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吃这个超尴尬!拉面曾经是穷人和劳动阶级的象征

Jul0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正因为由美国小麦 ... 而成的中华面可以缓解饥荒情势,并提升劳动力,以 ... 日本都市地区的工业复苏,这道料理经常有意无意地出现在大众文化作品之中。

广播、电影与音乐正是当时掌握都市社会脉动的三大主要媒体,同时也是描绘中华面饮食文化的主要来源。艺术家与导演皆透过这道料理来呈现日本战后早期的各色日常生活景象,像是绝望的粮食问题、新旧世代之间的饮食习惯差距,以及特定角色之间在性别与阶级上的差异。

拉面普遍存在于流行文化的其中一个例子,就是日本放送协会(NHK)播放二十年的娱乐广播节目《解谜教室》,其节目经常使用睿智的文字游戏针砭社会时事。该节目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四日开播,而粮食短缺正是第一集的主题。节目以一首用日文音节撰写而成的「文字涂鸦」(落书き)来表达粮食短缺对一对年轻情侣所造成的影响:

约会只能吃拉面,

口袋空空,一成不变,

情何以堪的幽会。

这段文字不仅表达拉面店毫无情趣可言,同时也说明拉面是比其他料理更加普遍的进口美国小麦制品。这首诗亦传达了一再选择吃拉面的贫困情形,其文字暗指拉面是便宜又平凡无奇的一道料理,正因为相当容易取得,所以作者才会这样频繁地光顾拉面店。此外,他没有能力带约会对象去其他地方吃饭的事实,也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

饥荒是该节目第一季一再重复的主题。在该热门广播节目的另一集中,主持人青木老师(青木一雄)就朗读了一首由观众撰写的诗,而每一句的第一个字都要以指定词语的音节开始。

一九四九年初的某一集中,青木老师选了「种田歌」(田植え歌)这个字,某一位观众就立刻使用这个字的音节作诗,「想吃好多玉子烧,淡水鳗,猪肉排与炸虾,通通免费」(玉子焼き、うなぎ、カツテキ、エビフライ、うんとたくさんタダで食べたい)。该节目的文字内容也清楚证实,原本因为战败而趋于罕见的美食讨论也重新在一九四○年代末期成为相当普遍的娱乐消遣,而且经常出现在大众文化作品之中。

拉面在战后初期再度出现在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茶泡饭之味》(お茶渍の味)中,该电影于美军占领的最后一年(一九五二年)上映。

电影的剧情以一位中年妇女为中心,她对于丈夫感到厌倦并想要去旅行;电影的副线则以这对夫妻的姪女山内节子为发展,她拒绝这对夫妻的说媒,独自到都市里冒险,也因此在柏青哥店结识了一位名叫冈田登的年轻学生(他同时也是节子的叔叔的朋友)。

男学生冈田登带着家境优渥的节子一起在都市漫游,而电影的关键一幕中出现了一碗名为「拉面」的汤面,这便是日本电影中首次使用这个词汇的场景。

小津安二郎在《茶泡饭之味》中以拉面为象征,作为男女生活饮食习惯在社会经济上的分层与差异,而拉面也是第二次出现在他 ... 的电影中。年轻学生带着富家女在市区游览并请她吃一碗拉面,对富家女节子来说竟是如此陌生,这亦彰显了两个角色之间的生活差异。这对男女在其中一幕进行了以下的对话:

冈田登:很好吃,对吧?

山内节子:是的,很好吃。

冈田登:汤头才是拉面美味的重点。这样的料理不能只是好吃,还得要便宜才行。

山内节子:是这样吗?

