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May12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一、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分析

  苏东剧变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剧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缓和、裁军、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对苏联经济增长方式提出的严峻挑战,要求改变那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苏联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它不能够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并使其尽快地从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竞争的焦点从 ... 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综合国力的竞争有了头等重要的意义, ... 力量仅仅是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作用、而苏联一向将其发展的重点放在军工领域,与重视经济增长、综合国力竞争以及先进技术成果的迅速推广应用这样一种世界潮流不相符合。另一方面,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苏联的政治经济模式越来越固定化,其对于先进生产力的容纳限度越来越小,而束缚生产力的作用却越来越大。虽然国际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主题,但是。苏联仍然固守冷战思维,强调通过不断增加投人来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在发展战略上,仍然实施一种赶超战略,强调在经济速度和经济规模上超过西方国家,没有注意及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带动国民经济从投人驱动型增长转变为技术或者是知识密集型的增长,使经济资源的效率低下。这种增长方式严重地束缚了苏联经济的活力,使苏联同西方国家的竞争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因此,促使苏东剧变有多种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但主要的还是苏东自身的原因。

  第一,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国家剧变的外部原因。二战后的40多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把苏联东欧国家作为实行“和平演变”的重点。1975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提出了对苏联东欧等 ... 国家“不战而胜”的战略;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进一步提出“促进民主运动”的战略,宣称要通过和平方式向苏联的“暴政体制发动反攻”,把自由的希望带给苏联和东欧;1989年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宣布对苏联实行“超越遏制”战略,要求“西方的政策必须鼓励苏联朝着开放社会演变”,使苏联东欧通过改革同过去彻底决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优势,

  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对苏联东欧党政领导层和广大群众施加压力和影响,诱惑并迫使他们改变苏联东欧的对内对外政策,改变 ... 的发展方向。这无疑对苏联东欧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促使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进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最终拖垮了苏联。二战结束后初期,苏联在处理同南斯拉夫的关系中就暴露出大国大党主义错误。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作了一些自我批评,有所收敛,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彻底克服,随着经济、 ... 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核武器的不断扩大,日益走上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执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苏联不仅加强对其他 ... 国家的控制,并且在亚非拉广大地区大肆扩张,甚至直接出兵去占领阿富汗。为了争霸,还不断扩充军备,尤其是争夺核优势,增加了巨额的军费开支。这一切,无疑是沉重的负担。据有关资料表明,军费开支占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35%,苏联前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共二 ... 发言时说,在过去20年里,苏联同西方 ... 对抗共花了7000亿卢布;为同中国对抗,用于 ... 基础设施上的费用达2000亿卢布。英国的权威经济机构也曾估计,苏联为维系东欧和在第三世界扩大影响,仅1982年一年就花了400亿美元;在阿富汗作战花了600亿美元。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经济上不去,人民生活水平也没能提高,反而严重削弱了自己,而且败坏了 ... 的声誉,使自己在国际上日益孤立。

  第三,传统体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苏东执政党长期以来在“左”倾教条主义僵化理论的指导下,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提倡“一大二公”;固守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否认商品经济,使 ... 经济与商品货币对立。它一方面造成了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乃至整个经济模式的扭曲,另一方面也造成苏东经济改革和调整的重大思想障碍。传统体制对政治与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包括:这种体制严重地挫伤了广大生产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对于体制效率来说,这些恰恰是最宝贵的因素。否则, ... 政治制度就缺乏生气,经济发展就缺乏活力和动力。就难以发挥应有的潜力,体现不出 ... 的优越性。表现在政治体制上使人民群众的民 ... 利没有保障,民主制度不健全、受破坏,缺少有力的必要的监督机制,由此发展为个人。少数人的独断专行;经济体制上不能够真正地提高经济效益。始终处于一种粗放经营的水平,必然不断扩大和西方国家的差距;不能够正确及时地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期压

  低消费品生产比例,必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提高;不能够真正地对外开放,不能够既吸取世界各国之长为自己所用,又参加国际竞争促进自己的发展,必然使自己由停滞变为落后,陷人经济困境中难以自拔。

  第四,民族分离主义。民族问题既是苏联解体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列宁之后的历届领导人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民族和谐,不存在民族问题,在民族关系上留下了大大小小难解的疙瘩,最后导致了民族主义膨胀。戈尔巴乔夫时期又使得民族关系日趋紧张和复杂,在他的“公开性”、“民主化”的鼓动下,以前在民族问题上犯的错误、在民族关系中的大俄罗斯主义以及民族工作中的失误被揭露出来,使民族主义迅速泛滥,民族危机成为苏联全面危机的一部分,加快了苏联的解体。同样,民族矛盾激化也是东欧剧变的催化剂。民族主义在东欧有着深厚的基础。历史上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二战后又增加了新的问题。苏联大国沙文主义进一步加剧了东欧的民族矛盾,东欧国家错误的民族政策和理论,更加促使了民族矛盾的激化。罗马尼亚对特立西瓦尼亚地区的匈牙利人采取强迫迁徙和同化政策,最后导致了匈牙利人在蒂米什瓦拉市闹事引发 ... 政变。保加利亚歧视境内的马其顿人和土耳其族人,土耳其族人的大量外迁最后引发了保加利亚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捷克斯洛伐克的民族问题最终导致了该国的分裂。南斯拉夫实行自治和联邦制。但不成功,剧变后南斯拉夫四分五裂,战乱不息。

