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

May07

德川家康

时间:2014/05/07 15:37 | 分类:日本历史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德川家康

  这不是一篇信史。这甚至不是一篇历史故事。作者的本意不是叙述一段历史,也不是评判一个人物。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人物,阐述我的想法和心情,因为德川家康是我最欣赏的人物之一。

  很少有人真正欣赏德川家康。虽然他是最后的胜利者,但大部分人都认为那只是因为他活的长,而且诡计多端,惯于说谎。事实上,相比起他那两位反复无常的“主子”——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家康更像一个真正的武士。寿命很长不是他的错,至于诡计多端,这种词汇更应该用在嗜 ... 成性的信长或奸诈狡猾的秀吉身上。

  我写的东西没有一定的顺序。究竟写多少也说不定。无论遇到任何问题,无论是工作的还是私人的,理智的还是情感的,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想到家康的一生,心情总会平静下来。就像我一直告诉朋友的家康的名言:“人生如同负重远行,不该着急”;以及“把愤怒看成敌人”。

  德川家康是生活在战争、权力、阴谋和背叛中的人,但他仍然是一个真实的人。处在他这个地位的人,在真实的方面做到这个地步已经是极限了。他经常掩饰自己的感情,但那不是虚伪,因为在许多年以后,他会为当时掩饰的感情而流泪。当旁边没有敌人的时候,他会毫不顾忌地展现自己真实的一面。这就是德川家康,一个真实的人。

  在描写德川家康的大河剧和电脑游戏中,曾经出现这样一个著名场景:

  关原会战前夕,家康和最信赖的家臣,“德川四天王”之首的本多忠胜一同观看敌阵。敌人兵力非常强盛,这将是决定天下归属的一战。天上下着雨,德川家的嫡系部队由家康的世子秀忠率领,还没有赶到战场。天时地利都不在德川一边,家康沉默不语。

  过了半晌,家康自言自语道:“如果我儿子在这里就好了。”

  本多忠胜立即自做聪明地回答:“是啊,如果少主(秀忠)在这里,事情就会容易许多……”

  家康顿时大怒道:“不关秀忠的事,我说的是信康!”

  本多忠胜无比惶恐地谢罪——他知道主公又想起了二十年前被迫切腹 ... 的长子松平信康。信康死的时候才二十一岁,一直被视为德川家未来的希望。

  几秒钟过后,家康又恢复了常态。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看本多忠胜:“说了没有顺序的话,都忘了吧!”于是两人继续观察敌方的动静。

  以上对话显然不可能是事实,虽然它很感人。首先,家康决不会在这样重大的场合失态。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控制情绪的人,至少不会对本多忠胜这样的家臣流露如此悲痛惋惜的感情,这种感情会严重挫伤家臣的士气。其次,家康从来不喜欢让别人探知自己的内心世界;准确的说,他似乎患有情感自闭症。无论在长子信康 ... 的时候,次子结城秀康病逝的时候,恩人或仇敌病重死亡的时候,他都没有表现特别的哀伤或高兴。他只是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私下所想。第三,在这样重大的场合承认自己思念信康,明摆着是对秀忠不满。信康已经是历史了,德川家毕竟将由秀忠继承,此时此刻思念信康还有什么意义呢?只会令亲者痛,仇者快。

  不过,必须承认,编剧虚构出这一段对话,是颇具匠心的。编剧说出了家康一生都没有说过的话,营造了一个在大战前夕,情感真实流露的家康。在那一瞬间,家康做了任何父亲都会做的事情——他想念自己无辜死去的儿子了。其实根本无须说出来。在家康晚年,所有人都知道他思念松平信康。所有人都知道,只有信康是他最爱的儿子。十五年后的大坂围城战役,家康以七十五岁高龄,骑在马上,人们都知道他叹息的原因是思念信康,虽然他从来没有公开说出来。

