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陵——中国七大奇迹

Apr29

明朝皇陵——中国七大奇迹

时间:2014/04/29 19:58 | 分类:明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朝皇陵——中国七大奇迹

  明朝皇陵(明显陵、十三陵、明孝陵)Mausoleum of the ming and Qing Emperor

  入选理由:世界文化遗产(批准日期:明显陵2000年、明孝陵和明十三陵2003年)。

  ●简介: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世界遗产 ... 会评语)

  ●概况:

  明朝是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他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覆斗式方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并扩大了祭殿建筑。清代沿袭明朝制度,更加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形胜的结合,注重按所葬人辈分排列顺序,还形成了帝后妃陵寝的配套序列,在祭祀制度上也更加完善、合理。

  明陵综述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建元洪武(1368),到崇祯十七年(1644)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统治时间277年,其间经历了16位皇帝。其中,除惠帝朱允炆因“靖难之役”,下落不明,没有营建陵园外,其余15帝,都依帝制建造了陵园。

  太祖朱元璋死后埋葬在南京钟山脚下,称孝陵;景帝朱祁钰,因英宗复辟遇害,初以王礼葬北京西郊金山,成化年间恢复帝号,又将王坟稍扩其制,改为帝陵,世称景泰帝陵。其余的13位皇帝均葬于北京昌平县境的天寿山一带,通称明十三陵。

  此外,明朝还有生前没有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帝的,也营建了陵园。朱元璋的父亲朱 ... (朱世珍),被追尊为仁祖淳皇帝,就安徽凤阳原墓建为皇陵;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被追尊为熙祖裕皇帝;曾祖父朱四九,被追尊为懿祖恒皇帝;高祖父朱百六,被追尊为德祖玄皇帝;因德、懿二祖葬址不详,遂就江苏盱眙熙祖原葬处建陵葬三祖帝后衣冠,陵名祖陵;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朱祐杬,原为兴献王,朱厚熜入继大统后,追尊其父为睿宗献皇帝,将湖北钟祥原王坟扩建为显陵。

  ●明显陵

  1、列入的理由

  ●意义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临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财力、人力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明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历276年,共建有18座皇帝陵墓。显陵是第12个皇帝陵墓,建于16世纪中叶,1519年至1566年(明正德十四年至嘉靖四十五年),历时46年,是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父亲恭睿献皇帝朱祐杬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

  显陵是一座典型的明朝皇帝陵墓,因其修建时间长,用工巨大,从而形成了高水平的建筑。显陵在规划布局上,利用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将陵区四周的山川水系作为建筑构成的主体要素,“陵制与山水相称”,根据“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将松林山左峰作为依托玄宫(皇帝棺椁停放的地下宫殿)的祖山,左有山脉作为陵区两侧环护的砂山,前沿的天子岗作为陵寝的案山,形成了一个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局部小环境。在建筑布局上,充分利用松林山间的台地依次安排下马碑、门、亭、望柱、石像生、坊、桥等,顺山山势引导至享殿、明楼和宝城。疏密有间,层层递进,给人以封建礼制的秩序感。建筑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相互映衬,如同“天设地造”,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显陵在建筑手法上也有其独特之处,如一座陵墓二座地下宫殿、金瓶形的外罗城、九曲回环的御河、龙形神道和内外明塘等都是明陵中仅见的孤例。同时,显陵的建造是明中叶重大事件“大礼议” 的产物,关联着嘉靖初年的社会思想、

  信仰和一些政坛首脑人物的命运,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比较分析

  显陵是18座明陵中第12座帝陵,建筑时序属于中期,在明朝帝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意义。

  月芽城制度 月芽城是方城与宝顶之间的一个月芽形小院,俗称哑吧院。月芽城是供皇帝行覆土礼而设置的。每年清明节,皇帝要在此向宝顶培置13担净洁的黄土。月芽城制度由孝陵开始,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及显陵一直沿用。

  前朝后寝制度 明朝帝陵是按前朝后寝的制式而布局,前朝即棱恩门、棱恩殿和左右配殿等组成;后寝即方城、明楼、圣号碑、宝城、宝顶及地下玄宫等组成。前一部分是举行日常祭祀的活动中心,棱恩殿中设有三间暖阁,中间放有神寝即皇帝、皇后的神主牌位;后一部分即墓主人棺椁安寝之所。原则上只有皇帝才能进入这一区域。这一制度为显陵所继承。“陵制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明世宗崇信道教,显陵在继承“天寿山七陵之制”的基础上,又出现一些新的建置。

