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德夫的《威士忌学》 威士忌的「瓶中陈年」只是传说吗?

Aug17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自21 世纪以来突起的威士忌热潮,让酒厂突然发现手中老酒存量不足,因应之道,除了扩大产能和高喊打破「年分迷思」(应正名为「酒龄迷思」)之外,也细心呵护手中现存的老酒,绝不轻易装瓶。

至于消费者端,除了惊觉当年遍地皆是、毫不起眼的酒款,相隔几年竟涨到令人咋舌的天价,也发现市面上相同酒龄的酒款品饮起来似乎不复以往,而产生今不如昔的感慨。

是焉?非焉?对于美好的过去究竟只是想像,还是酒厂巧妇难为,已经调不出往日的酒质?对于后者,酒厂永远不会承认,因为调酒师的重责大任,便是经年累月的调制出相同酒款,让消费者分不出差异,既然酒款配方不变、风味当然也不会变,至于消费者的质疑,纯属个人口味变化。

所以,验证上述怀疑的唯一办法,便是找出相同酒款的新旧装瓶,让它们接受最严酷的「头碰头」对决考验。

不同时期的格兰利威12年(图片来源:《威士忌学》,写乐文化)

我曾参与二场大对决,第一场的酒款全是格兰利威12年,罗列了从1980年代至今以及两岸三地做过的装瓶共计6款,第二场则以泰斯卡10年为主,除了从1990 年代至今的标准款之外,更加上1980年代的12年特殊款。

毫无悬念的,新旧装瓶的差异明显到不可能被忽略。1980年代的格兰利威,香气尽是既醇且厚的乾果、蜂蜜甜,似乎调入不少的老雪莉桶;类似的风格延续进入1990年代,但以柑橘甜为主的属性显得乾淨而轻盈;近年的装瓶则完全翻转为 ... 的花香和柔美的香草、椰子,展现纯粹的波本桶风味。

口感上,1980年代的装瓶呼应著香气,酒体扎实可咀嚼,轻烧烤橡木桶带有许多肉桂辛香;到了1990年代,轻盈的水果滋味增多,也多了些柑橘果皮油脂;而2014 年在香草、柑橘甜的带领下,充满年轻的木质和单宁。

至于泰斯卡,鼻尖埋入1980年代的装瓶,可立即感受到魂萦梦牵的缭绕烟燻和粗砺海风,阖上眼便恍如置身海滨,但睁眼回到近代,泥煤风显得乾淨明亮,甚至多了些金属质感,却再也难觅昔日浪涛拍岸的岛屿风情。

所以,当风格的转变已属不争的事实,不禁让我们思考究竟改变何来?扣除酒厂可能为了消解库存压力而调入高酒龄的酒之外,从原料到装瓶,还有哪些因素会造成风味差异?

先从原料看,威士忌的原料相当简单,只有大麦和水,酵母菌参与了发酵反应而直接影响风味,所以当然也算。

其次是设备,包括 ... 麦芽和烘烤麦芽方式、糖化槽和发酵槽的材质尺寸、蒸馏器的形状、尺寸和加热方式以及冷凝 ... 等。至于制程,从发麦、烘麦、研磨、糖化等工序,发酵时间、蒸馏火候及速度、蒸馏次数、酒心提取、橡木桶的使用策略、陈年环境与管理,以及换桶工艺等。

最后当然是统合以上所有软硬体的人,包括各个制程的工匠,以及决定风格趋向的酒厂经理或调酒师。

对坚持传统工艺的酒厂来说,以人为本,设备可能更新,但制程改变不大,随时间变化者,可能只是大麦和酵母菌种的不同。但绝大多数的大型蒸馏厂在产能考虑下,都陆续改採现代化设备,经由电脑控管,可大幅提升产制速度,却也相对的失去了些人文特色,偌大厂区只需个位数人员控管即可。

倒不是说传统工艺 ... 的威士忌较为优质,以科学角度解析制酒原理,确实可提高制酒效率和一致性,只不过品质的一致常常得牺牲独特性,而独特(singular)也是单一麦芽(single malt)中重要的「S」。

另外,也不能忽略「瓶中陈年」的可能。一般而言,发酵酒如葡萄酒,即使装瓶后,酒中的化学反应仍未止歇,因此得继续陈放直到适饮期。但是如威士忌等蒸馏酒,一旦离开橡木桶后陈年反应便即停止,此后的时间均不计入酒龄。

不过酒迷们对此心存怀疑,认为酒液虽然不再与橡木桶作用,但由于瓶内仍保留少部分空气,将与酒液持续、缓慢的进行氧化反应,尤其摆放多年的酒,时常可见液面下降情形,空气侵入,氧化的可能性增加。

烈酒中的各式醇类,都会因氧化而转变为酸类和醛类,譬如在橡木桶中的乙醇氧化后将形成乙醛和乙酸,乙酸又会和其它醇类反应生成酯类,而酯类,正是威士忌中各式花香、果香的来源;另一方面,醛类所释出的杏仁风味也在威士忌的香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瓶中陈年」只能成为传说,因为无从验证,除非是相同的酒,相隔10年或20 年以个人感官来评断,但又有多少人可以确信自我的感官在长时间之后不会改变,且记忆不会模糊?不过这个艰难的题目还是有酒友尝试解答,TSMWTA 社团于2009年举办了一场「从Bruichladdich 早期装瓶观察瓶中陈年特性」的品酒会,用以比对的酒款包括:

1.Bruichladdich 10yo (43%, OB, 75 cl, Moon Import, Btl. +/- 1979)

2.Bruichladdich 1970/1989 (46%,Dun Eideann ,Cask no.20354-20359,75 cl)

3.Bruichladdich 20yo Third Edition Islands (46% ,OB, Madiera finish 5days)

4.Bruichladdich 21yo 1967 (43%, OB)

5.Bruichladdich 22yo 1965 (48.8%, OB, 75cl, Riserva Veronelli, 2400b)

其中除了第3款酒为最新装瓶之外,其馀4款酒的装瓶时间都超过20年,又以第1 支最久,已经接近30年。而确实,那些呈现在香气、口感裡的珠圆玉润,远远超过一般10年酒所该有的表现,或许就是来自时间的恩赐。

为了向历史致敬,某些酒厂访查老工匠、取得古老配方,调制出年分复刻版。我曾经试饮,并与复刻对象比较,两者之间仍存在微妙差异,显然原料、设备、制程虽可尽力模仿,但用以孕育风味的时间却无从複制,也因此在时光机尚未发明之前,唯一能满足酒迷们一嚐时光滋味的,只有在旧装瓶裡去寻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