  这样一个人,我们能说他虚伪吗?他只是可怜,只是坚韧,只是独自承担丧子的痛苦。越到晚年,痛苦越深。这就是家康。

  德川家康一生有许多敌人,但未必有许多私敌。大部分敌人跟他都是政敌,或者战场上的敌人,如果有一天战争结束,还是可以一起喝点酒,散散心的。例如他前半生的主要敌人——武田信玄和武田胜赖父子,把他害的差点连性命都保不住,还留下了“在战场上失禁”的 ... 名,可是家康似乎并不对武田家抱有什么深仇大恨。当然,武田家的人基本都被家康的义兄(同时也是家康的主子)织田信长干掉了,留给家康报仇的机会不多,这是主要原因。

  此外,家康对上杉景胜、直江兼续这对君臣活宝也是有很大过节的,直江兼续写的“直江状”,句句毫不留情地直指家康的痛处,令家康宣称“我活了近六十年,从未见过如此无礼的文书”。可是战争结束之后,直江兼续陪着上杉景胜到江户谢罪,家康还是饶恕了他。至于关原战场上被逮捕、 ... 戮的西军大名,几乎完全是家康的政敌。要想找一个不是由于政治原因而被家康报复的敌人,不太容易。

  可是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地说是家康的私敌。这个人为德川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历史上曾经是“德川四天王”之首(但后世往往认为本多忠胜才是四天王之首),几乎是德川家的开国第一文臣。这个人就是酒井忠次,长期担任德川家首席家老之职。从德川家康当人质的时候开始,这个人就暗地筹划德川家复兴的希望;德川家真正复兴之后,他又帮着年轻的家康,完成了几乎所有的重大政治任务,整合了领土,抵抗了武田家,保护家康度过了一系列的惊涛骇浪。

  最后,当德川幕府建立的时候,酒井已经得了重病,据说已经双目失明。他当年的同僚们分别被家康赏赐10万石到25万石不等的领土,但是酒井只分到了5万石(有人说更少一点,只有2万石,具体我记不清了)。他孤独地死于信浓的群山之中,死前家康根本没有去看望他。

  据说本多忠胜等人曾经多次为酒井忠次请封,或者请求赐予官职。但德川家康保持了沉默。酒井忠次的儿子在家康手下也算不上得志。对家康来说,酒井是唯一一个私敌。

  因为酒井一手酿成了家康最大的痛苦。他让家康在后半生在无穷的后悔和思念中度过。对这样一个毁灭了自己幸福的人,不 ... 他已经算很宽厚了,还怎么能给他封赏呢?

  德川家康很少因为个人喜怒而惩罚别人,酒井是唯一的例外。之所以这样做,与其说是因为家康恨酒井,还不如说是因为他太爱信康。那个在1579年春天,因为酒井的告密而被迫 ... 的孩子。家康一生永远的痛。

  除了松平信康之外,德川家康还有两个喜爱的儿子,一个叫做结城秀康,一个叫做松平忠吉。真是奇怪,这三个爱子的姓居然都和家康不一样。原因很简单:德川这个姓是天皇赐予的,不能随便给哪个儿子。只有继承德川家家业的嫡子,以及受到许可的比较重要的庶子,才被允许使用“德川”为氏。在德川家统治日本的265年中,总共也只有四个家族被允许姓德川:德川将军家(嫡系),尾张德川家,水户德川家和纪伊德川家(合称“御三家”)。德川家康的其他亲属、后裔,要么姓“松平”(这是德川家发迹之前的老姓),要么姓与封地有关的奇特姓氏(例如最后一代将军德川庆喜,在当上将军之前的老姓是“一桥”)。总之,德川二字绝非一般人能用。

  松平信康本来是完全有资格姓“德川”的。大家都知道,他要继承家康的一切,改姓德川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织田信长的一道严酷命令使信康和他的母亲一起变成了死人。死人改姓是没有意义的。此后,家康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剩下的儿子们,决定让平庸懦弱的第三个儿子秀忠成为新的继承人。秀忠成为了家康的儿子中第一个有资格姓德川的人。他没有太多优点,只是仁德——要知道,在历史书上,说一个统治者“仁德”,往往等于说他没用,尤其是不会在战场上施展身手。这个秀忠也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政治斗争才能,以至于连他自己的儿子,即后来的第三代将军家光都看不起他。