  新旧宝城与瑶台在明朝帝陵中,显陵两个宝城的建置可谓绝无仅有。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墓主人的身份变化密切相关。前宝城建于1520年(正德十五年),是墓主人为藩王时按其规制所建造的亲王坟。后一宝城建于1539年(嘉靖十八年),是墓主人被迫尊为皇帝后所建造的宝城,两座宝城之间以瑶台相连,构成一个相互关连的整体。

  独特的排水系统 显陵以一条弯曲的九曲河,将松林山主脉(祖山)流下的水,巧妙地从陵区排除。九曲河上按地势高低设有聚水泄洪的堤坝,分区段保留了明净的水面,净化了陵区的环境。虽然明朝各陵都非常重视陵区的排水、泄洪,开挖或利用天然河流形成御河,然而显陵御河以其排水体系之完善、体系风水理论之完美,与前七陵形成显著的区别。显陵的前后宝城各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将宝城上的水直接排向城外。此前,天寿山七陵宝城是向内排水的,其后修建的永陵、定陵继承了显陵这一排水方式。

  龙形神道的做法 显陵中轴线上修建有一条弯曲如龙形的神道,其做法是中间铺石板,两侧镶嵌鹅卵石,外边以牙子石收束,俗称龙鳞道,也为明朝其他陵寝神路所无。

  琉璃影壁的做法 显陵的棱恩门两侧,建有精美的琉璃影壁墙,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是明朝帝陵中的孤例。

  内外明塘的做法 显陵新红门的右侧,根据地势建有一个圆形的池塘,因处在风水术中明堂的方位,故名外明塘。在棱恩殿前有一个圆形的池塘,名为内明塘。内外明塘的建置也为其他明陵所无。

  “金瓶”罗城的做法 显陵作为独立的陵区,其外围建有一条长达约3.5公里的罗城,平面成“金瓶”形状。这一形制也为明陵中所仅见。此前,天寿山七陵只有陵宫区有围墙,并无单独的外罗城。显陵之后,永陵、定陵建有外罗城,这一做法还为清代帝陵所继承。

  ●真实性及完整性

  陵区周围的自然环境基本上保存着原有风貌,松林山、天子岗、莫愁湖等自然山体和湖泊没有变化,植被保存完好。作为陵区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性没有变化。陵区内的建筑——下马碑、新红门、正红门、睿功圣德碑楼、石望柱、石像生群、龙风门、龙形神道、内明塘、琉璃照壁、棱恩门、棱恩殿、东西配殿、陵寝门、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两座宝城与瑶台、宝顶、九曲河、五道御河桥、外罗城、紫禁城及内罗城等,都是明朝原始建筑,保存了原有的真实性。特别是两座宝顶下“仿九重法宫为之”的地下宫殿,保存完好。

  这些建筑中,新红门、正红门、望柱、石像生群、龙风门、九曲河、龙形神道、琉璃照壁、双柱门、方城、两座宝城及瑶台、外罗城、紫禁城、内罗城等重要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真实地展示了明朝陵寝规制布局的完整性。

  2、列入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显陵的建筑与环境十分谐调,根据明朝帝陵制度“陵制当与山水相称”,将松林山四周的山峦、河流作为陵墓的有机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布局:延绵起伏的山体作为陵区的依托,环护四周;弯曲的流水从陵区蜿蜓而过。松柏森森,流水潺潺,给陵区笼罩上一层庄严、肃穆,也带来一片生机。建筑依山间台地起伏布列,依次为门、亭、望柱、石像生、龙风门、桥、享殿、宝城和宝顶。错落有致,尊卑有序,掩映于山环水抱之中,如同“天设地造”,形成了一个拥有外围空间的巨大山陵,构成了一项建筑艺术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天才杰作。[符合CRKTERION标准1]

  显陵的兴建几乎贯穿于明世宗御极的始终,在此期间,康陵、水陵、昭陵也在兴建,天寿山各陵还在添建神道碑亭等;陵与陵之间因封建礼制而产生一定的趋同性而形成制式。显陵较为完整地保留了这些制式。由于世宗崇信道教,显陵又有一些新的变动,并为以后明陵所效仿。如宝顶的形制、独特的排水系统等,可以说显陵在明陵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典型的明陵,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符合CRETERION标准2]

