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要注重知识整合

Apr15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高三历史复习要注重知识整合

  一、线索与整合,每一个专题都有一个或几个大的线索,这需要我们的观察与思考。

  我们的高中教材容易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感觉,但是从专题史教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专题都有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看一下单元名称就知道了。但是专题与专题之间看起来是隔着厚厚的围墙,这时第一种支离破碎就出现了。所以要在专题与专题之间找到线索。比如以制度史而言,中国古代一直到现在,中央集权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中央官制、郡县制、行省制、少数民族政策都对于现在有很大影响。这些都可以贯通起来。再比如经济史,以中国古代经济史为例,古代经济史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经济政策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教材没有交代,这就需要我们对于教材的二次加工。中国古代的经济分三大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秦到清。春秋战国铁犁牛耕出现,一家一户的生产成为可能,于是出现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正是中国古代经济的线索,围绕小农经济出现一种最基本的手工业生产男耕女织的女织即家庭纺织业。民营手工业则为小农经济提供它生产不了的铁器、瓷器等商品。再比如商业。农村集市的发展当然是因为小农经济的发展,商业市镇的发展也是因为小农经济提供了市场,但是政治性城市和 ... 城市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建立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古代经济政策的两大内容:抑制土地兼并和重农抑商,也决定了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当然线索并不一定能贯穿起所有的内容,它只要能贯穿起主要内容就可以了。

  以中国古代思想史而言,春秋战国为诸子百家,此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奠基时期,秦以法家思想完成统一,汉初尚黄老,休养生息,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两汉魏晋时,佛、道思想冲击儒学,儒学式微,至隋唐科举方有所恢复,唐韩愈主张复兴儒学,宋代儒家在批判佛道的过程中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哲学化的儒学理学。理学又可分为主张向外探求的程朱理学和主张向内探求的陆王心学两大流派,两派之外影响大者则为张载气学。程朱理学经朱熹的发挥而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后世科举的圭臬。陆王心学则经王阳明的发挥成为明后期显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家中,李贽、黄宗羲都是心学传人,他们都表现为批判程朱理学,批判正统;顾炎武则为理学传人,所以批判心学空谈心性,主张经世致用,开一代朴学新风气;王夫之则为气学,故其思想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后世林则徐、魏源继承顾炎武的传统,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左宗棠等属于理学,同样重视经世,所以魏源与洋务派是一脉相承的。康梁和孙中山虽然都主要是宣传西学,但是也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康梁尤甚。康梁更像汉儒的今文经学而非宋明儒,康梁和孙中山同时也深受心学影响,两派人物都推崇黄宗羲,实际是沿袭了心学革命的精神。这样中国古代思想史才真正成为一个整体。 ... 在1938年10月中国 ... 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

  再比如世界近现代思想史,14——16世纪文艺复兴:人文主义,16世纪宗教改革:因信称义,17——18世纪启蒙运动:理性主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20世纪现代主义,它们的线索都是关注人,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所以就是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以后的各种主义都是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已。

  再比如小块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借助于线索,比如孔子。书上涉及孔子的主要在必修三和选修四,而孔子本人主要是一个儒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如何用一条线索来整合有关孔子的内容呢?“教师”,就是一条线索。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是最早的民间教师,他为了讲课而整理的古代典籍“六经”就是他使用的教科书,“成人”和“君子”是他的教学目标,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是他的教育思想,仁、礼、中庸等是他的教学内容。

  二、进行大整合。打破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的限制,打破必修与选修的界限,要搞总体史教学。

  历史是总体的历史,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基本观点。当然我们在历史研究或学 ... 过程中,一定会将历史“割裂”,但是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还要再把经过分析的“割裂”的历史重新放回到整体历史之中,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真实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完整的历史才有可能是真正的历史。这就要求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进行总体史教学。

  就小的历史而言,比如宋代过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官僚机构臃肿,开支浩繁;而另一方面,又导致其对外战争的连连失利,领土有限;这样宋代要解决财政开支就鼓励工商业发展,所以抑商政策就比较宽松,宋代商品经济就发展快,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又促进了宋词、话本、风俗画等市民文化的发展。但是理学产生于宋代,这又怎么解释?一个是思想发展的自身规律,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而发展为新儒学;另一个则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强调三纲五常的重要性,程朱理学之理正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而另一方面工商业的发展之解放人性则迫使官方及代表官方的士大夫之学为整治人心、统一思想而强调三纲五常。