  为什么要选择秀忠?后世可以想出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秀忠是守成之主”,“秀忠做事留有余地”,或者“秀忠只是大智若愚”。但是,德川家康不会在1580年就知道自己能够夺取天下。他要选择的根本不是一个守成之主,而是可以在自己死后继续前进,克服一切危险夺取天下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要选择秀忠,只能说,那是因为他别无选择。

  第二个儿子秀康本来是不错的人,但是家康从一开始就不喜欢他。他的母亲是卑微的侍女,被家康宠幸了一夜,据说平时还不怎么检点——所以家康甚至怀疑这个孩子是不是自己的种。后来,按照史书里的惯例,忠心耿耿的家臣发现了这个孩子,送到家康面前,希望这位父亲能够感动。但是父亲的第一个答复是:“检查检查孩子的母亲在生他之前,还跟什么男人接触过!”言下之意:我可不打算认这个孩子。

  结果是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秀康是别人的儿子。侍女不是傻瓜,知道贵族的一夜风流比别人的百日恩情更重。但是家康仍然不喜欢他。所以,虽然年纪比秀忠略大,秀康在名义上仍然得叫秀忠“兄长”。而且他早在信康死前,就已经完全被排除在继承人名单之外了。这个可怜的儿子先是被过继给了太阁丰臣秀吉,然后又被丰臣秀吉踢给了结城家,成为了一个小诸侯的继承人。说实话,丰臣秀吉对待他比德川家康对待他更好,至少更像一个父亲。德川家康甚至幻想丰臣秀吉会让秀康继承丰臣家的天下,这样自己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成为天下霸主的父亲。事实证明,丰臣秀吉根本没有动过这种念头。他宁可从路边随便拣一个孩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也不会考虑让德川家的儿子坐在天下霸主的宝座上。

  还剩下一个松平忠吉,可惜他年纪太小,此时还没有显示出他那过人的战斗天赋。如果他早生十年,或许连松平信康都会感到他的威胁。不过,松平忠吉真正长大的时候,战争已经结束了。他只打了很少的几仗,就在这几次出阵中迅速建立了自己骁勇善战的名声。据说,当德川家康控制了天下,重新严肃考虑挑选继承人的问题时,本多忠胜曾经激动地大叫道:“松平忠吉才是最像主公的人呀!”当然,德川家康肯定以一个无比冷酷的瞪眼结束了这段对话。忠吉会打仗并不能成为让他统治天下的理由,因为现在的天下已经不需要打仗了。此外,忠吉过于骄傲狂妄,不把秀忠看在眼里,也是令家康恼火的问题(不过说实话,没几个人真正把秀忠看在眼里)。最后,家康考虑以上问题的时候,已经接近70岁,很劳累了,不打算在晚年最后大闹一把。废长立幼会带来什么结局,他很清楚。或许年纪稍大的秀康还有希望取代秀忠,但绝不是忠吉。

  几年之后,秀忠的地位算是彻底巩固了——因为不争气的结城秀康居然因为梅毒而死,死的毫无光彩,令家康本人都不好意思悲伤。随后,松平忠吉在战场上受的旧伤恶化,居然在战后七年才终于死于自己的居所。被公认最没有才能的秀忠坐稳了将军的位置,随即被吹捧为“最适合继承家康公的守成之主”。事实上,让他坐稳江山的原因还有一条,就是他拥有“好圣孙”——好儿子德川家光。这与中国明朝的永乐皇帝因为喜欢宣宗而挑选仁宗做太子是一个道理。秀忠自己也完全清楚这一点,所以在位期间十分温和,从不胡闹。家康死后不久,他把将军的位置让给了年幼的家光,过了几年,自己也死了。

