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死

May19

袁崇焕之死

时间:2014/05/19 13:48 | 分类:明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袁崇焕之死

  明崇祯三年即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9月22日),一个犯人在刑场上遭受磔刑(凌迟)。京城的百姓对于这个囚犯似乎是深恶痛绝,他们从刽子手手中买下犯人的肉,就着烈酒生吃,直至“血流齿颊间”才觉解恨。这个犯人是当时的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

  明崇祯二年即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十二月初一日,崇祯皇帝在北京紫禁城平台(紫禁城建极殿即今保和殿居中向后为云台门,其两旁向后为云台左门、云台右门,又名平台),召见袁崇焕,传谕是要“议军饷”。

  袁崇焕当时的职务是:明朝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蓟辽督师的全称是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军务,就是说袁崇焕是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兼督师蓟、辽、天津、登、莱地区的 ... 防务,负责抵御后金军队南进,守卫山海关,保卫北京城。袁崇焕的驻地在宁远(今辽宁兴城)。

  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同他议军饷,而是当即下令将他逮捕下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话要从头说起。这年十月,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和蒙古骑兵,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就是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通过蒙古,突破长城,攻陷遵化,直逼北京。袁崇焕巡视到山海关时,得到了皇太极进攻北京的军报。他心焚胆裂,愤不顾死,急点九千兵马,“士不传餐,马不再秣”,就是行军途中兵不再吃饭,马不再喂草,日夜兼驰,赶在皇太极之前,到了北京广渠门外。

  时值寒冬,大营露宿,缺乏粮料,兵饥马饿。而袁崇焕率领援军,在这样极度不利的情况下,背依城墙,先后在广渠门外、左安门外,打退皇太极军队的猛烈进攻。袁崇焕身先士卒,策马迎敌,甲胄上布满箭镞,如刺猬皮一般。当时场面,马颈相交,挥刀厮 ... ,险象环生。一个后金军勇士一刀砍向袁崇焕,幸亏袁崇焕手下的副官用刀一格,才使他幸免于难。

  皇太极与袁崇焕有着难解的仇恨。想当年,他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曾受挫于袁崇焕固守的宁远城下,百战百胜的神话就此破灭,不久郁郁而终。还有说法认为努尔哈赤是在宁远城下被袁崇焕的红夷大炮打伤后饮恨而死的。后来,决心雪耻的皇太极又在宁锦战场上败给了袁崇焕。两次兵败的奇耻大辱,父亲丧命的深仇大恨,使得皇太极不能善罢甘休。

  在北京广渠门和左安门两战之后,皇太极的八旗大军没有撤退,等待时机;袁崇焕也在休整兵马,准备再战。皇太极一面伺机向北京城发动更强大的进攻,一面使用“反间计”,离间明朝君臣。

  此前,后金大军在广渠门战败屯驻 ... 子时,俘虏了明朝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据《崇祯长编》记载:大清兵驻 ... 子,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第二天,皇太极命将杨春、王成德带到德胜门外,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和巴克什达海等,对他们加以监守。高鸿中、鲍承先等按照皇太极的旨意,夜里回营,坐在两个太监卧室的隔壁,故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经与皇太极有密约,攻取北京,城下之盟,很快可以成功。太监杨春、王成德假装卧睡,倾耳窃听。

  二十九日,高鸿中、鲍承先又受命故意放走了杨太监、王太监。杨太监等回到紫禁城,将窃听到的高鸿中、鲍承先的密谈内容,奏报了崇祯皇帝。崇祯帝既惑于阉党的蜚语,又误中后金的反间计,决定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议饷”。

  隆冬时节,大地冰封,袁崇焕率领的军队,露宿城外,无粮无草。此时听到皇帝要议军饷,袁崇焕自然非常高兴。这里面还要插个一块面饼的故事。袁崇焕治军十分严明,在军队无粮无草,人饥马疲的情况之下,仍明令:不许官兵抢老百姓家的粮食充饥,不许砍伐老百姓的树木点火取暖。但是有一个士兵实在是饿极了,就偷了老百姓家的一块面饼。袁崇焕知道后,为了严肃军纪,含泪把这个士兵当众斩首。军队缺饷已经成为当时的最大问题,袁崇焕急不可待地要入城“议饷”。有的军官提醒说,这里面会不会有别的事情?袁崇焕没有理会。