  这是就宋代而言,但是一般来说,比如中国古代政治上的主要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的主要特征:小农经济;思想上的主要特征:儒家思想;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可以说小农经济决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儒家思想,因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的特点,所以要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团体非通过超经济强制不可。因此才产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儒家思想维护小农经济,但是同时又反作用于小农经济。虽然三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但是主要关系是这样的。

  下面主要以世界近现代史为例,说明总体史复习 ... 的具体使用。15世纪到20世纪初,主题是 ... , ... 在经济上表现为市场经济,政治上表现为民主政治,思想上表现为人文主义,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 ... 发展。首先是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发展,在城市中兴起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同时推动科学进步;因此商品经济发展与文艺复兴为新航路开辟创造条件。新航路开辟开启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又推动西欧各国走上对外扩张道路,促进了西欧 ... 的原始积累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又推动英国出现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以维护商品经济。17世纪的英国革命之后,法国受到英国影响开始大力宣传英国的思想与制度,于是兴起启蒙运动,在启蒙运动的启蒙下以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下,18世纪美国、法国又相继爆发革命都建立了 ... 民主制度。但是民主制度建立之初,并不像启蒙学者宣传得那样美好,所以产生一种失望情绪,这就是浪漫主义思潮。民主政治的建立又推动商品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最终产生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工业革命在政治上巩固了已有的 ... 制度,并推动德国等国建立 ... 制度, ... 制度扩展了。工业革命推动思想上出现自由主义思潮,原来以英、荷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重商主义下的贸易保护和贸易垄断开始受到亚当·斯密的挑战。英国在自由贸易的口号下,把中国等更多的地区卷入了世界市场。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两大阶级,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而工业化所推动的急剧的城市化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于是对于现实的不满由失望而批判,批判现实主义产生了。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批判中兴起了 ... 思潮,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 ... 的弊端,发现了 ... 的内在矛盾,所以提出了 ... 必将过渡到 ... 的论断。工业革命也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进化论就是典型代表。

   ... 制度的广泛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在19世纪70年代后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二次工业革命也是静悄悄地发生的,但是它们都在急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中,无论电力、汽车还是化工、钢铁,都需要庞大的资本与投入,资本的集中产生垄断。这样自由 ... 为垄断 ... 取代,垄断 ... 不仅表现为国内的限制竞争,而且表现为国际市场的贸易保护。原来国际市场上英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为美、德、英、法多强并存所取代,激烈的竞争使一向主张自由贸易的英国也在实际上取消了这项自1846年就一直实行的政策。对于世界市场的争夺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强大实力使各国开始瓜分世界,并在对于世界的争夺中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后期,俄国以暴力革命的方式建立了 ... 国家,马克思青年时期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这样世界在 ... 之外又有了一条新的道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各战胜国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所构建的体系仍旧是一种对于世界的重新瓜分,分赃不均、侵略剥削、再加上一战后迟迟难以复苏并最终陷入大危机的 ... 经济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14到1945年,20世纪的上半叶就是在这样的动荡中度过的。在这样的动荡中, ... 世界体系完全崩溃,原来被奴役的各民族纷纷独立。在这样的动荡中,人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摧残和折磨,于是表现人的迷茫、困惑、痛苦的现代主义兴起。而苏联则在这样的动荡中,走向强大,不仅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 ... 也突破了一国的范围,二战后十几个国家都建立了 ... 制度。这样整个世界在战后按照意识形态一分为二, ... 阵营与 ... 阵营,两大阵营的对抗以冷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吸取了两次世界大战教训的结果,也是核武器的可怕威力震慑的结果,人类终于发展到可以毁灭自身的阶段了。在两大阵营中都建立了一种不断变化但又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秩序,在 ... 阵营中,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秩序,经济上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政治 ... 上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都确保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在 ... 阵营中,苏联是毫无疑问的领袖,它既是最早的也是最强大的 ... 国家。但是不管是苏联还是美国,它们都存在着霸权主义或沙文主义。而它们的威望也都曾遭遇过阵营内部其他国家的挑战, ... 阵营内,日本、西欧在70年代已经与美国三足鼎立。而不结盟运动则成为两大阵营之外的一股势力。在这样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意识形态终于被一次次的突破,中美在70年代初联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冷战中存在着众多瓦解冷战的因素,而最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式的 ... 本身存在的僵化与封闭性的问题,这终于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则因为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苏联的 ... 道路即中国特色的 ... 道路。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了,多极化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整个世界重新成为一体,经济全球化真正开始了。

 

  [1]《 ... 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转引自李维武《“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如何继承?》:《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6期。