  以上就是德川家康几个最著名的儿子的情况。附带说一句,他还有一个曾经最宠爱的儿子松平忠辉,也没有能够获得德川姓氏。家康曾经对他寄予厚望,但在他一再的顽劣(请想象明武宗正德皇帝)之下,终于大发雷霆,将其流放荒野,甚至死前都不想见他一面。松平忠辉是德川家权力斗争中最彻底的失败者,刚刚看到权力的曙光就被打下了十八层地狱。最后,他以九十一岁高龄去世,此时已经是德川家的第五代将军之世。总体看来,德川家康的儿子们有一个共同特点:越无能的人寿命越长。当然,其中不包括家康晚年生的三个儿子,他们的寿命都不算短,至于能力,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一个历史人物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他晚年的印象。例如,毛利元就早年曾是叱咤风云、纵横沙场的名将,世人却只记得他晚年运筹帷幄的智将形象;黑田如水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也不是他早年的屡出奇计,而是晚年在九州的最后一搏。

  德川家康则是受“晚年效应”影响最深的战国人物。人们谈到他时,无非会使用“老狐狸”“老乌龟”“忍者”“深谋远虑”这样一些强调政治手腕与谋略的词汇。家康英勇善战,有信有义的一面,却被大部分人淡忘了。事实是,如果家康是一个仅仅依靠政治手腕、阴谋与背叛来维持统治的人,他就根本不可能使三河武士团如此死心塌地,也不可能完全震慑原先丰臣系的武断派大名。要知道,古代的日本毕竟是一个武士文化占上风的社会,仅仅依靠政治技巧搭建起来的政权,就像丰臣政权一样,是不可能持久的。家康对传统武士文化的信仰,其实远比太阁更深,更不用说跟凡事大不敬的信长相比了。

  德川家康一生以善于野战、拙于攻城而著称,与善于攻城的太阁正好相反。在面对如狼似虎的武田赤备队,居城岌岌可危之时,他选择的是出城迎击;在面对兵力占据优势的羽柴及原织田系大部分实力人物的军队时,他选择的是主动出击;在太阁死后,终于要决定天下归属时,他选择的是在关原与对方野战。他不善于围城,也不喜欢守城不出。最后一场华丽的大坂会战,他打的并不算好;准确地说,整个德川家打的都不算好。如果不是淀姬脑子进水,同意了所谓的和平条款,家康能不能活着看到战争结束都是一个问题。

  直到75岁高龄,家康仍然愿意亲自出现在战场上,让德川家的马印在自己身边高高举起。大家都认为,这是因为他丧失了爱子信康,继任的秀忠没有足够的才能统帅军队,所以才不得不亲自出战;但这恐怕不是真正的原因。在二十多万大军集体出动的战役中,家康坐镇后方和骑马奔驰的效果,恐怕差不了多少。他完全可以躲在几十里外的后方,依靠传令兵探听情报,或者干脆住在京都,每天下达战略指令。可是他没有这样做。我想,唯一的原因是他喜欢战争的感觉。正如同他决定出兵消灭丰臣氏时所说的:“儿郎们,随我游猎大坂去!”战争对他而言不仅仅是政治手段,也是一种乐趣。

 

  当然,在对战争乐趣的追逐上,家康还远远赶不上上杉谦信。他的作战才能也不可能与武田信玄相提并论。但是他有一群忠诚可以依靠的三河武士,这些武士目睹他们的主君与自己一道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甚至到了75岁高龄仍然屹立在本阵中,随大军一同进退。这与今川义元的坐轿子出征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与丰臣秀吉的一贯使用诈谋奇计或发动“炫耀性战争”相比,也相去甚远。历史是公平的,一个具备最多武士特征的君主,最终统一了战国乱世,成为了全体武士共同的主人。天皇册封他为“源氏的长者,武家的栋梁”,前者非常可疑(几乎不可能是事实),后者则一点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