  显陵在建造过程中,因政治、思想观念、审美因素等方面的原因,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明陵所不同的特点,如一陵二宝城、内外明塘、“金瓶”形状的罗城、龙形神道、九曲河、众多的祭祀碑亭等,在明陵中别具一格,且历史悠久。[符合CRETERION标准3]

  显陵的建造是明嘉靖初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大礼议”的产物。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没有子嗣,慈寿皇太后和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决定遵奉“兄终弟及”祖训,在他们炮制的武宗遗诏中“遗命”“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嗣皇帝位”。朱厚熜登极,以明年为嘉靖元年,是为明世宗。按照封建主义的伦理,朱厚熜应过继给孝宗皇帝做儿子。但世宗为自立体系,效仿朱元璋迫尊四世先祖为皇帝的例子,追尊死去的父亲为皇帝。此举引起朝臣激烈反对,礼部尚书毛澄,大学士杨廷和等人大会公卿召集言官,六十余人联名上疏,极力反对。而以张聪为代表的一小部分人,则阿谀世宗,提出“继统不继嗣”,双方引经据典展开了激烈争论。1524年(嘉靖三年)朱厚熜敕渝礼部“今加称兴献帝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反对派见此“大集群臣九卿23人,翰林21人,给事中、御史、诸司郎官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大理寺属及大学士毛纪、石瑶等200余人,相继跪在左顺门,自早至午”。世宗数次命司礼监传其手偷,令群臣退去,可是群臣依然“伏地如故”,进行 ... 。朱厚熜大怒,着锦衣卫将五品以下的在场大臣逮捕杖笞,并杖死其中17人。这220余人全部逐出朝廷,还分别受到入狱、夺俸、贬官、戍边等处罚。用武力“平息”了这场长达3年的“皇考”之争。事后,朱厚熜更定大礼,称孝宗为皇伯考;追尊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完成了自己的昭穆体系。这一历史事件史称“大礼议”。显陵的建造则是大礼议的物证。[符合CRETERION 标准6]

  ●遗产的描述

  显陵规划占地183公顷,其中陵寝部分占地52公顷,在这广阔的区域内,所有的山体、水系、林木植被都作为陵寝的构成要素来统一布局和安排。陵区后部的自然山丘为祖山,作为陵寝的依托,两侧的山体作为环护,中间台地安排建筑、九曲河婉蜒其间,前面山丘为屏山,构成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格局,体现了“陵制与山水相称”的原则。陵墓的最南端建有敕封纯德山碑亭一座,平面呈方形,亭已毁,内供汉白玉石碑一通,通高3.59米,宽1.15米,上书“纯德山”三个大字,碑座、碑身、碑文和碑额保存完好。纯德山东侧天子岗建有龙首龟蚨碑亭一座,俗称“山曲碑”亭,记载着陵区的范围及管理方面的内容。陵寝外围建有高6米,厚1.6米,长达4730米,平面呈“金瓶”形状的外罗城。外罗城前端因池塘和东南砂山影响,依山就水建造歇山顶宫门一座,名新红门,面阔18.5米,进深8米,有券门三洞。门前有下马碑两座,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新红门右侧依原有天然池塘建有外明塘,外明塘后为三道御桥。过御桥为正红门,正红门红墙黄瓦,歇山顶式,面阔18米,进深7.8米,有券门三洞。进正红门神道正中毫立着高大的睿功圣德碑亭,平面布局为方形,面阔进深均为 18.3米,占地334平方米,汉白玉台基,下设石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四边各开有券门,正中立龙首龟蚨睿功圣德碑。碑亭后63米处设御桥三座。过桥便是陵区最主要的墓饰建筑,迎面为汉白玉望柱,通高12米,下为方形须弥座,柱身为六棱形,二层束腰云盘托着圆柱形有云龙纹浮雕望柱头。望柱后排列着石像生群、计有狮子、懈貂、卧骆驼、卧象、麒麟、立马、卧马各一对;武将二对,文臣、勋臣各一对,造型生动,排列有序。其后为龙风门,作为石像生的依托,龙风门设计十分精巧,为六柱三门四楼冲天式牌楼,方柱上悬出云版,上覆莲座,莲座上各雕有一尊朝天吼、正身立火焰宝珠,石墩,坊身仿木作设额枋、花板、抱框,上额枋设有门簪,方柱前后夹有抱鼓石,影壁墙下设须弥座,上盖黄色琉璃瓦,整个龙凤门不仅洁白耀眼而且金碧辉煌。