  袁崇焕来到北京城下。北京这时是九门 ... ,城门禁闭。城上用绳子吊一个筐子下来,袁崇焕就坐在筐子里被提到城上。堂堂大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居然不能从城门进去,要缒城而入。袁崇焕到了平台之后,崇祯皇帝严肃地坐在那里,没有议军饷,而是下令将袁崇焕逮捕。这件事情,学者张岱在他的《石匮书后集》里面有记载,《崇祯长编》也记载,说:“逮督师袁崇焕于狱。”就是逮捕袁崇焕下狱。计六奇的《明季北略》记述较详:“著锦衣卫拏(ná)掷殿下。校尉十人,褫(chǐ)其朝服,杻(chǒu)押西长安门外锦衣卫大堂,发南镇抚司监候。”袁崇焕被剥掉官服,身受刑具,押送到锦衣卫大狱。

  明崇祯三年即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9月22日),明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惨遭磔刑,含冤离世。(摘自《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作者:阎崇年 出版社:中华书局)

  袁崇焕死时被当作可耻的卖国贼,但他死后,明朝“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袁崇焕死后152年,清朝干隆皇帝正式公开为他 ... 。在《清高宗实录》第1170卷,干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留下了这样的记载:“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从此时起,才有人公开祭奠袁崇焕。袁崇焕也终于卸下了卖国贼的枷锁,重新登上民族英雄的祭坛。然而随着人们对那段历史的不断探究,又有许多新的观点诞生。袁崇焕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是什么导致了他最终的死亡,袁崇焕之死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真相。

  袁崇焕,祖籍广东东莞。明万历中进士,从政之初,任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明朝后期,后金不断侵扰明朝边境,袁崇焕深感其辱,于是单骑出关考察关外形势,回到北京后,袁崇焕自请守卫辽东。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袁崇焕守卫的宁远城时被炸死,袁崇焕升至辽东巡抚。袁崇焕为人正直,因为不肯投靠魏忠贤宦官集团,被宦官弹劾,从而被 ... 。

  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为了解除后金对明的边境压力,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亲率大军避开袁崇焕的防区,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率部星夜驰援京师,迫使后金军退回关外。金军撤退后,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反而将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处死于西市。

  《明史·袁崇焕传》说:“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王先谦《东华录·天聪三年》说得更为确切: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他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先是逮捕了袁崇焕,八个月之后以谋反罪处死了袁崇焕。皇太极的反间计漏洞百出,这八个月里如果崇祯皇帝仔细地查证,事情一定会大白于天下,但是袁崇焕还是被处死。这除了皇太极反间计得逞之外,还有更深的原因。

  首先是袁崇焕失去了崇祯皇帝的信任。崇祯皇帝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比较起来,可以说并不是那么昏庸,甚至“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无论是朝野大臣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崇祯皇帝却是一个多疑刻薄、刚愎自用的皇帝。崇祯皇帝即位的时候,大明王朝内部被魏忠贤阉党集团搞得一团混乱,派别林立,同时后金的 ... 力量不断骚扰明朝边境,甚至能长驱直下威胁北京。立志有所作为的崇祯帝不禁“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对那些他抱有很大期望的大臣,他先是授以大权,而如果他对这些大臣失望,便切齿愤恨,必 ... 之而后快。因此崇祯皇帝在位17年,所 ... 的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先后用了近五十人。