冈田登:这里有很多便宜又好吃的地方。栅栏另一边有一家烤鸡肉串店,那里也很好吃。下次可以去。

山内节子:好啊,拜托带我去。 

男学生对于拉面与其他劳工阶级食物的熟悉与富家女欠缺认知之间形成了对照,同时也呈现了这道料理有着特定的性别与阶级形象。既然这道料理的主顾多半是工人与学生,那么这位年轻女子在都市贫困地区的探险,就是一种对中产阶级中女性礼教的反叛,而她也不应该轻易信任那位打柏青哥的学生。

还有另一部战后初期的电影也出现过拉面,那就是导演成濑巳喜男于一九 ... 年推出的作品《晚菊》。四位主角的其中一位是单亲妈妈,她的独生女即将出嫁并随着新婚丈夫搬走。

在电影的关键一幕中,女儿决定在离家前请母亲吃一顿饭,于是便带着母亲去一家中式餐馆。母亲虽然相当感动,仍告诉女儿那是她第一次请自己吃饭。当母女俩静静地吃着中华面时,女儿对于这道料理的满心期待对照母亲的轻蔑,就代表着世代间的鸿沟。

这一幕清楚地呈现出在当时日本社会中,拉面在这样一位中产阶级的中年母亲心中仍是一道让人羞于启齿的料理。就母亲的观点而言,享用一碗拉面就是对主流阶级礼教与性别常规的背叛。因此,尽管对女儿来说,拉面可以完美地表达亲密之情,对母亲而言,女儿的孝心却没有透过眼前这一碗拉面成功地传达出来。

中华面也是美空云雀于一九五三年热门歌曲《唢呐荞麦面店》(チャルメラそば屋)的主题。美空云雀是日本战后叱咤歌坛的演歌歌姬,也是第一位以中华面为题录制歌曲的艺人。这首歌将这道料理称作「唢呐荞麦面」,影射推车摊贩推着摊位、四处吹奏着唢呐叫卖汤面的情景,而歌词中也描写拉面在当时四处可见的情景:

各位客倌,来碗汤面吧?

唢呐女孩又来了

虽然娇小,不过我一样跑遍乡镇

我是个有趣的面摊商人

这位老先生喝了点酒,心情好好

摇摇摆摆小心走路

好的,再来一碗面,呼噜,呼噜,呼噜

谢谢光临。久等了

现在,东京到处可见熟悉的唢呐女孩

新宿、浅草、上野、新桥

我吹奏着唢呐

我就是唢呐摊子的卖面摊贩 

这首歌词中描述的面摊景象,多多少少都与第一章讨论过的关于支那面摊贩的短篇故事不谋而合;微醺的客人、劳工阶级住宅区以及唢呐,都是里村欣三的短篇故事中的主轴。但这首歌尤其特别的地方是,其歌词是在描述一位到处叫卖汤面的年轻女子,而非一位中年男子,而这样也为歌词增添了跳脱传统、带点幽默又天马行空的气氛。

中华面,就像成濑巳喜男与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所呈现的那样,显然被视作是一种充满男子气概的料理,而消费者多半是劳工阶层与学生族群──因为便宜又有饱足感。女性面摊贩的粗俗用语与作风,再搭上她娇小的身材与女性外貌,呈现出一种在社会关系上的自适与东京劳工文化式的不羁,而这样贩售中华汤面的摊贩也比二战之前多上许多。

实际上,拉面在美军占领期间再度出现,就是突显了日本劳动力在美国小麦进口的状况下重整的情形。进口物资中包含了准备供应给重工业劳工的补充粮食,结果却被赚取暴利的警察与小偷们疏通到地下交易机制之中,最后又流落到了拉面摊贩的手里,并促成拉面再度兴盛的机会。

拉面在物资极为缺乏的时代却得以在黑市中普遍流通,而随着民众的关注焦点在一九八○年代与一九九○年代转移到意图为这道国家历史的象征留下文字纪录的同时,这样民俗文化上的伏笔才又被人记起。

【作者简介】

乔治‧索尔特(George Solt)

197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后随父母迁至美国。2009年在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取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纽约大学、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等校,现为独立研究学者。研究领域为当代日本史,主要着重于当代日本政经转型与社会再造之间的关联,近期的第二研究主题为当代日本的博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