  第五,苏东执政党犯了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的错误。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执政党长期严重脱离人民群众,从而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终为人民所唾弃。党群关系的解体,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党失去了思想的先进性,脱离现实,人们对党的宣传失去了信任,从而对党也失去了信任;在苏共执政的70多年中,苏联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而且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代里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对外开放使人们看到了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对苏共的强烈不满心理。东欧国家也有类似问题。在民主政治方面,不重视民主建设,丢弃了民主、人权、自由的旗帜,以人治代替法治,滥用权力的情况普遍存在。对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存在严重失误,使执政党不仅失去了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群众的支持。同时也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在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政策上的错误,使各民族平等的权力得不到保证,造成党和 ... 脱离各民族广大人民。这使执政党不仅不能带领群众去创造新生活,反而成了群众前进的障碍。当敌对势力起来反对党的领导时,也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苏东剧变的历史教训

  苏联东欧的演变,是他们本国 ... 历史的严重倒退,也是世界 ... 事业遭受的最大的挫折。苏东演变的惨痛现实,却使全世界 ... 人、 ... 者和广大人民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锻炼,并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极其宝贵的历史教训,将促使世界 ... 运动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新路。

  第一,坚持 ... ,必须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是科学 ... 的创始人,但他们一贯反对把 ... 看成是某种。列宁反对从本本出发来谈论 ... ,主张在实践中不断加探乃至校正对 ... 的理解和认识。然而,斯大林将马克思、恩格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的 ... 原则当作教条。将苏联在特殊条件下建设 ... 的经验绝对化,并强迫其他 ... 国家照搬苏联的模式。 ... 制度在现实中似乎成了一种静止的社会形态。对 ... 的选择一旦确立,变革似乎就成了修正主义的代名词。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修补和固守着斯大林时期形成的僵化的 ... 模式,从而导致了改革的反复与失败;戈尔巴乔夫则脱离苏联实际情况,简单地搬用西方的一些做法,从而使改革失去了 ... 方向。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落后国家建设 ... 的关键在于如何把 ... 的原则、时代特征与这些国家特殊的实际相结合,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不断深化对 ... 执政的规律、对 ... 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体制。从苏联东欧的经验教训看,判断一种体制模式是否符合国情的标准主要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第二,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 ... 的充分发展而进人 ... ,但是,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过程却是不可超越的。 ... 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 ... 国

  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如果生产力不发展, ... 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会遇到极大的困难, ... 优越性就会丧失最根本的经济源泉。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动摇和影响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教育是经济社会的发

  展之本,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始终注意把发挥 ... 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的跨越。判断我们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 ...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 ... 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经济运行的市场化。要把 ... 社会看成是经常改革的社会。在 ... 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推进 ... 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使 ... 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 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的旧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是 ... 国家的强国之路。 ... 要赢得与 ... 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 ... 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因为除了建立在庞大的 ... 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基础上的 ... 之外,没有别的什么 ... 。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始终注意维护国家的 ... 和经济社会安全,注意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防范和 ... 各种腐朽思想倒生活方式的侵袭。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几十年的改革始终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之内进行一些细枝末节的改革,根本没有深人到更深层次的问题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大多数经济学家不承认 ... 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而只是认为 ... 必须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在具体做法上是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的成分,认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是附属于计划经济的因素。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建立了一种高度集中统一,以指令性计划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商品经济的成分很少,价值规律只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这就无法建立一种 ... 伪市场经济新体制。 ... 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等论断。我们应该结合发展 ... 市场经济新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 ... 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事实证明,只有建立 ... 市场经济新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才能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必须切实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苏联的国家机关大致可分为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它们分别代表着相应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但在实际运作上,党权高于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这种垄断地位使党积弊众多,不仅失去群众的支持,而且在国家危难之际无能为力。苏联剧变

  为 ... 国家执政党的建设提供了深刻教训:要实现党政分开,党领导国家并不等于党管理国家,党领导人民并不等于党管理人民;党的根本职能在于确定国家的发展方向,制定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目标,决定政权机关活动的大政方针,进行宏观调控;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由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宪法和法律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特点以及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如果认为党大于法,权大于法,认为自己的活动可以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那就把党变成凌驾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之上的特权组织,也就改变了党的性质。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一方面,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和建设,以保证国家的 ... 性质和方向;另一方面,党的建设也必须努力摆脱高度集权的模式,寻找与 ... 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新路子、新模式。要按照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执政为民,把党建设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第五,必须积极推进 ... 的民主和法治,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 ... 。 ... 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也表现在政治上,没有民主就没有 ... 。发展 ... 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应建立健全 ... 民主法制。妥善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使劳动人民平等地参与国家的管理,保持社会的稳定,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利。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发展人民民主,健全国家法制。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是我们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要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

  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坚决 ... 西方多党制和三权鼎立等政治模式的影响。 ... 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 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坚持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 ... 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的地位,既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完整地体现和发挥 ... 制度的优越性。

 

  《科学 ... 理论与实践》陈国新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