  崇祯皇帝起初对袁崇焕是非常信任的。4月他即位后,7月他就召见袁崇焕,咨询平定辽东的方略:“你不远万里 ... 来京,忠心耿耿,义勇可佳。希望你把平定辽东的方略,详详细细地禀奏上来。”袁崇焕回答道:“平定辽东的方略已经全部写进了奏章。臣受到陛下的宠爱,感激涕零,我请求能够得到皇上恩准,我受命在外的时候,可以根据辽东情况斟酌处理平辽大事。如果能够得到皇帝的恩准,臣冒昧地认为,我用五年时间就能够全部恢复辽东疆域。”崇祯皇帝非常满意袁崇焕的答复,对袁崇焕许诺说:“如果你能够恢复辽东故土,我不会吝惜封侯的奖赏,你对朕尽心尽力,你的子孙也会因此受到奖赏!”袁崇焕出关时领有480万辽饷,其中米180万石,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到任后,他立即加强防守,准备收复失地,安抚流亡平民。同时裁汰军队,试图练出一支精兵,并将蓟州精锐部队充实到辽东防线。

  实际上,此时的辽东边境上后金在 ... 力量上已经占据了优势,袁崇焕的许诺仅仅是为了安慰年轻的皇帝,但是崇祯皇帝却信以为真。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春,蒙古部族发生大饥荒,请求开放边境贸易,于是袁崇焕上奏要求开放市场,试图通过税收来资助军队,从而减轻朝廷的军饷负担,但崇祯皇帝发布诏书斥责说:“你与蒙古贸易,这不是明摆着拿物资资助贼寇吗?这怎么能容许?”袁崇焕对此不以为然:“关外市场贸易,只允许用米布交换柴草,违禁物品,依法严禁,而且他们保证不与贼寇(后金)相通。他们都说:‘家中空空如也,如果再不进行边境贸易,用什么来养家糊口呢?’他们愿意用妻子作为人质,断不敢诱导贼寇侵犯蓟辽。”但在后来的后金军队对北京城的围困中,为后金进攻北京带路的,恰恰就是这支袁崇焕在奏章中认同“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的蒙古部族。因此,虽然袁崇焕力解北京之围,崇祯皇帝也对袁崇焕进行了奖赏,但之前发生的毛文龙事件,加上这次后金军队的骚扰,使得崇祯皇帝内心深处对袁崇焕已有所不满。

  毛文龙是明朝边境的地方军阀,他率部在皮岛(今椴岛)至长山列岛之间流动抗击后金,同时联络山东登州一线明军协同作战,遥相呼应,构成犄角之势,一度遏制了后金军的西进和南下。尽管如此,毛文龙的部队独处海岛,朝廷很难节制,毛文龙的部下官员也有 ... 、冒认军饷的行径。由于毛文龙不听调遣,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袁崇焕以谈饷阅兵为名,将毛文龙诱骗至旅顺双岛的一处古庙中,将其拘捕,历数其“冒饷饰功”、“不受节制”等12条罪状,当众以尚方剑将其斩 ... 。毛文龙被 ... 后,后金军队所受牵制大大减少,崇祯皇帝听到毛文龙被 ... 的消息“意殊骇,念既死,且方倚崇焕,乃优旨褒答。俄传谕暴文龙罪,以安崇焕心”。但他对袁崇焕“优旨褒答”,仅仅是在毛文龙被 ... 的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

  崇祯皇帝处死袁崇焕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袁崇焕与后金的和议。努尔哈赤死后,袁崇焕未经朝廷允许,私自派使者吊唁。后金皇太极趁机遣使回复,谋求议和。当时,尽管明朝军队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虽然袁崇焕的和议战略上完全正确,而且崇祯皇帝起初也同意,但这种与皇太极关于和议的私下书信往来,让崇祯皇帝产生了怀疑。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袁崇焕被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八月,崇祯帝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疑则斩帅”等罪名将袁崇焕处死于西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

  中国历史上有两大最高统治者冤 ... 武将,从而自毁长城的冤狱。一是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不思恢复故土,以“莫须有”的罪名冤 ... 岳飞;一是明末崇祯皇帝错 ... 袁崇焕。宋高宗冤 ... 岳飞毕竟有其私心,他不能容忍岳飞要迎接被俘虏的皇帝回朝的论调,害怕失去自己的皇帝宝座。崇祯皇帝错 ... 袁崇焕则是自取灭亡,“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性格缺陷害死袁崇焕

