冒这样的风险。这种谨慎,你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胆小怕事的怯懦,也可以理解成一份怜悯天下的情怀。

  二是曾国藩更清楚: ... 搞窝里斗,个个都是高手。

  曾国藩很清楚在湘军看上去最为鼎盛的时候,恰恰是湘军开始分裂的时候。1864年曾国藩控制的部队,名义上有30万之众,但他真正能用得动的,只有12万不到。而在这12万中,他当初一手带出来的只有5万。湘军其余6成兵力,均有不同的派系归属: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左宗棠和沈葆桢。

  单以人品来说,左宗棠这个人实在不咋的。他晚年不论何种场合,见人只说两件事:第一件必是夸耀自己在西北战场是何等威风勇猛;第二件则必是 ... 曾国藩是如何的虚伪做作。除了这两样事,绝不提第三个话题,以至后老了以后,都没人敢和他聊天说话。

  左宗棠

  唯一的合理解释就是,他太自负了,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世人却尽说曾国藩好,所以他不服。假设一下,如果曾国藩真谋反得了天下,估计第一个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

  沈葆桢则仗着自己的老丈人是林则徐,打心里不服平民出身的曾国藩。曾国荃围攻南京时,缺粮少银,曾国藩三番五次让沈葆桢送些粮草过去,沈就是不理。

  大家看看:还没有得天下,一群 ... 就已经窝里斗的这么热闹了,真要了有了皇帝这个宝座诱惑,估计这几个人先打成一团了。所以,就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大家谁都没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没有,那就绝对不行!

  这道理,曾国藩早就看明白了,想透彻了。

  曾国藩墓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忠臣吧吧,死后得个”文正“二字——中国历史上当官能获得的最高的评价,就挺好的了。

 

  正所谓:功成身退曾文正,不做当年吴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