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郊区城市化

Jun03

什么是郊区城市化

时间:2021/06/03 16:48 | 分类:知识库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什么是郊区城市化

问题一:城市郊区化和郊区城市化是什么区别?可以举例说明吗?很感激~谢谢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城市郊区化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从西方发达国家来看,城市郊区化所产生和带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相似的。其一、城市郊区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中心区的人口过度集中、住宅紧张和交通拥挤状况,改善了城市工作条件,促进了人地关系的进一步和谐;其二、注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区域规划,促使城市产业、部门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协调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城市在生产、流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整体功能;其三、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质量。然而,城市郊区化建设并不符合我国的国情,这种追求规模不断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的城市化建设道路,若任其发展下去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城市病”,最终使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城市化建设遇到阻碍而停止不前。这种“城市病”在我国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1、布局分散、城市整体规划相对落后。在城乡结合部位(处于城市和农村的交叉地带),规划与管理出现“被遗忘的角落”和“真空”。2、占地过多,土地利用矛盾突出。。3、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不足和落后。4、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得到良好保护。 5、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在大规模的城市郊区化历程中,伴随着大量工业园区的向外迁移及大量城市居民楼房的兴建,每年都要建设新的公路或城市基础设施来满足城市扩张的需要。在 ... 强制或通过市场力量的安排下,许多农民失去了农田和家园。 ... 给的补贴可能杯水车薪,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层层克扣,真正到农民手中的根本不够农民迁移到另一地方的费用。许多农民由此陷入了贫穷的境地,有的甚至沦为乞丐游荡于城市的大街小巷。而这一切有悖于城市决策者的初衷。这种由于城市蔓延带来的人文问题在许多大中小城市十分严重,成为城市有关管理部门的心头之痛。(当然,城市郊区化给我国城市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不只以上几种。)

问题二: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是什么,不要从原因上分析。近郊远郊?

郊区城市化表现为城市中心商务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 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转变为郊区农业人口

问题三: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是一个意思吗

不是一个意思。郊区城市化,是改造郊区脏乱差的现象,而城市郊区化,是将城市回归原始生态环境。

问题四: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的区别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中心人口和人口都迁去郊区,因而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人口减少;逆城市化是中心城市人口和郊区人口迁去农村,因而城市人口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卫星城的出现属于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郊区化的纵深发展,是人口及就业岗位的更为广阔地域扩散的一种过程;在逆城市化阶段,大城市功能区内出现的内城分散、衰退现象,与外围边缘中小城市的迅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它是经济发达社会中城市体系内部相互依存关系的一种反映。
“逆城市化”现象,实质上是城市分散化发展的继续,是郊区越过大都市区的界限向更为广泛的地区的延伸,是大都市区空间规模的进一步膨胀,是城市有机体的进一步膨胀,是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普及和扩散,而不是城市化发展的反向运动。
??

问题五: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有什么区别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同过程。一般将城市化阶段分为:起步阶段、郊区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阶段、再城市化阶段。
一般来说,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刚刚起步阶段的时候形成的产物,由于人的急剧扩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郊区也纷纷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这一般称郊区城市。
而逆城市化则是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较高的时候,这时人口(高收入较多)往往向郊区迁移。注:这里的郊区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而郊区城市化中的郊区是与城市接壤的。
二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发生的原因不同。郊区城市化应是一个城市自然扩张良性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出现的现象。而逆城市化才应强调城市内部环境的恶化。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见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城市郊区化村镇、开发区、工矿企业与城市、城乡相融连成一片,几乎是城区、郊区紧紧相连、不分彼此了。

问题六:郊区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伴随着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准》第208款给城市化下的定义是:“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得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随着收入的提高和都市区交通环境的改善,居民有条件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一般而言美国中心城市环境脏、噪声大、犯罪率高、贫困人口多、问题家庭多、房子拥挤质量差、选择房子限制多,因此,舒适的环境往往在中心城市之外。为追求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们愿意舍弃中心城市而到较远的郊区生活。郊区城市化与美国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也有一定的关系。1950年代,人们对家庭生活比较向往,已婚妇女大多愿意作家庭主妇,形成了美国少有的高出生率时代。1957年,出生率达到3.77%,多子女家庭增多,家庭规模变大,大家庭需要大的房子,房子成为“美国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产生了对房子的巨大需求。杰斐逊式的民主培养了人们的强烈的乡村意识。郊区生活被描绘为美国理想的生活方式,到小镇居住是人们的生活理想之一。而人们对中心城市却有着更多的负面的认识。有人将中心城市比喻成“必要的魔鬼”。
推动郊区城市化的力量还包括其他一些文化价值的理念:如美国人对新事物的爱好,期望接近自然,自由迁徙,自由竞争等。美国人口流动频繁,据1990年的人口调查,接近50%的人口表示在过去5年里搬过新家。在自由市场经济竞争中,厂商和居民都会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环境生产和生活。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3.政策因素的影响促进了郊区城市化
这些政策的本来意图不是为了郊区的城市化,而执行的结果却成为郊区城市化的催化剂。主要包括房屋政策、国防生产的政策、高速公路建设的政策等。由联邦房屋管理局(FHA)和退伍军人管理局(VA)提出的房屋政策,使中产阶级和老兵更容易购买到住房。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抵押贷款保险政策、抵押贷款利息支付的联邦税收抵扣政策、减少定金和延长贷款偿付期限的政策等,既保证了信贷者贷款的安全,又为中高收入者购买住房(特别是新的住房)提供了十分优惠的条件。这些政策之所以会促进郊区化,是因为贷款保险项目本身使购买者更容易购买新的住房,且该项目特别倾向于资助购买单家独院的房子。这种房子主要在郊区,因此购买的新房主要在郊区,由此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受房屋政策的影响,拥有住房的美国人从1940年的43.6%增加到2000年的65.5%,大多数人的“美国梦”实现了。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新经济政策的公共房屋计划,却使穷人和少数民族后裔更加集中在中心城市中。这也成为中高收入者往外搬迁的一个因素。另外,国防政策也是促进郊区城市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战时生产 ... 会(WPB)把大量的战时生产项目布局在郊区和“阳光地带”,也是推动郊区城市化的一个因素。
4.人口的外迁是郊区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郊区城市化使得人口分布发生了重大转变。在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和各种政策的推动下,192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中心城市人口的外迁过程,直到1950年代以来才成为大规模的现象。1950年美国郊区人口为402.3万人,2000年达到1401.5万人;相应的郊区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26.7%增加到2000年的49。8%。从中心城市、郊区和非都市区人口变化的过程来看,人口的增量主要分布在郊区。从1950年到2000年,人口增加了1300.9万人,其中约有77%住在郊区。
郊区城市化的结果是,一些老城市人口流失严重。据......余下全文>>

问题七:为什么不是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就是在沿着城市边缘扩大既有的城市规模,这往往会造成单一城市的体态臃肿、负荷过大等情况。而城镇化的精髓不在于单个或若干个城市的扩大,而在于地区内能够形成一张城市网络,网络内的城市有不同的分工,便于生产协作。而单一的郊区城市化,也就是简单地扩大城市面积的城镇化政策,会造成病加重现代城市的种种疾病――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