  被史学家称为“明朝第一将军”的袁崇焕,在明崇祯朝被定罪为误国罪臣,却在清干隆时期惊天大逆转彻底翻案,他的对手给了他迟来的评价——蒙冤的忠良。于是,袁崇焕案被称为“岳飞之后最大的冤案”。

  与岳飞不同的是,这样一个有德有才、为抗击外敌殚精竭虑的爱国将领,却不仅没得到上司的认可,更没得到百姓的拥戴。甚至他被千刀万剐处死后,“其尸身被百姓所食”,下场极其悲惨。

  袁崇焕到底做错了什么?究竟是什么要了袁崇焕的命?

  让我们先从一句至理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说起。

  宁锦大捷后的当头一棒

  明天启七年、后金汗国天聪元年。七月初二,袁崇焕辞职回乡。

  宁锦大捷后几天,御史李应荐上书,弹劾袁崇焕,说他在战役中,不援助锦州,是作战不积极的表现。这无异于给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的袁崇焕当头一棒。他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宁锦大战后,论功行赏,最大的功劳自然是魏忠贤,其次是监军太监,再其次是太监和阉党大臣,如顾秉谦、崔呈秀等等。再其次,是魏忠贤的重孙(时年四岁),封侯爵。

  皇帝对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

  明朝的白银一两,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三十七克多一点,银子的购买力,在明朝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波动很大,有一两银子买七石大米的时候,也有一石大米卖一两六钱银子的时候。崇祯年间的米价普遍较高。整个明代平均起来,每石粳米能卖零点七两银子左右。

  明朝的大米一石,大约相当于现在一点零七三石。换算一下,袁崇焕得到的物质奖励相当于四千公斤左右大米,用今天的米价换算一下,大家就大致知道相当于多少钱了。

  更主要的是,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打了胜仗的人在朝堂之上却没有话语权,袁崇焕怎么会忍下这口气?

  此外他也更清楚地意识到,如果不辞职,还有更倒霉的事在后面等着他。

  早年形成自负轻狂偏执的个性

  “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构成物”,而人们的性格特征表现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明末特殊的社会环境下,造就了袁崇焕独特的性格,这一性格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而袁崇焕所塑造出来的性格,则决定着其为人处世的风格,即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聪明伶俐,读书刻苦”的袁崇焕,在万历二十五年补为秀才。后又经过九年的努力,于万历三十四年,在广西桂林丙午科乡试中考中举人。年仅二十三岁便能获取功名,使得袁崇焕意气风发,十分得意。

  袁崇焕中举后,继续参加会试。很不幸的是,虽然袁崇焕刻苦努力,但在会试中,屡考不中。直至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才在北京通过会试和殿试,考中万历己未科进士。这就是说,袁崇焕从中举到中进士中间经历十三年。这在封建文人中历时虽然不算特别的漫长,但也很让袁崇焕懊恼。

  科场考试屡试不中,尽管袁崇焕也曾萌生过归园钓鱼的念头,但他最终并未气馁,而是锲而不舍,愈挫愈勇。最终会试考中,成为贡士。

  袁崇焕青少年时,便喜欢游历。每次进京赶考,他总是沿途游玩,喜欢游历的他,喜好与好友谈天说地,纵论山川地形。这些,造就了袁崇焕略显张狂的个性。

  袁崇焕个人早期的人生经历必将对他的后期人生历程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当时大的社会环境,也深深影响了袁崇焕的人生抉择。萨尔浒之战后,明王朝和后金在 ... 上互换了位置:明朝转攻为守,后金则相反,明王朝边疆危机日益加深。这一年恰好也是袁崇焕中进士的那一年,相信正在京师的袁崇焕会听到不少战况,这使他更加关心国事,忧国忧民,急切地希望投身到报国的疆场上去。

  袁崇焕早年形成的性格特点,加之整个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两者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当中,塑造出一个满腔抱负,忠君爱国,勇于为国效力,又带着轻狂偏执的袁崇焕。这些性格,在袁崇焕未来的人生中,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自命不凡私自行事屡屡得罪上司

