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靖难之变”的起因为何呢?

Jan10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认为天下只有自己的子孙可靠,又惩前代帝室之孤立无援,为保持朱姓天下的长治久安,一面厉行君主集权,一面又实行分封制度。

他把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各地为王,遂种下日后宗室内乱、骨肉相残的祸根。时分封于北方的有秦王樉(封于西安)、晋王棡(封于太原)、燕王棣(封于北平)、代王桂(封于大同)、谷王穗(封于宣府) 、宁王权(封于大宁)、辽王植(封于广宁)、庆王栴(封于宁夏)、肃王柍(封于甘州)等,称为「塞王」,命其驻北疆、防御蒙古。分封于内地的有周王橚(封于开封)、齐王榑(封于青州)、楚王桢(封于武昌)、潭王梓(封于长沙)

以及蜀王椿(封于成都)等等。其中北方诸藩势力特别大,如宁王「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甚至「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太祖还令燕王「节制沿边士马」,赋予其很大的权力。方太祖始行分封,叶伯巨曾上书云「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恐日后成「尾大不掉」之势,并以汉初「七国之乱」、晋初「八王之乱」说明「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但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去,反以「离间吾骨肉」之罪把叶伯巨监禁致死。

  到洪武三十年(一三九八年),朱元璋死,时长子朱标早死,于

是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任,即惠帝(一三九八-- 一四○二),年号为

建文。原来朱元璋生前有更换皇储之念,想以四子朱棣为太子,后来

因大臣劝阻乃罢。故朱棣对其姪之登基颇为不满。另一方面,建文帝

在当皇太孙时,就已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拥重兵,多不

法」,因此他即位后就在大臣齐秦(? -- 一四○二)、黄子澄(一

三五○ -- 一四○二)等的赞襄下,着手削夺藩王,终于导致了藩王

之反叛。

  明初之藩王反叛即历史上所谓「靖难之变」,它指的是明太祖死

后其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夺取皇位的一场王室内乱。其经过大略如下︰

  (一)燕王起兵︰惠帝登位后,立即实行削藩,先废周、湘、齐

、代、岷等五王,次将及燕王及其他藩王。久蓄异志之燕王以祖训云

「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

平之」,遂打出「清君侧,靖内难」之旗号,以诛齐秦、黄子澄为名

,于建文元年(一三九九年)七月在北平誓师讨逆,史称「靖难之变

」。

  (二)京师失陷︰燕王起兵后,连拔诸地,声势浩大。时功臣宿

将已遭太祖诛戮殆尽,惠帝无可用之良将,先后命耿炳文、李景隆统

兵北讨,但屡战屡北。然燕军攻至济南,被山东参政铁铉所阻,双方

相持了三年之久。后燕王得中官密报,而知京师空虚,乃于建文四年

(一四○二年)六月挥师渡江,「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始终是一大疑案,或谓建文帝在城陷时自焚,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一说他从地道出亡,改换僧装,流

浪各地,自号应文。也有的传言建文帝蹈海而去,故成祖乃遣郑和屡

下西洋访其踪。

  (三)成祖即位︰朱棣在攻陷京师后,即于是年六月登上帝位,

是为成祖(一四○二-- 一四二四)。燕王在初发兵「靖难」时,已

宣布去建文年号,称建文元年为洪武三十二年(一三九九年),登基

后次年(一四○三年)改元永乐,以京师应天府为南京应天府,以北

平为北京顺天府,并着手大修之。永乐七年(一四○九年)后,成祖

经常驻驆北京,十五年北巡后即不再南返。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年

)九月诏以北京为京师,十二月下诏迁都。十九年,正式改南京为陪

都(后称留都)。

  成祖即位后,首先大肆屠 ... 忠于建文帝的旧臣,被诛连而处死、

充军者达数万人,较之历朝亡国之祸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如随黄子澄

而死的有族子六十五人、外戚二百八十人。兵部尚书铁铉因抵抗最力

,被执至京师惨受折磨,他背立于朝堂上不肯回顾,燕王乃令割其耳

、鼻,最后磔之,至死喃喃 ... 不绝。名儒方孝儒对燕王之造反深恶痛

绝,曾多次起草讨伐燕王之诏檄,及成祖即位,令其拟草诏宣示天下

,谓「宣诏天下,非先生执笔不可!」孝儒大批数字,掷笔于地,且

哭且 ... 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不觉大怒道︰「你难道不怕

诛九族吗?」孝儒大声谓「便十族奈我何?!」后果然于九族之外,

大收其门生、故朋而灭之,谓之「灭十族」,因孝儒而坐死族诛者共

八百七十三人,其余外亲之流配充军者又有一千余。

  靖难之变对明代历史有一定影响。它使智勇而有大略的明成祖登

基,内则加强中央集权,外则大力巩固边防,使永乐年间成为明朝的

鼎盛时期。不过靖难之变却也开启了宗室内乱,它是明朝宗室内乱的

首次,继之的有后来宣宗时的高煦之乱,武宗时的置鐇之乱和宸濠之

乱。靖难之变中,燕王曾以宦官为内应,尽悉京师虚实,故即位后遂

宠信宦官,埋下日后阉宦专权乱政之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