  从龙凤门再越御桥便是一条长达290米的神道,该神道一反左右对称和通直的原则,作弯曲龙行状,是为龙形神道。接龙形神道是最后三座御桥。九曲河由东北向西南蜿蜒而过,河道为砖石结构,河中根据高差建有九道拦水坝。过九曲河最后一道御桥为内明塘,内明塘为圆形,直径33米,周边砌有青石护岸。塘两边各设有碑亭一座,分别为“纯德山祭告文”碑亭和“瑞文碑”亭。内明塘后,为祾恩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有月台,前后三出云龙丹陛,门两边有琉璃影壁,影壁正面为绿色琉璃的蟠枝图案,背面为双龙腾跃,喻意藏龙护生。祾恩门外东侧,建有神厨、神库、宰牲亭等。西侧建有神宫监,礼生乐户直房等。祾恩门后,左右为配殿,面阔五问,进深二间,前出廊。再后为棱恩殿,歇山后抱厦宫殿式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出月台,石雕须弥座台基,雕栏龙风望柱。祾恩殿后为陵寝门,面阔三间、砖石琉璃结构。陵寝门后为二柱门,现仅存石柱,蹲龙战鼓,木构无存。二柱门后为石五供,现存供案和部分石雕供器。供案两侧各有碑亭一座,分别为御赐祭文碑亭和御赐谥册志文碑亭。供案后是方城明楼,方城面阔、进深皆为22.2米,设券门一道,门前有御道踏跺。门后左右设有御道台阶以供上下。方城上建有明楼,面阔、进深均为17米,重檐歇山顶,石须弥座基础,四道券门。内供“大明睿宗献皇帝之陵”圣号碑,通高4.69米。方城后左右连接着前后宝城,前宝城呈椭圆形,东西宽112米,南北长125米。宝城内为宝顶,宝顶下为1519年(正德十五年)所建玄宫。宝城与方城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前后宝城由瑶台相连。瑶台为长方形,面阔11.5米,进深40.5米。后宝城为圆形,直径110 米。内为宝顶,宝顶下为1539年(嘉靖十八年)所建地下玄宫,玄宫内停放着恭喜献皇帝和皇后棺停。后宝城与瑶台之间建有月牙城,内有琉璃影壁一座。两座宝城上共有向外悬挑的散水螭首16个,设计精巧,为独特的排水系统。陵区外围沿祖山、东西砂山、案山建有显陵卫、东果园、西菜园、更铺及巡山铺等。

  ●历史沿革

  显陵为明睿宗献皇帝朱祐杬和献皇后的合葬墓。

  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明孝宗朱祐樘的异母弟、明武宗朱厚照的叔父。生于1476年(成化十二年七月初二),生母为朱见深的宸妃邵氏。1487 年(成化二十三年七月十一)封为兴王,1494年(弘治七年九月十八)就藩湖广安陆州(今钟祥市)。1519年(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薨逝,享年44岁。明武宗朱厚照赐谥为“献”,在松林山选定吉地,按亲王规制坟园,翌年四月初三安葬。1521年(正德十六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无嗣崩殂,根据太祖朱元障 “兄终弟及”的遗训,袭封为兴王不久的朱厚熜被迎往北京入继大统,是为明世宗。朱厚熜即帝位后,自立统嗣体系,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朱祐杬为皇帝。 1521年(正德十六年十月)推尊朱祐杬为“兴献帝”;1523年(嘉靖二年) “命兴献帝家庙享祀乐用八佾”;1524年(嘉靖三年三月)又加尊为“献皇帝”,七月献皇帝神主奉安于奉先殿东室观德殿,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九月改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1526年(嘉靖五年九月)“奉安恭穆献皇帝神主于世庙;1538年(嘉靖十七年九月)则追尊庙号为“睿宗”;1548年 (嘉靖二十七年)恭喜献皇帝神主供入太庙。

