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清朝败亡的原因?

Jan09

请问清朝败亡的原因?

时间:2021/01/09 14:43 | 分类:清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领导无方

领导乏人是主朝衰落的主要原因。纵观历朝兴衰,若君主英明,国必富强;但君主荏弱,则国家就变得衰落不振。清朝统治,乾隆以后,君主如道光、咸丰等均昏庸无能,毫无治国之才。在1862至1908年间 ... 更乏人领导。虽然同治和光绪都是当朝皇帝,但大权却落入慈禧太后手里。慈禧却不是一个好的领导者。她既反对改革,直接或间接引致1860至1908年间各项改革运动的失败;也植党营私,建立自己的势力;又 ... ,以致上行下效,风气败坏。

军备废弛

往昔清朝 ... 依靠强大的军队管辖全中国。由十八世纪末开始,这些军队(八旗兵和绿营兵)已无昔日战门能力。他们既不能压制国内叛乱,亦无力对抗外国侵略者。所以晚清最后数十年间, ... 只能凭借两个 ... 去解困:(一)怎样得到地方督抚的支持?(二)怎样驾驭他们?1908年慈禧死后,这两个 ... 失效,因此清 ... 亦难逃败亡的命运。

改革失败

鉴于上述问题的出现,清 ... 尝试在1860至1911年间推行了三项改革,即:1860至1894年的《自强运动》、1898年的《百日维新》及1901至1911年的《晚清改革运动》。然而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这些改革全部失败。由于上述改革均在满清领导下推行,中国人民相信他们在满清领导下中国再没希望;反之若中国不是被满人统治,中国或然得救。

反对满族情绪高涨

由于满族入关时大肆屠 ... ... ,反清情绪在 ... 心中历久不衰。反清叛乱无日无之如1796至1804年的《白莲教之乱》以及1850至1864年的《太平天国之乱》。《百日维新》失败后,满族复猜疑 ... ,采取排汉政策,反对满族情绪遂再度高涨。

《晚清改革运动》期间,这种情绪更加膨涨。有很多改革都显示满清 ... 只想增加一己的力量;同时又削弱 ... 的势力。如「铁路国有化」、「皇族内阁」等,所以在孙中山带领下的革命人士更公开指出外族统治只会带来中国的不幸,中国人不想被外族

统治。

经济崩溃及社会不安

清朝统治者如乾隆、慈禧太后等生活奢华,致国库出现问题。

首先,各地天灾频仍,大凶之后人民于饱受饥馑同时,更被 ... 官员压榨。而且由于 ... ,巨额赔款,改革经费以及剿匪经费所需,人民要缴付重税。

中国人民同时面对土地不足的问题。在19世纪期间,人口由1亿5千万增长到4亿3千万。但是耕地只比前增多了35%。更因外人来华,国人生计日坏。盖自中国开放以来,外国货品涌入中国市场。外国公司纷纷成立,使中国的企业家和商人受到冲击。是以正当传统农业经济受到破坏之际,新兴工业亦难以茁长。

中国人民受上述问题煎敖日久,由于清 ... 没法解决该等问题,他们被迫挺而走险,聚众作乱。

六、外患及西方影响

自《 ... 战争》惨败后,中国饱受外患侵扰: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土地被割让;巨额赔款; ... 尽失。中国人民对满清的管治能力深感攘疑。更视之为一头『纸老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人就纷纷到达中国带来很大的冲击。他们引入西方思想,使中国人领悟到清 ... 是如何专制,无效率以及落后等弊病。

再者,有一些国家更支持反清运动。如《戊戌政变》(1898年)时英国帮助康有为及梁启超逃离中国;日本 ... 容许保皇党及革命份子在当地发表其政见批评中国朝政;在中国的租借地外国也容许他们批评清 ... 。当《武昌起义》爆发时,外国 ... 亦支持袁世凯多于支持满清 ... ,间接干预中国内政,导致清朝灭亡。

七、新反动势力的出现

以前,只有军阀、农民领袖、贵族或权臣推翻堕落失德 ... 。但清朝一代,则涌现两股新的力量。他们就是海外华侨及新一代知识份子。

海外华侨在外国居住已有一段长时间。他们深感西方国家比中国先进优胜,相信中国在满清统治下只会落后如昔。所以他们听到孙中山的革命运动时,就纷纷支持。

同时,国内、外知识份子经过数十年与西方接触的经验,认为旧日传统只会妨碍中国进步。他们宁信西方思想和革命思想甚于儒家思想。所以厌恶满清的统治,参加『立宪运动』,『新军』和『革命运动』,挑战满清统治。

八、《晚清改革运动》的影响

《晚清改革运动》旨在挽救满清在中国的统治。由于这狭隘及自私的目的,结果迥殊。有很多改革不但不能完成以上的目标,反而孕育反 ... 势力。例如:军队改革令到袁世凯抬头及其新军的出现,种下日后袁世凯迫令满清 ... 退位的祸端。同样地,教育改革培育出反清 ... 的知识份子,如上所述,他们都加入军队把清 ... 推翻。

九、国父孙中山的贡献

无可置疑,国父孙中山为革命运动及推翻清 ... ,奉献一切。他领导革命,虽然多次失败,但仍继续奋门,要向中国人民表示清 ... 已无望。又于1905年成立『同盟会』,团结反 ... 势力。并四出奔走,寻求海外华侨的支持。他更创立《三民主义》,使国人有推翻清 ... 的目标。当《武昌起义》爆发时,他更尝试争取外国的支持,却不急于回国。凡此种种,可见他对革命的贡献。

乙、近因

革命运动在孙中山创立的《兴中会》及《同盟会》的领导下,在华南一带起义,如1900年的《惠州起义》、1906年的《浏阳起义》,其中以1911年3月廿九日《广州黄花岗起义》至为激烈。是役死伤惨重(约八十余人),使全国人民对革命有所认识,同情革命;革命党人其后更改策略,以华中为革命新据点,企图打破困局,因而催生《武昌起义》。

1911年的铁路国有化政策亦使清朝统治提早结束。因为清廷旨在借该政策重夺地方势力,但因资金不足,补偿不够,变成与民争利,把国人利益让予外人。故此,当直隶人民商人率先反对后,田四川、湖北、湖南各省议员亦联合「争路」。海外华侨与日本留学生亦群起向应,各地发生罢市、 ... ,甚至筑路工人举行暴动。四川、广东更设立『保路同志会』,与满清 ... 交涉。清 ... 竟然采取高压政策,酿成《成都事件》,四川总督赵尔丰开枪击毙争路群众四十余人,争路风潮愈演愈烈。清 ... 从湖北调兵入四川镇压骚乱,因此武昌防务空虚,造就武昌起义。

1911年九月,『同盟会』支部『共进会』与新军组成『文学会』密谋于汉口起事,但为湖北总督瑞澂得悉。十月九日,党员名单更落入 ... 手里,革命党遂被迫于十月十日在武昌起义,瑞澂、张彪弃城而去。革命党迫黎元洪为首,改咨议局为「中华民国军 ... 」,其后又占领汉阳、汉口,辛亥革命因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