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出家偈

May07

顺治皇帝出家偈

时间:2014/05/07 09:54 | 分类:清朝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顺治皇帝出家偈

  《顺治皇帝出家偈 》

  清世祖顺治皇帝,清朝入关后第一位君主,六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宿根深厚,天资聪颖,大至治国安邦,小至诗文书法等世间法卓有成就。

  1、向道勇猛  尊师重法

  顺治十几岁的时候就善根萌发,于万机之暇探访善知识,随喜各道场。二十余岁的时候就惊觉世间无常,皈心佛教。他虚怀好学,念切生死,在座右大书“莫到老来方觉道,孤坟尽是少年人”。其向道之勇猛,为一般人所不及。他曾以开国大帝之尊,先后延请憨璞聪和尚,玄水杲、玉琳通秀(玉琳国师)、天童道文诸师入京说法,每次相见握手温颜,情逾师友。玉琳禅师上堂说法:“帝必躬行礼请,亲临听法;下座后,复亲至西苑万善殿禅师住处谢法。”

  除了大型法会,清世祖和皇太后时常就参禅问题请师开示。

  帝问:“日对万机,还参得禅吗?”师曰:“若会得,日对万机即是禅、即是道”。“从何处入门?”“即向开口动念处会,穿衣吃饭处会。”又问:“悟道之人,随所去来,不被物转——是否?”答:“百花丛里过,一叶不沾衣。”

  一日皇太后坐禅参话头,境界现前,师开示:“皆是幻相,不可认为真也!切莫随它所转,所谓佛魔到来,一齐剿绝。”又问:“思善思恶时如何?”答:“不思善不思恶,要一切处参,第一要动里参,动中得力,静中愈胜。”“于忙时,不可厌忙;于有事时,不可怕事;事忙须耐烦理事。”“若动中不善用心,静中必然悠悠忽忽,动静两失矣”。顺治帝在明师的指拨下,“因马蹶而知解顿忘,闻雨声而得大自在”,也是其宿世因缘也。

  顺治皇帝崇敬三宝之心时常流露于语言之间。有一次他评论崇祯皇帝极聪明,但却不信佛法,将宫中历年所尊崇的佛菩萨像,命人用麻绳、铁索拽而出,其亵渎神明如此,若我朝于三宝决不敢有轻忽也。

  2、于民仁爱 于己自律

  清世祖夙具善根,又经儒、佛思想熏习,颇具仁爱之心。当地听说民间重男轻女,时淹女婴,是因为百姓贫穷,难办嫁资时,即传敕“婚嫁不受礼聘”,“溺婴获罪”,有效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顺治自幼极节俭、极朴素。“衣服要侍从请浣,否则终年不换”。帝指青袍和履对师曰:“出见群臣,不好意思,服此妆个体面;若在宫中则布鞋布袜矣;就是这靴子也 ... 。”又举腰带曰:“此带亦系了五年”,“师细看,已破损”。所以禅师就赞叹:“我皇惜福,大禹也只便如此啊!”

  3、身为帝皇常怀出世思想

  顺治时萌出思想。他自己讲,“朕前生的确是僧,今生每常到寺,则低回不能去”。又说:“财宝妻孥,人生最贪恋放不下,朕于财宝固不在意中,即妻孥,亦觉风云聚散,没甚关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挂念,便可随老和尚出家去。”

  顺治十五年,玉琳禅师到京,听说自己的弟子森道座为帝剃发,就命众人集薪烧森,帝知道后,才答应蓄发。帝写了《赞僧诗》。该诗是其向往出家生活的写照,恳切感人,诗曰:

  天下丛林饭似山,钵盂到处任君餐;

  黄金白玉非为贵,惟有袈裟披身难。

  朕为大地山河主,忧国忧民事转烦;

  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未曾生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

  不如不来亦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

  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

  若能了达僧家事,从此回头不算迟。

  世间难比出家人,无牵无挂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为上客,皆因宿世种菩提;

  个个都是真罗汉,披搭如来三等衣。

  金乌玉兔东复西,为人切莫用心机;

  百年世事三更梦,万里干坤一局棋。

  禹开九州汤放桀,秦吞六国汉登基;

  古来多少英雄汉,南北山头卧黄泥。

  黄袍换却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落在帝皇家。

  十八年来不自由,南征北战几时休?

  朕今撒手归西去,管你万代与千秋。

  扩展阅读

  关于顺治皇帝驾崩之说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迷,《清世祖实录》记载中只有短短的十一个字:“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即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夜里子时,深宫里传出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年仅24岁的顺治皇帝在养心殿驾崩。

  关于顺治的出家问题,向来传说颇多,顺治之死目前至少有四种说法: 一是因董鄂妃病死悲痛过度出家五台山;二是死于天花;三是征战厦门被郑成功炮击而死;四是说这他出家去五台山后被他的儿子康熙皇帝派人 ... 掉了。

  除此之外,近来又流传着第五种顺治之死的新版本,就是CCTV《走遍中国》的一期节目,说在河南民权县的白云寺发现了顺治皇帝可能在这里出家的迹象。比如,一位叫醒迟的长老有一张穿袈裟坐龙椅的画像、寺里有一些有龙图案的琉璃瓦、和康熙皇帝御赐的一块石碑。第一件物品的疑点在龙椅上。一个普通的和尚为什么要坐龙椅?顺治皇帝曾有法名,叫“行痴”。“行痴”和“醒迟”读音相近,这仅仅只是巧合?

  而作为皇帝的象征,龙的图案在封建社会是禁止私刻私画的,除非是皇室或者是和皇室有关的场合,普通的寺院当然也没有这方面的特权,也在禁止的范围之列。可白云寺为什么能有这些特殊的琉璃瓦呢?这两件东西的疑点已经相当大,可最后一件带来的疑点更大。这块石碑上有4个字,上“当”下“堂”右“常”左“赏”。可以读作“当堂常赏”,也可以读作“常赏当堂”。这块石碑的含义,有学者提出了这样的解释:写成繁体字时,这4个字的上方都是一个和尚的“尚”字。把“尚”字放在上面,说明康熙皇帝对和尚很敬重。“当堂”的意思是父母,只有父母才能称为“当堂”,其他人是不能这样称呼的。康熙皇帝熟读儒家理论,深谙其思想,不可能连这都不知道。至于常赏这一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说法,则可以这块碑利于康熙四十九年来推测。这位叫醒迟的高僧原来在五台山出家,后随佛定高僧来到白云寺。在白云寺一直到康熙四十九年圆寂,终年73岁。

 

  康熙皇帝的用意就是说感谢白云寺的僧人长期以来对他父亲的照顾,要经常赏赐。加上近来发现了一块刻于康熙三十七年的石碑。虽然石碑上依然没有关于顺治皇帝在此出家的直接证据,但石碑上却可有许多朝廷大员的名字。一座寺庙怎么会吸引这么多大人物的注意呢?虽然这一切也仅仅只是推测,并不是确凿的证据,但也很耐人寻味。民权县的学者认为,顺治皇帝出家的事情是清朝的大忌,不可能记载于正史。这也使得这桩三百多年历史疑案依然没有解开。但如果要说顺治皇帝是不是出家了,白云寺的事情也许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