  袁崇焕中进士后,于万历四十八年,被朝廷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接受朝廷的政绩考核。在此,袁崇焕显现出张狂、好大言、行事鲁莽草率的性格。袁崇焕朝觐在都时,“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袁崇焕敢于冒险,心忧天下甚切。但也可以看出另外一个袁崇焕:喜好独行,与人缺乏沟通:竟然家人都不知道他去了何地。此种做事行为,小事则已,如遇关乎家国之大事,仍一意孤行,不沟通上下,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这种担心在后来不幸言中。等到袁崇焕出阅关内外回来,他在谈论关外的形势时,竟然说:“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这种极端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狂妄的语调,是不足取的。但在当时,明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国家已无人可用,袁崇焕张扬的个性以及凸显出来的才能,为朝臣所推崇。于是,袁崇焕被推荐提拔为佥事,监管关外的军队。

  胆识过人的袁崇焕报国心切,“即夜行荆棘虎豹中”,“将士莫不壮其胆”,并深得上司王在晋的倚重。王在晋便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而袁 崇焕面对对自己恩宠有加却碌碌无为的顶头上司王在晋,竟“不尽遵其令”,在具体 ... 部署上,与他反道而行,比如:“在晋议筑重八里辅,崇焕以为非策,争不得,凑记首辅叶向高”。纵然袁崇焕维护国家利益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种悖上司之意,“凑记首辅叶向高”之举,定然不得上司的欢心。

  而后,袁崇焕在孙承宗手下做军务。因整军治边才能突出,使得孙承宗也“益倚崇焕”。袁崇焕做事果断、雷厉风行,在一次军队检查中,发现一校虚报人数,身为监军的袁崇焕,竟然以“立斩之”来进行处罚。袁崇焕的举动,使得孙承宗勃然大怒:“监军可专 ... 耶”?虽然袁崇焕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军纪处罚,但其行事独断的个性表露无遗。此时的袁崇焕令很多人感到,不过是一小军官,就如此私自行事,等到他日权倾一方时,那还得了。

  天启二年,袁崇焕受命驻守宁远城。这时经略关内外的是高第,他认为山海关以外的地方是守不住的,要求所有军民一并撤到关内。袁崇焕知道辽东防线对整个战局的重要性,力争不可。请曰:“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虽然高第对此不乐意,但也拿袁崇焕没有办法,只得任由袁崇焕驻守宁远。

  由上可见,袁崇焕以这样的态度和行为与上级相处,对其仕途、甚至是命运的影响定然不利。何况袁崇焕处在明末党争激烈之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遭到不测。

  独断专行不善沟通失去军民拥戴

  此后,面对后金军队对宁远城的进攻,袁崇焕死守不弃。靠着袁崇焕个人杰出的 ... 才能、得当的 ... 部署,以及先进武器“红夷大炮”的相助,一举取得了宁远大捷,改变了明末以来明朝对后金的 ... 颓废局面。这一战,使得袁崇焕名声大振。

  在宁远之战发生之时,有一事须引起注意,可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袁崇焕这个人的性格和办事风格。袁崇焕守卫宁远城初期,面对后金军队的疯狂进攻,城池即将被攻破,城里的军民大为担心,俱怨曰:“袁爷为己一人,累我一城百姓。 ”此语,令人感叹:其一,叹其民多愚昧,对保卫自己的袁崇焕竟发出如此之牢骚。其二,时人为何有这样的感叹?这中间固然有民众国家、民族观念淡薄等因素,我们也应该从袁崇焕身上找到合理解释的理由。正是因为袁崇焕与军民沟通不够,使他的与城共存亡的守城精神不被军民所理解。这也正是他做事专断,一意而为之,且与他人缺少沟通的表现。

 

  至此,上司不满、军民不满,袁崇焕的性格让其失去了最根本的生存根基。那么,他的性格又是怎么样为其一步步埋下的祸根?他的敌人又是怎样利用这一点为其设下死局?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