  朱祐杬被追尊为皇帝后,原有兴献王坟也相应按帝陵规制升级改建。1523年(嘉靖二年四月),兴献王坟原覆黑瓦换为黄琉璃瓦,并修筑神路桥等。1524年(嘉靖三年三月),王坟正式更名为显陵。同年八月,显陵太监杨保邀宠进言“陵殿门墙规模狭小,乞照天寿山诸陵制更造”,被工部尚书赵璜以“陵制当与山水相称,恐难概同”为由谏止。然而朱厚熜私亲推尊,于1527年(嘉靖六年十二月),“命修显陵如天寿山七陵之制”,修葺宝城、宝顶并重建享殿,增建方城明楼、睿功圣德碑楼、大红门,并在龙凤门前的神路两侧建置了望柱和12对石像生等,开始大规模的改建。1531年(嘉靖十年二月),又将松林山救封为 “纯德山”,立碑建亭。1532年(嘉靖十一年十月),改建工程告一段落。1538年(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朱厚熜的生母章圣皇太后病逝,朱厚熜亲赴北京昌平天寿山,在长陵西南的大峪山下卜定吉壤,准备将显陵北迁,并下命武定侯郭勋和工部尚书蒋瑶等督工建造新陵,并“欲迎皇考梓宫迁于此”。然而,从 1524年(嘉靖三年)以来,显陵改迁天寿山之议,一直遭到朝臣及章圣皇太后的反对,使朱厚熜夙存顾忌,从大峪山回宫后,又决定奉母后棺椁南下合葬显陵。翌年正月朱厚熜南巡承天府,由于“启视显陵玄宫有水”,他又降谕礼部:“皇考显陵,昔者建造狭隘,虽尝增修,犹多未称。兹朕躬诣陵下,与诸左右大臣周阅山川,更卜吉兆,重建玄宫,以妥皇考皇妣神灵于无穷。”驾临显陵展谒后,又“骑登陵山,立表于皇考陵寝之北……命改营焉”。当月,工部左侍郎顾麟等受命督工,按朱厚熜钦定“图式”兴建新的玄宫,并用一座称为“瑶台”的高大砖石平台,将新旧宝城串联起来,形成了明朝帝陵中前所未有的特殊格局。1539年(嘉靖十八年三月),朱厚熜南巡后返京,四月视察大峪山陵寝,并与显陵风水形势进行比较后,认定“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驾南袝”。大峪山地宫便空置下来。五月世宗派京山侯崔元护送母后灵柩南袝,七月同朱祐杬合葬在显陵新玄宫内。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改荆州左卫为显陵卫,以正军李貌才等1200余充之。九月,命修显陵祾恩殿,遣内宫监太监黄锦,同巡抚湖广右侍郎陆杰提督工程。此后,显陵建设继续进行,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四月),下命改建享殿即祾恩殿“如景陵制”。以工部右侍郎卢勋兼都察院右莶都御史提督工程。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七月),诏修显陵二红门左角门、便路及御桥、墙等。扩建工程直到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九月)才最后完竣。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九月),又遣工部左侍郎张守直重修祾恩殿,显陵的建造才告一段落。

  明末,显陵遭到破坏,据谈迁《国榷》记载1642年(祟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至承天。……攻显陵,焚享殿”,地面建筑木构部分毁坏。

  清代,显陵在地方官员的干预下,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显陵现存一通咸丰年间的石碑记载着地方官员要求乡里保护显陵的告示。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昌平,陵寝建筑具有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和保存较为完整的特点。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县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整个陵区原来都有陵墙,正门开在南端,蟒山、虎峪巍峨两侧,好似一龙一虎踞守大门。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已发掘的地下宫殿定陵最为著名。这十三处明朝皇帝陵墓葬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宗)等。

  陵寝地宫内埋葬着明朝迁都北京后的13位皇帝以及他们的皇后和殉葬妃子。除了皇帝陵外,十三陵的陵区内还建有明朝的妃子坟七座和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工部厂、时陟殿、圣迹亭、九龙池、十口城垣等附属建筑,无论从建筑角度还是其象征的封建王朝关系,其地位都很尊贵并且蒙着神秘的面纱,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在法国巴黎接受投票的主要是这十三座皇帝陵。

