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维斯陀简介

Aug18

阿维斯陀简介

时间:2018/08/18 13:26 | 分类:宗教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阿维斯陀简介

  《阿维斯陀》(Avesta),又名《阿维斯陀的诠释》(Zend-Avesta),为琐罗雅斯德教(Zoroastriani ... ,中译祆教、拜火教)的圣典,也是现存最完整的古波斯语经典,相传为祆教先知琐罗雅斯德(Zoroaster或Zarathustra,生卒年不可考)根据古代流传下来的祭祀诗歌、礼仪法典与创世神话等文本,再加入其本人的教说编纂而成。「阿维斯陀」的原意为何,已难以考据,学界通说为用来撰写经文的一种古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东传的印度——伊朗语族支系,该语言为中世纪波斯语、库德语、普什图语(Pashtu,阿富汗的主要民族语言)、奥赛提克语(Ossetic,高加索北部奥赛提亚地区的语言)等伊朗语系的共同源头。

  《阿维斯陀》的原始经文在亚历山大大帝(统治期间为公元前336-323年)征服波斯期间(公元前334-327年)被毁于战火,萨珊王朝(Sasanian公元224-651年)为了复兴祆教传统,从当时残存的经文加以编纂成标准版本,惜该版本并未完整保留至今。今日所见的各种版本之《阿维斯陀》原典或译本,为近代欧洲与印度学者将各地所搜集的断简残篇加以考订汇集成书,但大约只保留了萨珊王朝版本的四分之一左右。

  《阿维斯陀经》分为五大部份,前三部分:〈亚斯那〉(Yasna,原意为「祭祀」)、〈维斯帕拉德〉(Visparad,原意为「向神明祈祷」)、〈温谛达〉( Vendidad,原意为「对抗邪灵」),均为祆教最重要的「亚斯那」祭典所使用的祭祀文本。

  一、「亚斯那」:主旨为增强光明之神玛兹达(Ahura Mazda)所开创的物质与灵性之宇宙秩序,抵抗 ... 之神曼纽(Angra Mainyu)所带来的毁灭与邪恶力量。〈亚斯那〉经文共有72节,最重要的部分为五段「赞歌」(Gathas),由17首赞美诗组成,相传为琐罗雅斯德亲自谱写,其他的〈亚斯那〉经文包含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域流传的赞美诗与其注解文。

  二、〈维斯帕拉德〉:共有23或24节,为对神明的祈祷文,附属于「亚斯那」祭仪的一部分。

  三、〈温谛达〉:由22段散文所组成,以玛兹达与琐罗雅斯德之间的对话形式呈现,论及宇宙创造与毁灭的神话、仪式洁净的规则,以及一般性的伦理道德诫命,与〈亚斯那〉与〈维斯帕拉德〉做为祭典祝祷文不同,〈温谛达〉在「亚斯那」祭典进行时不需要完整朗诵,为阐述该祭典所隐含的宇宙观与伦理道德规范的注解文本。。第四部份〈雅绪特〉(Yasht,原意为「敬拜赞颂」)与第五部份〈侯尔达阿维斯陀〉(Khordeh Avesta,即「小阿维斯陀」)为次要的祭祀文本,并非如前三部份为「亚斯那」或其他重要祭典的仪式文本,而是为一般民间祭祀之用。

  四、〈雅绪特〉:共有21段赞颂词,每段都针对某一神明而作,但其文体风格差异甚大,为散文而非韵文形式。

  五、〈侯尔达阿维斯陀〉的各部份同样是针对不同神明而做的祝祷文。

  根据古代祆教的传说,《阿维斯陀》21部经为玛兹达启示予琐罗雅斯德,琐罗雅斯德传给其门徒维绪塔斯帕(Vishtaspa),然后便缮写两份抄本,一份封存于宝藏库,另一份典藏于宫廷档案馆,在亚历山大征服波斯以后,希腊人将经文中科学的部份翻译之后,便将原典加以销毁。历经数世纪之后,萨珊王朝初期的大祭司坦萨尔(Tansar 224-272)开始搜集散落民间的经文,并判定何者应纳入正典。该编纂正典的工作,终于在大祭司马赫拉斯潘登(Adurbad Mahraspandan 309-379)任内完成,其后仍持续进行多次修订,最后一次修订在第6世纪的库斯劳一世(Khosrow I统治期间为531-579)在位时期。

  20世纪初期,基于上述古老的传说,欧洲学界掀起了探寻萨珊王朝的《阿维斯陀》原始版本的热潮。德国东方学家安德烈斯(Friedrich Carl Andreas 1846-1930)研究了《阿维斯陀》的各种抄本后,认为该经文的古波斯文年代久远,必定有古老的书写文本代代传抄,而其中部份的拼字错误,乃是受萨珊王朝所使用的中世纪波斯文(即「巴勒维文」,Pahlavi)写法所影响。但安德烈斯的假设在1940年代逐渐被挑战,直到1950年代德国语言学家霍夫曼(Karl Hoffmann 1915-1996)以印欧语系的比较语言学研究提出了口传理论之后,安德烈斯的书写传承理论就逐渐被扬弃了。霍夫曼指出各抄本间的「拼字错误」,实际上是不同时间与地域的口头传述者的念法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一方面是因朗诵经文的方式不同;另一方面是口述者操中亚至伊朗各地的不同方言所致;此外,阿维斯陀语本身的发音方式也因时代不同而改变。晚近学界大多接受霍夫曼的理论,认为《阿维斯陀》经文在上古时代的漫长岁月都以口传为主,直到公元第5、6世纪才开始有书写文本。

  由于《阿维斯陀》的原典文本以相当零散的方式保存至今,欲还原其原貌,有赖于阿维斯陀语原始抄本与从古至今的各种译本及相关参考文献的资料比对,对此贡献最大者19世纪末的印度学者坎戈(Ervad Kavasji Edalji Kanga 1839-1904)。坎戈进行了各种原典的考释之后,将《阿维斯陀》的各部份陆续翻译成印度的古吉拉特语(Gujarati)出版,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阿维斯陀》最核心的「赞歌」部份,以单行本《赞歌真谛》(Gatha-Ba-Maani)出版于1895年;坎戈还出版了《阿维斯陀》研究最重要的两本工具书,《阿维斯陀语实用文法》(A Practical Grammar of the Avesta Language,1891)与《英阿字典》(An English-Avesta Dictionary,1909),这些重要的原典翻译与工具书出版后成为现代学者和研究者转译《阿维斯陀》为其他语言的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