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秦国变法的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其实他姓姬!

Apr06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是不是觉得有点乱?要捋清这个问题,得先来了解一下先秦的姓氏是如何确立的!  

和我们今天姓氏合一不同,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两个概念,姓是固定的,永远不变的,而氏则是灵活变化的,多种多样的。有的以国为氏,有的以邑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等等。  

比如《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也就是说,每当宗族中分出一个支族,就会出现一个新的“氏”。  

而如果一个人,先封于甲邑,以甲邑为氏;后又改封于乙邑,于是又以乙邑为氏;同时他长期担任某官职,又可以官名为氏,如此这般,这个人就有了好几个氏。  

例如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士会,据《左传》记载,他的姓名符号共有七种之多:士会、士季、会、武子、随会、范会、范会子。其中,“士”是以官为氏;“会”是他的名;“季”是他的排行,表明他是兄弟中最小的;“武”是他的谥;“随”和“范”,是他的采邑先后封在了随地和范地。而他其实姓“祁”。  

这样再来看商鞅,就很好理解了。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是卫国人,出生诸侯大家,“其祖本姬姓也”。按先秦的习惯,他在本国以“公孙”为氏,表明是诸侯之孙、公子之子,身份显贵,故称“公孙鞅”;而到了外国又应以国名为氏,故称“卫鞅”;其后他助秦孝公变法,又因战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十五邑,于是以邑为氏,故称“商鞅”。  

与姓“别婚姻”的功能不同,在先秦,氏是用来“明贵贱”的,是一种身份性、地位性、权贵性的符号标志。所以,一旦当某人因封邑或升官而改变邑地、官名时,他的“氏”就可能随之而变换,往往是在封邑、官位、爵系等中,哪个显贵就选哪个为氏。  

一直要到秦汉以后,姓氏才合一,于是氏也成了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