  明十三陵从公元1409年营建第一座陵园——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到清朝初年(1644——1660年)营建最后一陵崇祯帝思陵,其间跨时200余年。

  此后,又经历清朝中晚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数百年间,明十三陵虽遭受到风雨雷雹等自然因素的损坏和局部的人为破坏,但总起来看,各陵的主体建筑仍保存较好,陵园的格局清晰完整,地下墓室完好保存。古建筑及遗址没有受到较大的人为破坏。

  ●十三陵“申遗”的依据

  文物专家和历史学家表示,从建筑地位和学术价值看,明十三陵绝对具备“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而且胜算很大。首先,明十三陵的陵寝制度承前启后,在明清皇家陵寝和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明十三陵是中国古代巧妙利用山川、河流、原野等自然环境因素进行规划、设计的建筑杰作;而明十三陵还代表着明朝200余年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此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明十三陵与统治中国长达230余年的明朝十三位皇帝以及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 ... 加强了对明十三陵的保护,先后对长陵、定陵、永陵、景陵、昭陵、献陵、思陵等陵的建筑进行修缮。目前,德陵正在修缮中,计划于2007年年底前将其他残坏较严重的五座陵园修缮完毕。

  ●明孝陵

  位于南京的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的陵寝,迄今已近700年历史。这座地位尊崇的陵园位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据说是朱元璋自选的“寿宅之所”。

  陵园当初北起钟山,南至孝陵卫,东起灵谷寺,西至城墙,陵垣周长达22。5公里。当时陵垣封山锢水,内则遍植松柏,放养驯鹿达数千头。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道上立有石兽、石人;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门内四方城有朱棣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布局宏伟,规制严谨, 但它的地面木结构建筑大多毁于1853年清军与太平军之战,现存下马坊、碑亭、石兽、望柱、翁仲石人、“ 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宝城等古迹, 纵深2。62公里, 当年围绕的红墙22。5公里现存遗迹,尚可窥见皇家陵园的气势规模和我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

  过碑亭折向西北行约百米,是孝陵神道石刻。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我国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线而是转弯的,它环绕梅花山形成一个“”的走向。西北向的一段现名 “石象路”,长618米,沿途依次布置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共24只,这段神道石刻是明孝陵地面建筑中保存最完整的艺术精品,据推算,当年仅 ... 其中一只大石象的石材就重达80吨。

  石象路尽头,神道折向正北,是第二段神道石刻,现名“翁仲路”,长250米,沿途依次布置一对白石望柱,两对武将,两对文臣。望柱高6.25米,柱与基座横断面俱作六棱形,顶端作圆柱形冠,柱身浮雕云气纹,柱头浮雕云龙纹。两对武将,一对无须,一对有须,身穿介胄,手执金吾,腰佩宝剑。两对文臣,也是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头戴朝冠,手秉朝笏。这些石人统称“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体壮,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因防范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他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之人统称为“翁仲”。孝陵神道上的翁仲,是明朝帝王驾前文武百官的象征。

  明孝陵神道最大的特色,在于人工建设与自然形势的完美结合,完全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的布置,在每一段落上,安放石象生来控制其空间,石兽或蹲或立,姿态交替,配以苍天远山,形成一派严肃静穆的气氛,这是孝陵神道在布置上的成功,在历代帝王陵墓建筑中是前所未有的。

  神道石刻造型厚重简朴,以形体高大取胜,雕刻技法上注重写实,寓巧于拙,线条圆润流畅,细微处精雕细琢,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代表了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的神道、祭享区和内宫区三殿式布置方式成为后来北京十三陵的样板,只不过是明十三陵的神道合而为一,由十三座皇帝陵共用,但每座陵分设另两区则与明孝陵大同小异,因此可以认为明孝陵开创了明清500年间皇家陵寝形制的先河。●明孝陵“申遗”的依据

  明孝陵虽在历史战乱中受到破坏,但主体建筑犹存,历史风貌依然,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陵寝建筑均是明朝原始建筑遗存,符合“申遗”对文物“真实性”的基本要求;

  明孝陵建筑规模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符合“申遗”对文物“独特与普遍价值”的要求;

 

  明孝陵位于钟山风景区内,周边环境保护得好,以其独特的神奇色彩和优美风景,吸引着中外游人。而对于世界遗产而言,能够有机融入当代人生活,是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